分享

寻找苏州博物馆里的宋代宝藏

 苏迷 2021-12-11
《姑苏晚报》2021年12月07日 A04版

  本报记者 梅蕾

  近日,因一份流调路线图而引发长三角民众关注的“寻宋之旅”中,吴文化博物馆正是其中一个节点。12月7日,因疫情防控需要闭馆的吴文化博物馆恢复对外开放。“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大大小小的苏城博物馆就是这样的绝佳处。在博物馆里一个个可以回望故乡的文物和展览中,你可以找寻到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念,找寻到关于宋代江南的处处印记,亦能静心感受到属于江南的文化盛宴。

  数字展钩沉古建筑、古村落,宋代影青粉盒成文创蛋糕火出圈

  12月6日,吴文化博物馆在发布恢复对外开放的公告时,同时告知公众“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也将延期至12月19日闭展。该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寻宋之旅”也和这个展览有所关联。那些散落于太湖山水间的古建筑、古村落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所及的场景,都被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团队用近一年时间的数字化采集、制作呈现于这个展览之中。桥是苏州代表性的城市符号之一,桥之于这座城市,不仅承载了交通功能,更勾连起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建制始于宋代的甪直古镇,便素有“古桥之乡”之称,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8.3座,现存32座,其中始建于宋代的有1座。静卧太湖之滨的陆巷古村,也是一片源于南宋的聚落。史载,宋室南渡途经太湖,王、叶、姜姓将领见此处静谧清幽,便将家眷安顿下来。陆巷历经百年的发展形成规模,到了明代更是出了王鏊等一众名人,村中诸如宝俭堂等古建筑都始于宋代,保留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独特之处。

  有意思的是,吴文化博物馆的宋代文物还通过文创作品的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影青粉盒是南宋的陶瓷制品,出土于斜塘琼姬墩南宋景定三年墓。青白瓷釉色青中显白,白中泛青,又称影青,形成于宋代,是由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风格独特的瓷器。因釉质细薄,晶莹润泽,质感如玉且胎体极薄,显出一点淡青色暗影,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又有映青、隐青、罩青之名。这件粉盒整体呈圆形,分盖、体两部分。器体为子口,扁腹,璧形底。圆盖面堆塑折枝菊花,一花五叶,自然飘逸,花朵为圆形,点卵白色彩釉,花蕊凸起,叶为浅刻,叶脉清晰。可谓制作古朴典雅,堪称影青瓷中的杰作。一位知名的美食博主在自己40岁生日之际,高度还原了影青粉盒,为自己制作了生日蛋糕。当她把相关照片发到微博上时,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被转发近400次,700多名网友为她点赞。吴文化博物馆获悉后,联系了这名美食博主,请她分享了制作配方,从而制作了文创蛋糕。如今,影青粉盒文创蛋糕成为了吴文化博物馆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之一。该馆工作人员表示,馆藏的宋代文物自然是不只这件,欢迎大家走进博物馆感受宋代江南好风景。

  苏州文庙里伫立南宋银杏,《平江图》碑为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之一

  1986年,苏州文庙地址上建立了苏州碑刻博物馆。如今,恰逢冬季,满城银杏落叶缤纷,吸引众多市民纷纷前往各热门打卡地拍照打卡。而在苏州碑刻博物馆里,有一株现知姑苏区年龄最大的银杏树,悄然伫立着迎候大家的观赏。据有关部门测定,这株银杏大约种植于南宋淳熙年间,在民国时期,树木主干曾遭遇雷击(也有可能是大风),断裂无存,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则是当时的侧干部分。岁月无声,树木有情,古银杏就这样成为了苏州碑刻博物馆里的宋代记忆。

  当然,苏州文庙府学原本就是宋代历史较早、规模较大的地方学府,在宋代即声誉卓著,号称“东南学宫之首”“江南学府之冠”,其影响直射元明清三朝。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府学文庙由名相范仲淹创建于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址,与名园沧浪亭相望。范仲淹改革旧制,首创官学与祭孔庙堂合一的左庙右学新格局。元祐四年(1089年),范仲淹之子范纯礼又“以南园隙地拓之”。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荡然无遗。绍兴十一年(1141年)苏州知府梁汝嘉重建。苏州文庙府学现存面积1.78万平方米,仅为极盛时的六分之一,平面布局仍有庙学两条轴线并列。主体建筑棂星门、戟门、大成殿等均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遗构。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碑刻博物馆里还保存着《平江图》碑、《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它们均是一级文物。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平江图》碑, 碑刻年代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升苏州为平江府,故苏州又称“平江”。《平江图》记录了南宋时期苏州城的盛况。根据图示,平江城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长约3.5公里,四周有约16公里长的城墙。从图中可以看出,苏州城呈规则的长方形,布局规范化。整个城市被大运河所环抱,运河内四周城墙环绕,并设有阊门、盘门、娄门、葑门和齐门五个水陆城门。城内河流纵横交错,共计有20条河流,总长度为82公里。与此相适应,城内有20条大街,最著名的为南北重要交通要道“卧龙街”(今人民路)。苏州碑刻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平江图》碑是在平江城于南宋初年遭到金军蹂躏破坏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修治而重展雄姿的历史背景下绘制的,铭记着和平的珍贵。《平江图》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北宋真珠舍利宝幢是苏博镇馆之宝,“纯粹江南”展出最早雕版印刷广告

  1978年4月12日,3个孩子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古塔掏鸟蛋时,肯定没有想到他们能发现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宝幢置于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的正面立墙上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宝幢的主体由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幢顶的佛龛内置一尊木雕趺坐佛祖像。佛宫外有八根殿柱,柱上承八角形斗拱梁房殿顶及戗角。殿顶又设漆龛,内盛金质宝瓶。华龛上罩一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盖上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华盖上部为刹,以白玉、水晶及金银制成。八条银链从刹上垂下并与华盖八角相连。刹顶是一颗直径为3.4厘米的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金光闪闪,意示“佛光普照”。

  苏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苏州博物馆现有宋代文物500多件/套,主要以书画和瑞光塔出土的佛教文物为主。真珠舍利宝幢选材名贵、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整个宝幢共用珍珠4万余颗,凝聚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一件珍贵的宗教艺术品。真珠舍利宝幢在发现时被安置在木函之内,其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它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为罕见的宋画精品。四天王像比例均匀,面部表情夸张,形象生动,气势雄壮。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在中博热搜榜不久前公布的10月到11月间十大热搜展览中,苏州博物馆西馆的“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高居榜首。“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位于苏博西馆一层,从“城、史、人”3个方面展现苏州万年文明史、溯源苏州文脉传承和地域文化,共计展出文物1200余件/套,精品文物150件。在这一展览中,陈列有一件出土于瑞光塔的北宋“雕版印刷熟药仿单”。虽然略有破损,但上面写着“苏州饮马桥……药铺”“近有人……改药名……请细认”等包含药铺名的内容,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广告。从中可以看到竞争,看到原始的商标意识,看到宋代商品经济涌动的影子。展览还展出了一枚玉龟纽印,白文印面,凿刻篆体“范仲淹印”四字,字体端正舒朗,古拙朴厚。和范氏一族相关的展品还有一份五色花绫诰卷,这是元祐三年(1088年)宋哲宗任命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的“聘书”。这份诰卷为研究北宋官诰制式提供了范本,也是范氏一族人才济济的见证。因疫情防控需要,苏州博物馆西馆目前仍处于闭馆中。据悉,该馆也将不日面向公众开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