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第六章)

 如水138 2021-12-12
文章图片1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的第六章,还记得前五章是什么内容吗?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之--主敬、静坐养性、早起、读书专一、读史。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之第六法:说话谨慎。

说话谨慎是为人的第一功夫,对此要时刻细心留意。

谨慎是危险的生存环境下的唯一的避险法。

做人做事,谨慎是良药。我们面对的世界过于复杂,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都处于个人的认识限制框架内,所以“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眼中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不完全信息世界,通过有限的信息进行最优的判断,所以未知因素太多了。

看过刘慈欣《三体》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黑暗森林法则,微观层面上日常社会人际关系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你说话就是向外传递信息,但是你不知道你的信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由此可知,信息越少的情况下应该越谨言,即越是公众场合不认识的人越多,越应该少说,因为信息不对称程度太高;而一对一谈话,你可以说一些内容,因为对对方的了解是远高于对素未谋面的人的了解。所以朋友圈这个东西越来越不流行了,特别是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从不发朋友圈,这背后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鲁莽行事是大忌,万事小心为上。企业的商业谈判打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仗,无意识的语言泄露商业机密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仕途之道,向上负责制是主要方面,但僚属评价,群众基础很重要。人言可畏,不可不省。曾国藩在这方面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做官的人,比一般人办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他想都没想到,就已有人帮他把事办好了。不仅是自己这样,甚至家人也是颐指气使,占尽风光。所以要言语格外小心。

以上我们用逻辑论证方法论证了说话谨慎的原理,这主要还是针对于公众场合,但是私下场合、私人关系怎么办呢?朋友找你来帮忙,你怎么说话谨慎啊?这是自然而然的疑问。曾国藩遵从的原则是:“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这是一种比较智慧、圆融的方式。如果你对于朋友的帮助原则尚未形成,不如先以曾公原则为先。

谨慎这个词的理解有多种,在这里我们理解的谨慎是个褒义,不是指性格的懦弱不前,而是时刻有所把持,有所畏戒。曾国藩曾写:“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傲’字。”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惰’、'傲’二字的认识会不断加深,人在事上炼,惰傲二字乃是大敌,这是和人的本性做斗争,不容易的。特别是有天分的人、优秀的人,往往碰钉子就要在惰傲二字上。事者始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曾国藩的秉持态度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一种境界。小心为事的功夫最终能使人保身成功。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准则,也要在此分享,就是改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能不能知错必改,从善如流,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品质。曾公称之为“不禅改过”。与好友窦兰泉的故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天天发生;曾公自省在尚未真正理解窦兰泉的意思就妄自发表见解,心有不诚。经过几次的反省,曾公给自己约定法章:“大凡往日自由随和的人,性格不能马上变得孤僻严厉,只能减少往来,相见必敬,才能渐改征逐的恶习;平日夸夸其谈的人,不能很快变得聋哑,只能逐渐低卑,开口必诚,才能力除狂妄恶习。”

读书人的目标是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后世流传得太难了,立功还是较多的,你可以不佩服曾公的德,但是你不得不佩服曾公的自我检查,自我改正,曾公号涤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今天在某种程度上流行的手账是不是可以结合一下?不过这种手账开始并不适合给别人看。

文到此处,我们知道了谨慎说话的原理,证明了日常操作的步骤原则,讨论了公众、私下异质性问题,接下来自然而然的要探讨作用路径的问题。就是谨慎说话对你的人生产生作用的,是通过什么路径产生作用的?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俞净意公因焚香叩谢。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如是三年。”

尊敬的各位朋友,执笔于此,也许你会对上述嗤之以鼻,不作不舒服,不信因果,这有情可原。我只能谈客观的认识,我原来是一个特别理工的逻辑能力,完全不信这些,只信自己看到的,自己理解的,也许这在你的早年期是非常好用的,所以你产生了路径依赖。然而,随着你的年龄增加,你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来越高,你再用原来的处理方式显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为越来越多的因素不是由你掌控的,所以你怎么办呢?也许唯物主义的提法是增加能力,但是传统文化其实解决的问题的路径是本心问题,你的初心是什么?你的一念一动是什么?通过你的一念一动带动你的人生发展,这其实是有大智慧的。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30岁前的曾国藩总爱说话,并且在他的言语中总是有一股尖酸刻薄的味道。虽然自身很有才华,但是别人还是不愿意跟他交往,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他的话经常在不经意间让同僚和关系普通的朋友难堪。时间久了,恶名传播。

性难移,改掉根深蒂固的恶习,必须得付出艰辛的努力,改一天容易,改三年难,形成习惯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