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赋“农” 让乡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微观智慧农业的吴江实践

 吴越尽说 2021-12-12

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智能化养殖样板池


浦江源水产园区智慧平台


太湖雪小蚕共育工厂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太湖雪电商直播已步入常态化


立美园艺智能温室里的智能自走式喷灌系统


立美园艺的全自动智能补苗机器人,效率是人工的50倍


“无人农场”生产场景


桃源苏太牧场具备六大智能化生产管理控制系统


       或许是因为太多的影视形象和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提起农业和农业生产,人们总是会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语句。虽然传统的铁犁牛耕时代早已远去,机械化生产大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但农业依然难以成为人们创业就业的首选,农村依然是宁肯常忆乡愁也要逃离的地方。

       而这种普遍状况,在江南小城吴江,正悄然发生着转变。在这里,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桃花源”,农业生产同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甚至成为一种“新时尚”。

       这背后,离不开城乡融合、工业反哺,更离不开智能化加持、数字化支撑。试想,当水产养殖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控制投喂,当智慧化种桑养蚕联通电商云端,当依靠数据便可以“指挥”花苗创造亿万产值,农业的魅力和吸引力,怎能不星光熠熠?

“尊重”螃蟹的感受 好水才能养更好的蟹

       今年63岁的薛金根以前在太湖里养螃蟹,直到2019年太湖围网养殖彻底成为了历史。上了岸的薛金根依然在和螃蟹打交道,只不过,位于七都镇的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成为了他新的“战场”。

       虽然还是养螃蟹,但薛金根有些不适应,因为他总感觉“操不上心”。

       传统的螃蟹养殖,蟹农的经验很关键。什么时候增氧,什么时候投喂,疫病怎么发现和预防,你要没有多年积累,还真玩不转。但经验也有无法解决的短板。所谓经验,就是蟹农的主观判断,判断的依据也往往是自己的感受。比如,感觉今天天气不好,有点闷,那就得赶紧增氧,什么时候觉得不闷了,才停下来。至于螃蟹到底闷不闷,需不需要增氧,就没办法知道了。这样的养殖方式,一方面无法做到精准有效,一方面还会造成无效的成本投入。

       现在的薛金根,一身经验少了用武之地。因为,他负责现场管理的181号池,无论是投喂、增氧还是疫病防控,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他的日常工作,只剩下巡巡池塘,看看设备,清洁下场地,难免有些“有劲儿使不上”的失落感。

       181号池是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里的智能化养殖样板池,池塘的四周和水下都布满了智能化监测设备,贯穿池塘的一条S形池埂上,还有一套智能化增氧系统和四个水下推流器。这些智能化终端,依靠物联网组成一个整体,而真正的指挥中枢和“大脑”,则在181号池一路之隔的指挥大厅里。毕业于南京农科院的工作人员施董妍,正在通过电脑观察智慧平台上显示的各项数据变化。

       “你看水质监测这一栏里,有水温、溶解氧、PH值、总氮、总磷等数据,如果溶解氧低于6mg/L,系统就会自动向增氧设备传达指令,启动增氧。”施董妍告诉记者,“当溶解氧达到螃蟹最舒适的9mg/L时,系统也会自动停止增氧。也就是说,池塘里的所有干预都取决于螃蟹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天气情况和综合数据做一些辅助的判断。”

       自动增氧只是181号池的“花样”之一。透过水下监测设备查看螃蟹的生长状况,调整投喂时间和投喂量;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自动投饵船向池中均匀投放饵料;只需要用手机APP,就可以远程控制引入太湖水的闸门……在这里,螃蟹养殖可以在办公室,可以在家里,甚至出差在外都可以“尽在掌握”。

       “智慧养殖不仅仅是解放了人力、降低了成本,让养殖不再风吹雨淋日晒,还实现了农产品的精准化、标准化和高品质。”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敏说,“经过一年的智慧化养殖,181号池内今年收获的螃蟹普遍更加健壮,肉质更加紧实,肚皮白净,平均个头都在四两以上。”

       提起太湖蟹,人们总爱说“好水养好蟹”。如今,智慧养殖,让太湖水养出了“更好的蟹”,样板池的经验未来也将在整个园区进行推广。与此同时,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还进一步向电商物流领域拓展,推动太湖大闸蟹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带动农民就业和致富,真正把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慧渔业”的示范标杆。

从智养到云销 让“一根丝”绝境逢生

       在吴江,提起智慧农业的“全产业链”代表,太湖雪绝对是个中翘楚。

       种桑养蚕,曾经是江南地区的传统产业,但干这一行却也是极其辛苦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震泽人胡掌传就是以此为生。“蚕对桑叶的要求很高,对环境也特别敏感,所以才叫'蚕宝宝’。”回忆起过去的养蚕经历,胡掌传特别感慨,“且不说采摘桑叶的辛苦,桑叶摘回来必须干净,而且干湿要适中,才可以喂食。尤其是蚕还小的时候,每天晚上夫妻两个要轮流值守,查看蚕房里的温度和湿度。不能熬夜的,绝对干不了这个。”

       辛苦、收入有限,传统的种桑养蚕一度走进了产业的“死胡同”。几次亏本后,胡掌传后来也转了行。

       但如今,他又回来了,作为太湖雪养蚕基地的负责人,这里的养蚕环境,和传统模式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每年的4月底,在太湖雪养蚕基地的5间小蚕共育室里,多达1280多万条蚕宝宝享受着“五星级”的成长环境,不断强壮着“体魄”,为未来的吐丝结茧做准备。和智慧养蟹相似,在小蚕共育室里,监控系统实时观测小蚕生长情况;终端传感器实时采集室内温度和湿度;深井水控制的水帘风机系统、雾化补水、空调控温……

       “1龄的蚕宝宝适宜的温度是28.5度,湿度83%。2龄的温度是27.5度,湿度81%。”如今,胡掌传最常做的工作,是通过智慧平台控制好蚕宝宝的生长环境,其他的,只需要交给时间。

       除了小蚕共育室,智能化催青系统、数字化大蚕车间、环境监测站、虫情监测站等智能科技生产系统,共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智慧生产模式,让传统养蚕又脏又累又没效益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如今,周边的村民纷纷以产业工人的形式进入蚕桑基地务工增收,他们拿着遥控器控制着生产机械,坐在控制室远程监控着蚕房里的环境指标,成为了新时代的全新蚕农。

       智慧加持,让养蚕效率提高了300%,效益提升了一倍。有了蚕桑的供给,便为丝绸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夯实了根基。在养殖的另一端,太湖雪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发展红利,腾入“云端”,在电子商务领域持续发力。早在2009年,太湖雪就着手搭建企业电子商务团队,目前电子商务部门已有专业人才32人,从售前到售后,都由公司团队完成。

       及早站在了云端的风口,太湖雪抢占了宝贵的先机。2016年完成“天猫+京东”电商战略布局,成为蚕丝被细分类目天猫第二、京东第一的农产品电商企业;2019年,农产品销售额首次超过1亿元,占全部销售额的45%;2020年,与网络头部主播合作,创造了8分钟销售1300万元的“爆仓”战绩,全年电子商务销售额更是高达1.2亿元。

       太湖雪的“智慧”实践,突破了我国蚕桑产业整体智能化综合水平不超过5%的发展瓶颈。“我们通过在蚕桑丝绸产业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多个领域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提升,使综合智能化水平提升到23%,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高效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态势。”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助理张沈华告诉记者。

       智慧赋能、三产相融,不仅救活了步入绝境的传统产业,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各类专业人才深耕“一根丝”,共筑丝绸梦。

构建大数据 打开农业“智”富的密码

       这两年,位于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苏州立美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吴江农业领域的新晋“网红”。15000平方米的全开屋顶式智能温室里,智能自走式喷灌系统在犹如阅兵方阵般整齐划一的种苗上自动灌溉作业的场景,时常出现在各种宣传和展示平台上,让人印象深刻。

       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是花卉企业提高产值和效益的普遍路径,在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的背景下,越少的人工就意味着越高的收益,所以,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目前花卉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立美园艺,自动播种流水线、智能恒温催芽室、智能喷灌、智能补苗机器人生产线等,共同构成了立美园艺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系统。也就是说,从一粒种子到发芽再到成品苗,已经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而借助物联网技术,立美园艺同时实现了环境控制的自动化,可以自动监测温室的气候,对温室配置的天窗、风机、水帘、高压弥雾系统、环流风机等设备进行优化控制,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但这一切,在立美园艺总经理毕红贤看来,都是“可以花钱买来的技术和设备”,只要舍得投入,都能实现。

       立美园艺真正的“核武器”,是智能ERP中央管理系统。“如果没有这一套系统,我们现在很多的急难险重的订单任务,是根本没办法完成的,既不能保证速度,又不能保证质量。”

       今年11月13日,南京一家园艺公司在立美园艺下了一笔订单。该企业预订了一串红、矮牵牛、孔雀草等8个品种24个颜色共90万株种苗,分五批交付,最早一批的交付时间是2022年1月2日,最晚一批是4月9日,交付时间跨度3个月。

       不同品种不同组合在不同时间先后交付,涉及到不同品种不同时间不同的生长周期和所需的水分、光照等要求,如果单纯依靠师傅的经验,需要3到5周才能做好生产计划表。而借助智能ERP中央管理系统,只需要输入客户需求,系统便会自动计算出播种日期、数量、催芽时间、补苗时间等全部生产信息,并在生产全过程实施跟踪监测和预警。

       借助智能ERP中央管理系统的“超级大脑”,如果公司流水线全部上马,立美园艺将实现年产各类园艺作物种苗约1.2亿株,成品花卉约1000万盆,产值8000万元。

       而创造这一产值的,除了公司仅寥寥十余人的技术团队外,还有智能ERP中央管理系统背后的1000多万个数据。

       “比如说矮牵牛的某一个品种的某一种花色,仅仅在催芽阶段就有559项数据指标,而种苗的生长大约有8个阶段。你就可以想象建立这个数据库的过程有多么复杂。”毕红贤说,“可以说,这1000多万个数据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凝聚了我从业十几年的心血。”

       大数据就是生产力,在立美园艺有了生动的阐释。

       近年来,吴江区抢抓乡村振兴和一体化示范区“双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农村的改革探索,通过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和载体创建,实现了主导产业智慧化全覆盖,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可推广可复制价值的智慧农业农村“吴江样板”。

       除了“智慧渔业”“智慧蚕桑”“智慧园艺”,在“智慧大田”方面,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农机无人化驾驶,每亩可节约种子5%以上,增产3~5%,燃油成本降低2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45%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0.5~1%。在“智慧畜禽”方面,桃源苏太牧场配备先进设施设备,建成环境智能控制、自动饲喂、粪污封闭收集等六大智能化生产管理控制系统……

       开展智慧农业农村试点建设以来,吴江先后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先进县、全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无人农场”生产场景被纳入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案例。目前拥有苏州市智慧农业品牌3个,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的总量亦在全省名列前茅。而就在近日,吴江又将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的荣誉收入囊中。

       当农业拥抱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真正成为了有奔头的产业。

       智慧赋“农”,让吴江的乡村,潜力无限。

作者:付栋栋

2021-12-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