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街·烟台故事 | “南面山里有印钱的,一般老百姓根本不知道”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北海银行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红色银行。它诞生于掖县(今莱州)、发展于胶东、壮大于山东,于1948年12月1日与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北海银行成立之后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印发货币,以便控制经济命脉、进行货币斗争、保持物价稳定、保障军需民用。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今年春夏,笔者对北海银行胶东印钞厂的迁移遗址轨迹进行了实地寻访。

东馆村·袍峱村

在中共掖县县委领导下,县委书记郑耀南聘请民主人士张玉田于1938年5月开始筹建北海银行。钞票票样是由沙河中心小学校长邓振远绘制,票版是由青岛光华制版社班鹏志制作,纸张是由天津购买,票币印刷是委托掖城西门里的同裕堂印刷所印制。券别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元4种,票面主要图案:壹角券、贰角券为掖县火神庙,伍角券为掖县鼓楼,壹元券为掖县县政府门景。票面上都加盖了“掖县”字样,即早期流通的掖县版北海币。同年12月1日举行开业仪式时,共发行北海币9.5万元。

由于日伪军大举进犯胶东根据地,1939年3月北海银行被迫停业。是年8月1日,胶东区委在莱阳张格庄(今属莱西)恢复重建北海银行。成立初期,由于人员少,又没有印刷设备,便委托胶东区委机关报《大众报》报社代印北海币,再由银行验收打码后正式使用。胶东版北海币开始发行,但票券仍沿用掖县版版样。这期间,《大众报》报社印刷厂设在附近的东馆村,北海币就是在这个村里印的。

东馆村位于今莱西市西北30多公里处的丘陵地区,有500余户,印刷厂坐落在村中间一农户家里。当年的报社印刷工人李征夫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报社在东馆村时间较长……报社还担负一种特殊任务——秘密印刷北海银行的钞票……当时参加印钞的同志都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挑选,并进行严格的保密教育。”

今年5月28日,我来到了东馆村。该村89岁的老党员赵庶会老人介绍说:“当年《大众报》就是在俺家的一所空房子里印刷的。我当时很小,有时到附近去玩,看到大门口有战士持枪站岗,不准外人进。屋里面有铁牛(印刷机器)在'哐当、哐当’响。”近年由于村里统一规划街道,原房屋已被拆除。

1939年10月份,报社转移到了掖县的袍峱(náo)村。

袍峱村南山坡上未竣工的山洞

到了冬天,报社给了一台石印机、一台脚蹬子(铅印机)和几个技术工人,印钞工作从报社分离出来,成立了北海银行印钞厂,姜文任厂长。为保密考虑,对外称“天兴福”“东记栈”等字号。但不久,在敌人“扫荡”中报社损失很大,工人和印钞机又被收回,北海币仍由报社代印。

今年5月22日,我走访了袍峱村。村子位于莱州市正东35公里处的山区,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村南面有袍峱山脉做屏障,村北面有层层丘陵作掩护,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村里住着100多户人家。当时报社所属的7个部门、300余人分散在群众家里工作和居住。

李好俭,今年74岁,曾任村支部书记,他告诉笔者:“听母亲说,当时报社社长阮志刚就住在俺家,还有其他人员,正屋东间、西厢、南厢的炕上、地上都住满了人。晚上铺上麦秸草就睡觉,白天收拾起来就办公。电台也设在俺家,白黑都有人值班。”

敌人随时可能来“扫荡”、骚扰,一有情况,报社就要迅速掩藏机器设备,组织群众安全转移。李征夫在回忆录里记叙道:“1939年12月9日,日寇突然进行'扫荡’,报社和党校人员组织在一起向外转移。在转移途中,被敌人包围在河南村,我们与敌人浴血奋战,从拂晓一直打到午后,报社和党校损失都很大,包括报社社长阮志刚同志、党校校长李辰之同志在内共牺牲了70位同志。”曾是报社印刷工人的周广善,也在回忆录里记下了敌人的另一次袭扰:“1940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顽匪赵保原的队伍突然进犯袍峱村。李征夫和王璟两同志机敏地将装订股的大机刀伪装掩藏在老乡家的松柴堆里,没有被(敌人)发现。唯一的一部机刀保存下来,又可为北海银行裁票了。在抗战中,这部机刀立了大功。”

李好增,中共党员,现年96岁,他说:“《大众报》报社在俺村的时候,我十四五岁。俺家西间住了报社的6个女同志,和俺家关系非常好。我负责把印好的报纸送出去,附近村,两到三天送一次,背着背包,步行去;远的地方,黄县、莱阳、招远等,四到五天送一次,用牲口驮着去。俺村就我一个人负责送报纸,虽然很辛苦,但从没出过差错。报社本想在这儿长期住下去,组织村里群众在南面山上建起了围子、挖了几个山洞。山洞还没挖好,敌人进村破坏。由于机器掩藏隐秘、撤退及时,报社没受多少损失,但敌人对村里进行了烧杀抢掠。之后报社就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袍峱村《大众报》报社印刷车间旧址

为了躲避敌人的侵扰,1940年秋天,报社离开袍峱村,相继转移到掖县的小兰埠、尹家、王家、前后邓家、西由、仓上等村,每次驻留时间都很短。这一时期,共印发北海币96余万元。

蒲夼村·康家村

1941年春天,“反投降”取得重大胜利后,北海银行接受了一些机器,重新恢复了印钞厂,称北海印刷所(或西厂、一厂),印钞工作正式从报社独立出来,由《大众报》报社调王连志任主任,地址设在栖霞的蒲夼村,刚开始只有七八个人。

今年5月29日,我来到了蒲夼村。

这个村子只有30多户人家,坐落在马耳山南麓。这里沟深路险,树茂林密,村子被层层山峦包围得严严实实,只在西南方向的山涧里有一条曲折小路进出村庄。在村的西南头,有一座石块砌成的小四合院,现年82岁的老党员、曾担任过村支书的韩延东老人就居住在里面。

他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俺父亲韩功利担任村长。俺家正屋东间住着印钞厂的工人,北海币在本村韩衍进家印好后,就在俺家东间进行清点、整理,包装好后,放到南厢屋,晚上再由工作人员送出山外。南厢屋是印钞厂的仓库,运进山里的纸张、油墨、武器弹药也放在里面。”接着我们来到修葺一新的院落,他说:“当年北海银行印钞车间就设在这里,正房5间,东面3间住着工作人员,西面两间印钞,机器设备都在里面。”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为了确保印钞厂的安全,在牙山一带的栖东县(今栖霞市桃村镇)康家村南面庙洼山阳坡上挖了山洞,1941年冬天,印钞厂转移到这里。不仅在山洞里印钞,工人也吃住在山洞里面,定期到洞外休息放风。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山洞印钞厂”。

今年6月30日,我来到了康家村,到“山洞印钞厂”一探究竟。村庄位于栖霞市东部山区,150多户人家,周围群山环绕,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问起当年事,正在村头纳凉的89岁老人冯光福说:“当时我十来岁,印钞厂非常保密,我们一般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南面山里还有印钱的。山上有当兵的站岗,靠不到跟前。他们转移走了以后,我们才知道山前有山洞,北海印钞厂就在里面。”

71岁的胡绍生对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去过山洞,洞口封得很小,只能容一个人进出,里面有三间屋大小,洞的东边开了一个'气眼’,洞口边上还栽了一棵小松树。”

这一带当时是大后方,比较安全,印钞厂再没进行大的转移,在这里一直坚持到1945年9月份。

印钞厂搬到牙山后,票币需求量增加,开始印发五元、十元券。当时自己不能制版,便通过关系到青岛用“冥府银行”的名义制版,带回来后,把“冥府”两字抠去,换上“北海”字样再印制北海币。

王家庵村·马家庄·崖子村

随着抗日形势的好转、根据地的扩大,对北海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1941年5月,在乳山王家庵村新建了北海银行东海印钞厂,称东海印刷所(或东厂、二厂),对外称“福记栈”,由北海印钞厂派王亮任主任,技术工人14人。

今年6月16日,我走访了王家庵村。该村位于乳山市的东北部山区,北依海拔500米的仙姑顶,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现在已经硬化的河沟小路,蜿蜒朝东南方通向村外。

村支部书记王夕占介绍说:“我们村是个山区小村,仅45户人家。当年,我的四爷爷王克邦是小观乡乡长,真实身份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当他听说要在俺村建印钞厂时,就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供印钞厂使用。王克邦后来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华东化工学院任后勤处处长。”

我们边说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村子中间一座整修一新的四合院跟前。王书记指着房子说:“这就是王克邦的老房子,当年北海币就是在这里印制的。房子虽然进行过整修,但基础没变,仍是原来的。”

由于战争环境恶劣,东海印钞厂在胶东东部山区不停地进行搬迁转移。据《中国工商银行乳山支行行志》记载:“至1944年(东海印钞厂)先后在我县王家庵、马家泊子、庙东、西南台、仙人脚、杨家夼等村和文登县一些村住过,生产也是在备战的状态中进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根据地迅速扩大,本币需求量增加,于是又增设了印钞三厂。由一厂分出一部分工人到胶东印刷社,借用机器专印辅币。

为了方便制版,1944年5月1日,在乳山冯家乡马家庄,成立了胶东北海银行制版厂,杨杰任厂长。自此,胶东北海银行所用的票版都是自己制作,这在山东北海银行当中还是首家。

乳山马家庄制版厂旧址

今年6月16日下午,我在走访马家庄时,86岁的村民马少雪回忆说:“当时我们村是一个红色根据地,在村西头设有兵工厂,村南头设有手榴弹厂,北海银行制版厂就设在马少俊家里,有当兵的在门口站岗,外人很少过去。”

随着战争形势的逐步好转,胶东抗日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1945年9月,北海银行胶东分行将3个印钞厂、1个制版厂合并为北海银行胶东印钞厂,集中搬迁到根据地的中心地带——乳山市崖子村。到年底,共拥有各种印钞机器49部,人员增加到210人。

今年6月16日我在走访崖子村时,71岁的村支部书记孙兴善对我说:“我们村有村民近600户,在周围是个大村,是海阳、牟平、文登三县交界的地方,交通便利、经济活跃,四周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可进可退。当时党政军机关、银行、兵工厂、学校等都设在我们村和周边村庄。”据老人讲,北海银行印钞厂就设在现在村委办公楼这个位置,原本是一家大财主的院落,印钞厂规模很大,工作人员很多。

1946年9月18日,北海银行决定将各印钞厂由总行直属。其中,鲁中印钞厂为一厂,胶东印钞厂为二厂,渤海印钞厂为三厂。并确定胶东、渤海两个厂暂由分行代管(因离总行远),但业务受总行领导。

1948年夏季,胶东印钞厂奉命向临朐南流村迁移,到年底,山东印钞厂实现了集中统一的格局。至此,北海银行胶东印钞厂完成了历史使命。

从印制第一张北海币开始,到全国印钞大统一,前后经过了10年的时间,北海银行共发行了174亿元的北海币,为革命地区的军事强大、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北海银行人为战争的胜利、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民俗采风 | 上梁抢小饽饽喽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是他先后把液化气和管道煤气引入烟台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想不到,养正小学这座“纪念碑”背后,竟有这么多曲折往事

烟台街·民俗采风 | 南塂的杨樗岚的王——不好惹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