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精品)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2021-12-12 | 阅:  转:  |  分享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突出。国内许多调查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15%~20%左右,它们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厌学、适应不良、偏执、敌对、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而且也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对全面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1)自卑和高傲: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而高傲则是对自己过高的评价。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潜能,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下结论,这也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当取得某次的成功时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而沾沾自喜;当遇失利时就会认为自己无能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出现了同一个初中生的身上。(2)敏感:在学校中有部分初中生表现出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为此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3)残暴:残暴是指对他人或对自己的一种伤害行为,有些初中生由于不经意的一些小事引起了不愉快,便开始向其他同学发泄,骂骂咧咧,摔摔打打,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4)妒忌:妒忌是一种忧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一种复合情绪。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恨意和贬损对方,更有甚者对别人产生攻击行为。(5)抑郁:抑郁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由于初中生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没有处理好,都会导致其心理负担过重,出现内向、喜欢自省、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与控制、成熟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2)主体因素:造成初中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体因素是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①人际关系紧张: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私立学校初中生接触到的人际主要是班集体中的同学关系。初中生的一个特点是重友谊、好交往,因此他们乐于过集体生活,很重视同学间的友情。但由于他们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富裕家庭或有的来自单亲家庭,家庭情况相对复杂,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所以使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遇挫折,或受到团体的压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与烦恼,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有的还会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于是他们有的就会转向怕与人交往,并把与人交往当作困难的事,这是导致初中生形成对人焦虑,产生孤独倾向的主要原因。②自我评价不客观: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评价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自我评价能力常常落后于他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如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赞扬,便沾沾自喜、自我炫耀,过高地估价自己。稍受挫折或受到别人批评时,便愤世嫉妒、情绪不安或悲观失望、自我贬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结果,容易使初中生自我认识紊乱,加剧不良的内心体验,进而导致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③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初中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及性意识的觉醒,使之很自然地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初中生所面临的人生新课题是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和道德要求,合理控制与处理性成熟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怎样认识和对待青春期的性心理体验,培养高尚的性道德观念。由于有些学生缺乏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心理相对处于不成熟阶段,加上对性的神秘和好奇,本身又缺乏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在不良社会环境作用下,就容易过分追求性刺激不正常的方式满足青春期的性冲动,从而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使之处于悔恨、自责、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问题的发生。(3)客体因素: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学生操行和文化成绩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家庭情况相对复杂,这就难免造成其心理问题。其中一部分学生来自富裕家庭,家长由于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无暇顾及子女,疏乎教育,使得许多学生成绩不理想,并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单亲家庭,由于受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创伤,使他们性格怪异,不愿接近他人或不相信他人,整体内心凄苦而不会向别人吐露,缺乏理想和自信等。三、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不可少的一项,要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1)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厌学或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固疾。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从根本上来防治学生的心理障碍。

事实证明,只有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竞争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学校展开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和活跃教学气氛,通过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轻松感、成功感,增强自信心,达到“乐学”的境界,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2)运用有效机制,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维护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民办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以优质的教育服务来吸引生源。其中一点就是运用有效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以及在出现心理障碍时能掌握解脱方法,还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分层次有侧重地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使学生从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的规律中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正确对待自己和异性的关系,从而摆脱性神秘和性愚,促进性心理的文明。(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初中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认识“应试教育”给当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从而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此外,还应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学习以及科学育人水平。使其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