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式新思的洋银之伪

 名者说收藏 2021-12-12

左图:早期仿铸币。右图:香港壹圆。

  我国近代自铸银元的历史,以民间仿制为开端,而官府铸造又以地方政府自行仿铸为先。钱币盗铸之风在我国古已有之,番银输入后,私铸银元亦随之而起。于是“洋银之伪,有夹铜、有苏版、有钻铅,巧式新思,无奇不有”。

  清道光年间,福建地方曾以筹措军饷的名义铸造了台湾寿星、漳州军饷银饼。银饼属手工打制,大小、重量、成色等均仿效番银样式。如寿星银饼币面上的寿星像、足纹银饼、道光年造、库平七二、台湾府造等图案、文字以及花饰,已具有了番银铸币的许多特征。福建早期地方自铸银饼,大都属军饷性质,币面较为粗糙,流通也不广。但它们在银元发展过程中起了先导的作用,是我国货币铸造从传统的银两向近代机铸币过渡的有益尝试。

  此后,咸丰如意、同治笔宝、谨慎军饷等银饼先后面世。咸丰年间,上海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银号也铸造了几种银饼。这些银饼都已具备了银元的许多特点。

  在此之前,早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西藏已铸造出了一种手工打制的银币乾隆宝藏。该币只限于西藏使用,用以驱除曾长期流通于该地区的尼泊尔劣质银币。乾隆宝藏银币是有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流通银币,其形制、重量、成色富含中国古钱特点,但与由海上丝绸之路流入我国的番银,其风格显然不同。

  外国银元的渗透,造成国内白银大量外流。为维护民族利益,挽回国家利权,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曾奏请朝廷自铸银元,并呼吁进行币制改革,将银两制改为银元制,但未被采纳。

  1866年,英国殖民者在香港设立造币厂,开始铸造香港银元流通市场。香港银元是在中国领土上铸造的最早的机铸银币,并而是最早在币面铸上中文字及货币单位“圆”的银币。这套具有开创性的早期银币,除了正面铸有浓厚殖民色彩的英国女皇头像外,背面却铸上中国风格的“寿”字图案和中文香港一圆、香港半圆字样。可以看出殖民者在设计上还是颇费一番“苦心”。

  清光绪十年(1884年),我国采用新型设备铸造的“吉林厂平”银币诞生。根据目前资料,我国近代机铸币以该币为最早,银币由吉林官局监制,全套分一钱、三钱、半两、七钱和一两5种面额。这套银币因末获清廷批准发行,所以影响有限。

  此后半个世纪,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近代机铸币出现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货币流通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大清银币”、“袁大头”、“开国纪念币”等。这些银币为钱币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收藏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