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大晋王朝(下)--高处不胜寒

 金色年华554 2021-12-12

故事到此为止,不过意思已经很明显,桓温本来确实是寓含着让星相家自杀的意思,就像当年曹操赠给谋士荀彧一盒食物,荀彧打开一看,盒中空空如也,知道是要他自裁,便识相地服毒自杀了。可是,当桓温听星相家转述了习凿齿的这一解释,也就不再追究,一笑了之。由此看来,桓温的心肠还不算太黑。

桓温原先不大看得起王敦。可是当他有了取代晋室的“大志”以后,行经王敦墓时,竟然望着说:“可人,可人!”何谓可人?使人满意的、能干的人也。无论是慨叹不能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还是对着“逆贼”之墓赞叹“可人”,桓温都没有避人,因此这些“不臣”之迹,这些大逆不道的言论也才得以流传。当然,他握有军政大权,不怕腐朽的东晋朝廷敢拿他怎的,才敢口无遮拦;不过从中至少可以看出,桓温是一个敢说敢做、敢哭敢笑、敢爱敢恨的人。

虽然《晋书》的作者出于正统观念,将他与王敦、桓玄等都列入了《叛逆传》,桓温也的确是个“臣不臣”的典型,不过说实话,他固然不可能流芳百世,却也没有遗臭万年——倘若他“壮志能酬”,不就是一个新王朝的“高祖皇帝”么?辛弃疾在一首《水龙吟》词中说: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儿的“树犹如此”,用的正是桓温的典故。由此可见,倘若他果真“遗臭万年”了,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怎肯使用这一典故?

桓温(312年~373年)

司马绍与桓温,这翁婿俩,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却又君不像君,臣不像臣。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像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岂但桓温,前面提到过,桓温有个心腹,名叫悕超,不知是不是受了桓温的影响,亦堪称“臣不臣”的一个小典型。据《晋书·郗鉴传》所载,桓温死后过不几年,42岁的郗超也一病而逝,临终前拿出一箱书稿,对门生说:“这箱书稿本来应该焚毁,只是我的父亲年纪大了,恐怕要为我的早逝而忧伤过度。我死以后,他老人家如果因为过分哀痛而饮食减退,日见消瘦,你就呈上此箱;如果过了几天就渐渐地淡忘了,你就将它烧掉。”那门生心中虽大惑不解,还是一口答允了。果然,郗超的父亲郗愔因晚年丧子,整日哭泣,竟致病倒。门生遵照郗超的遗嘱,呈上书箱,郗愔拆开书箱一看,气得七窍生烟,大骂道:“忤逆子,我只恨你死得太迟了!”从此不再哭泣,舐犊之情顿消,病也不久就好了。原来,郗超知道父亲对东晋皇室忠心耿耿,就把自己作为桓温的重要谋士这一身份瞒着父亲。桓温死后,郗超也就去职还家。那箱书稿,就是他当年与桓温的往来信件。郗愔这个忠耿之臣的门中如何容得下郗超这个叛逆之子!难怪他读信后要勃然大怒了。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看看吧,郗超固然不是大晋王朝的“纯臣”,是不是比不少“纯臣”、“忠臣”们更多一些人情味?

然而无论如何,就两晋王朝来说,仍然是非常悲惨的王朝。您看,155年间出现了15位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在位的时间10年略多一些。而这15位皇帝的平均寿命呢,还不满35岁。其中被杀死、被毒死、忧郁而死、自己服药中毒而死的竟有8人,占了一大半!还有两个称皇帝、建年号的,一个叫司马伦、一个叫桓玄,还没有统计在内。倘若加上这两个死于非命的“活宝”,两晋期间的皇帝们,其非正常死亡率可就更高了。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13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