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血虚 【辩证诊断】 1、血虚:心血虚者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纷纷,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或结。 2、一动就卒然间心跳,血虚则心跳,血不足于养心,就心悸;气虚则喘,是指肺。 3、痨症与虚损症,外症大相似而治实不同。 (1)虚损者,阴阳两虚,故虚损可用温补,人着单衣,此着复衣者为虚损。 (2)痨症阴虚阳亢,故痨症用清补,而忌用温也。人着复衣,此着单衣者为痨;一骨蒸而热,一营卫虚而热故也。 4、麻属气虚,木为血虚。 5、(1)舌形扁为血虚,舌形胖为气虚。 (2)舌头太大是血虚(心阴虚);如果有时肥大,是心阳虚。 (3)一般舌体增大是血瘀症、水湿过剩;齿痕一般是脾虚、肾虚。 (4)舌头瘦小一般是长期疾患造成体虚,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6、肝血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易于惊惕。妇人月事不调,甚者经闭。舌淡,脉弦细或细涩。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7、(1)气虚:肺气虚者症见短气、自汗、气怯音低,时寒时热。可兼咳嗽,易总感冒。舌质淡,脉软无力。脾气虚者症见食欲不振,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平素四肢困乏,懒于言语,色萎便溏。舌淡苔薄,脉软无力。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2)血虚:心血虚者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纷纷,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或结。肝血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易于惊惕。妇人月事不调,甚者经闭。舌淡,脉弦细或细涩。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3)阳虚: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心阳虚者心悸、气短,动则气促,神倦嗜寐,心胸愁痛,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结而无力,或虚大无力。脾阳虚者症见面萎食少,纳减腹胀,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舌淡白,脉虚弱无力。肾阳虚者症见面色苍白无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早泄,或五更泄泻,尿多或小便失禁。舌体淡胖,边多齿印,苔白,脉沉迟。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杜仲、肉桂、附子等。 (4)阴虚: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口干,潮热盗汗,甚则失音或痰中带血。舌干少津,甚则舌红无苔,脉细涩,或细数。肾阴虚者症见眩晕耳鸣,其则耳聋,潮热颧红,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咽痛舌疮,甚则失音羸瘦,两足痿弱无力。舌干少津,甚则舌红,脉沉细无力。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5)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相应膳食:气血:鲫鱼豆腐汤;气血双补汤;药膳鸡。 8、阴血虚热——眼如烟触,体倦少食,或午后热甚。 9、肝血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易于惊惕。妇人月事不调,甚者经闭。舌淡,脉弦细或细涩。 【辩证治则】 1、西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虚症,方用八珍汤。 2、中医如何分辨病人是气虚还是血虚呢?简单说如果病人脉浮大(芤脉),就是血虚,如果是脉微细,就是气虚。遇到气虚时我们要开补气的药,像黄芪、人参、党参这类就是补气的药。补血的药像当归、川芎等,这都是补血的药。去寒的药也要开在里面,像干姜、附子这类去寒的药。一般亡血失精的人可以用天雄散来治疗。切忌使用寒凉滋阴之类的药物。 3、血虚的肌肤干燥用阿胶。 4、血虚的时候,不用白芍。脉涩、芤脉皆为血虚。 5、寸口脉,轻按而得缓脉,缓则为虚,失血之候,中风之兆也。非伤寒之中风,乃手足瘫痪不仁之中风也。 (1)轻者:邪自外中于经脉,则身痒而发隐疹。隐疹者,隐隐而发之疹也。即谓之风疹,俗称“荨麻疹”者也。此乃轻者,发散可愈。 (2)甚者:不仅卫荣虚损,心气亦不足者,则病邪陷内中脏,发为胸满短气危急之证,风引汤。风引汤,除热瘫痫,邪风入内,致胸满短气,则热从内生,甚则手足瘈疭。其证休作有时,即所谓瘫痫。瘫乃瘫痪之谓,痫乃病之间发也。 6、产后晕及诸血晕者,皆动气上迫于心胸。按右不容穴,其晕可止。 7、(1)温经汤是血虚的时候用的, (2)血实(淤血)的时候: A、抵当汤证,淤血凝结不动, B、土瓜根散证未凝结也。故治带下,及经水不利或膈月一次,阴颓肿,白带等证。 8、桂枝及麻黄禁例: (1)桂枝禁例: A、脉浮紧,汗不出 B、汗吐下,温针不解 C、酒客病 (2)麻黄禁例: A、咽喉干燥 B、淋家 C、疮家 D、衄家 E、亡血家 F、汗家 G、病人胃寒 F、伤寒,尺中迟 I、下之,身重心悸 9、因血虚而血中燥热导致的口腔溃疡,比如鹅口疮后口舌糜烂、产后血燥口舌糜烂、肾盂肾炎等之后口舌溃烂、贝切特氏综合征梅毒性口腔炎等,用清热补血汤:当归、芍药、川芎、熟地、麦门冬各3克,玄参、知母、黄柏、柴胡、牡丹皮、五味子各1.5克。患者伴有贫血、体衰、皮肤干燥有血热。 10、升麻佐黄芪、党参则益气升阳之功更著,牛膝佐四物则补血活血之力益专 11、补血的药有很多,当归建中汤、四物汤、当归加黄芪二味药配合在一起(当归五钱、黄芪一两,用一比四的比例)都是补血汤,也可以帮助病人补血,但是都无法同时去寒。病人寒多又有血虚,只有当归生姜羊肉汤。寒多可以加一个生附,或者人多一起吃时,我们可以加两个或是三个生附下去一起煮。生附会行走全身经脉,此时羊肉汤一下到肚子里面,生附就会将之带到全身,于是身体马上就热起来。当归和羊肉都入血分,入到脏里,当可将脏里面所有的湿都清出来。 12、血虛则经无物可行,寒凝则经涩滞不通,故月经闭止而不潮。方取当归生姜羊肉汤,可使血充滞通,月经自潮。 13、血虚症状:头晕目花、急躁易怒、心烦少眠、手足心热、朝凉暮热,皮肤甲错甚至拘挛、筋急、关节抽掣屈伸不利,两脉细涩无力。用四物汤加减。补血剂中加党参、黄芪、茯苓,以益气生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熟地代替生地;血虚有热加黄芩、丹皮。 14、血虚的关节痉挛、肢体麻,用鸡血藤。 15、血虚的失眠:桂圆,不用龙骨牡蛎,因其下沉,而这里要补血。 16、出汗多的人慎用活血药;失血的人慎用发汗。 17、左手脉小是血虚,右手脉小是气虚。气虚用黄芪建中汤。 18、当归四逆汤是去血虚造成的里寒。 【辩证比较】 1、(1)心悸+水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汤; (2)血虚之心悸,炙甘草汤; (3)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 4 两,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4)不渴、心下悸,茯苓甘草汤。 2、(1)四物汤真正滋补的时候用生地不是熟地,熟地炒过炮制过,虚热的人补药下去会更热,用熟地嘴会破,用生地就不会了。 (2)生地可以大剂的用,瘦子当归用五钱,生地用一两,生地可以重用到二三两都可以。 (3)当归和生地专门补血的,补到脊椎骨上面去,脊椎骨生血的力量会很强。 3、当归、生地都有祛瘀、补血的功能: (1)当归:用于虚寒性的瘀血、血虚; (2)生地黄:用于虚热性的。 4、(1)气虚者,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 (2)血虚者,用四物汤。 (3)肾虚无火者,用肾气丸;肾虚有火者,用六味地黄丸。 (4)肺虚者,用生脉散。 (5)心虚者,用归脾汤或天王补心丹。 (6)肝虚者,用建中汤(小建中汤)。 (7)胃虚者,用四君子汤。 (8)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9)郁症,用消遥散。 (10)伤风,用小柴胡汤或参苏饮。 (11)有热者,用二黄汤。 (12)胃热甚者,用竹叶石膏汤。 5、(1)芎归调血饮:调理产后诸气血,补贫血,去恶露瘀血,顺气,益脾胃,适宜于产后之恢复。 (2)当归芍药散:血症,血脉症,神经症状,阴虚证腹痛,脐旁拘急,水毒。 (3)桂枝茯苓丸:血症,血脉症,神经症状,瘀血实证,脐旁脐下抵抗压痛。 (4)丹栀消遥散:血症,血脉症,神经症状,少阳病之虚证,略有胸胁苦满,灼热感,多怒,不眠,性急。 (5)抑肝散加陈皮半夏:血脉症,神经症状,肝症,多怒,不眠,腹部动悸。 【辩证针灸】 1、产后晕及诸血晕者,皆动气上迫于心胸。按右不容穴,其晕可止。 【经典回顾】 《伤寒》: 1、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2、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3、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金匮》: 1、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2、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3、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4、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了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5、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6、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7、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8、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9、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10、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11、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1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13、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14、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旋覆花汤主之。)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15、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黄帝内经—素问》: 1、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2、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3、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黄帝外经》: 1、岐伯白:内热者,气血之虚也。气血虚,则精耗矣。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瞳子尤精之所注也。精注瞳子,而目明,精不注瞳子,而目暗。今瞳子散大则视物必无准矣。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血小板少(各种出血性疾病引起):花生红皮5克,红枣10个,加一碗水煮熟一次吃完,一日一次,连用10天。 2、贫血:杀乌骨鸡时,将鲜血流在一张干净白纸上,晒干再将干血揉成粉,用红葡萄酒调服,一次半汤匙粉,一日二次,连服半月。 |
|
来自: 仲景中医交流 > 《经方治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