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说养老

 魏春田 2021-12-12
人都是要老的, 若是未老即死,或一老便死,养老也就不是问题了。然而,看看身的也左邻右舍的亲戚朋友,能幸福到一老即死,寿终正寝的,掰着指头算也没有几个。
老了又不能马上撒手就木,干不动也挣不了钱,且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养老便成了大的问题。
日本作家深泽七郎写了一部小说《楢山节考》,据说后来被拍成电影还获了奖。小说内容写的是当时的日本人有一种习俗,即将老年人送进山里等死。
现在人读了这样的小说,看了这样的电影,对将老人送进山里等死的风俗,当然是嗤之以鼻,深恶痛绝。但当我去翻翻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历史,不难发现这样的习俗,绝不是日本人所独有的。考古在中国湖北十堰市附近的山上,发现了很多小山洞,被称之为等死窑。匈奴人也同样的习俗。
其实,出现这样的风俗并不奇怪。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匮乏的物质满足不了人所有人生存的需要。小孩子要延续部落的血脉,青壮年承担着保卫部落安全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用处的老人,自然也就成了最先被淘汰的对象。更何况,在部落时代,原始先民的群婚制,让其对父母的认同,根本达不到一夫一妻制下那样的高度,扔掉老年人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负罪感。
当社会进步物质得到一定丰富,这种习俗也就渐渐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恶俗虽走,问题仍在。在宗法制度上厚植起来的儒家文化,将“孝”打造成了一张亮光闪闪名片。这张名片之下“生不养,死不葬”是十恶不赦之重罪。不仅要尽情享受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喷到脸上的唾沫星子,还要披枷带锁,坐牢受刑。如此,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居家养老便是唯一的选择。儿孙绕膝,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比比皆是。
直到几十年前这种养老方式仍然是我们养老的主导方式。万万想不到的是,家庭的小型化,子女的独生化,让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瞬间土崩瓦解;社会养老在汹涌而来的老龄化浪潮冲击下,只有招架之功而无从容应对之策;缺少了宽容与仁爱的抱团养老,等来的除了眼泪,还是眼泪。
时光不老,人却一定要老,如何养老?挑战着今天的中国,考验着每个人和每个家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