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

 新用户41015886 2021-12-12

​​我国正在发力 #氢燃料电池#  领域。中国已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超7000辆,悄然间已经是世界上运行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最多的国家了。在半年后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张家口核心赛区的冬奥保障车辆将全部采用氢燃料电池客车,涉及大巴车、中巴车和小轿车等多个车型,总量将达到2000辆。

不过也得承认,氢燃料电池汽车跟电动汽车比起来,两者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还不能相提并论。根据公安部的汽车保有量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493万辆,而氢燃料电池车全部加起来还不足1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当于电动汽车10年前的阶段。

所谓氢燃料电池就是氢气与氧气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能量转化装置。其放电的机理是氢气从阳极进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释放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氢离子,接着氢离子从阳极穿过电解质膜跑到负极与氧气结合生产水,而电子则源源不断的流入电路形成电流。

市场规模

2020年由于疫情和政策影响,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市场规模为30亿元,同比下降40%,市场还需时间从疫情中恢复。随着加氢站网络初步形成,氢燃料电池产业趋于完善,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下降,下游应用增多,预计到2023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元,2019年到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为46%。

行业竞争格局

国内外燃料电池技术差距大,国产化率亟待提升。目前燃料电池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主要以整车组装、示范运营为主,产业链中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技术布局较少。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度、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寿命、成本控制、氢气储存等技术指标来看,国内水平距离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的厂商并存,但关键部件材料性能与生产亟待提升。

从装机量占比来看,2019年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前五主要为上海重塑、亿华通、清能股份、国鸿重塑、新源动力。前五家企业装机量占2019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装机量的79%。

整体而言,近年来中国氢燃料电池装机量增速快,头部企业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但考虑到燃料电池行业仍在发展初期,市场空间小,一旦有个别企业上量,整体市场格局就会发生较大变化。例如从2019和2020年的市场份额看,CR5由87%下降至69%,并且装机前5的企业也不尽相同,分别为爱德曼、 $亿华通-U(SH688339)$  、国鸿重塑、探索汽车、 $潍柴动力(SZ000338)$  些厂家以系统集成为主,核心零部件仍高度依赖进口。

氢电互补

国家发展氢燃料电池并非是以清洁能源的名义干掉锂电池,而是与锂电池并存互补,锂电池的投资者并不用担忧这个问题。在乘用车领域,电动化方案已经达成共识(当然氢燃料电池在价格方面也竞争不过锂电池);在中长途、载重型的商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更胜一筹,相当于是未来多了一个新赛道。

  所以我国燃料电池产业化应用一直聚焦在商用车领域,当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近8000辆,其中商用车占了7000余辆。

总体而言,氢燃料电池由于技术、成本、产业的原因,一直无法大规模推广,结果就是出现以下“三高”:氢燃料电池成本高、氢气使用成本高、加氢站建设成本高

以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占比最大的电堆为例,根据2019年的电堆出货数据,以新源动力和亿华通(688339)为主的国产电堆占比已经超过50%。此前还有美锦能源(000723)的控股子公司飞驰汽车出口氢燃料电池汽车到马来西亚的成功案例。

  不过与国外的技术相比,我们国家在基础关键材料以及氢燃料电池的寿命、成本、量产一致性上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结果就是部分核心材料还要依靠进口,已经实现国产化的材料也还未能完全替代进口材料。叠加氢燃料电池还未形成规模,无法分摊成本,导致燃料电池车的成本是燃油车的2倍以上,没有政策补贴根本卖不动。

燃料电池的发展高度依赖氢能产业的发展。虽说氢气是清洁能源,但是制氢工艺很多谈不上清洁,只有利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才能真正做到碳排放为零。讲到光伏、风电,这又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中国不仅仅是风电、光伏装机量和出货量世界第一,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同样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同时,中国也有世界领先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未来还可以实现远距离输电,当地制氢。

  根据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国内10%的弃电(弃风、光、水电)就能够满足国内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用氢需求,50%的弃电能够满足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需求。你看现在已有行业巨头开始行动布局制氢领域了,比如 $隆基股份(SH601012)$  。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丰田等头部氢燃料电池企业纷纷在中国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现代汽车在海外的首个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和销售基地就选择了我国的广州。去年6月5日,丰田携亿华通和北汽、广汽、一汽、东风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在中国开展商用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工作。

未来的新能源时代,必然是多措并举,不会再出现一条路线(汽柴油)堵死其他发展路线的情况了。

氢能的优势,它是目前技术手段中,唯一能替代柴油车的选择。

除了氢能,天然气、合成燃料等方式都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作者:Lynxrpn
链接:https://xueqiu.com/3098341470/205709555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