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笔者私意以为,在太白楼所有的楹联中,乃至关于李白的所有联语中,此联当属上上品。尽管作者没有什么名气,其生平事迹亦鲜为人知,但明月之珠,自有连城之价,并不以其所出之蚌的大小为重轻。上联是用杜甫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下联仍用杜甫诗:“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信手拈来,若不经意,稍加隐括,便如天生一般的工妙和班配,浑然不可镌。此谓之“浑成”。凡手写李白之狂傲,必胪列许多事迹以资证明,若拎不出其中的要领,或缺乏主脑,则只是“貌似”。而高手,却往往精选最典型的事例,一箭破的;甚或摒弃一切具体事例,遗貌取神。即如此联,上联不说太白如何狂,只说他狂到了主流社会中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便是遗貌取神;下联则只拈出太白醉后就连皇帝老儿也呼他不得一事,以证其傲,可谓一箭破的。总之,作者所着力勾摄的,是太白之精神。此谓之“传神”。此联只用了十四个字,便写活了太白的独立人格,他人累千百言恐亦不能到。一般作者所撰联,每嫌用力,吃力,举轻若重;而此联则好整以暇,举重若轻,何等的利索!不拖泥,不带水,以少总多,以简驭繁,此谓之“简净”。需要说明的是,杜诗之所谓“世人皆欲杀”,本指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牵连而得罪时,肃宗朝廷里有许多人持这样的意见。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主张判李白死刑,而主张判他死刑的人也未必都是由于恨他“狂”。但太白确因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为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所不能容,故本联作者用杜诗而移花接木,夸张地说他“狂到世人皆欲杀”,还不算违背“艺术的真实”。至于老杜所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恐怕也不见得是“生活的真实”,更有可能是对太白之性格的逻辑推演。如果有人要咬钉嚼铁,径请到成都浣花溪草堂去找少陵先生理论,本联作者可不承担捏造故事的责任。姚氏此联,见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六。梁氏对它的评价并不高,虽也肯定它“语壮”,但紧接着便批评说:“然只是作太白赞耳,于楼何涉乎?”这批评不能说没道理,也不能说就一定得是这么个道理。天下何处无“楼”?此“楼”若非以“太白”而名,哪能吸引如此之多的文人墨客为之撰联?故“楼”并不重要,“太白”才是关键词。只写“楼”,不写“太白”,买椟还珠,才是问题;而只写“太白”,不写“楼”,得鱼忘筌,则不是问题。姚兴澩(1731—1781,“澩”读音为“学”,义为冬季无水之山泉),字渭川,号花龛,安徽桐城人。清桐城派领袖姚鼐的叔父,而年幼于姚鼐,自少从鼐学为古文辞,相亲爱甚。入京则馆于鼐舍,鼐归则相从,十日而见常八九日。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顺天府(今北京)举人,名著于京师。然乾隆四十年(1775)、四十六年(1781)两试进士,皆未第。卒于京师,年五十一。乾隆五十五年(1790),其子裒录所作为《香岩诗稿》,乞姚鼐为序。鼐为之删定,曰《香岩诗钞》。序称姚氏“举族人才就衰,君(兴澩)方杰出,词气秀发,又通敏人事”。并称:“君诗多得古人清韵,不为浅俗之言。其才于古文、经义、骈俪之文无所不解,为之皆有法度,而尤长者在诗。然亦恨人事扰之。苟极其才力,所至当不止此也。然于近之诗人,足以豪矣。有才若此,而郁郁早终,当为天下惜,岂独姚氏哉!”表彰、惋惜之意,溢于言表。欢迎楼友们继续在公众号专辑后面,留言您想请教钟教授的有关诗词方面所有问题。答案会在本刊陆续公布。另,此是属于钟教授的个人专辑,如您觉得内容不错,点赞红包会转入钟教授专辑专用帐户。钟教授语,读者关注阅读就是支持,赞赏的红包,都用于赠书(钢笔字诗词,书,刊……)。投桃报李,非以为报也,永以为好也!请赞赏钟教授专辑的诗友们加小编微信号15021309959,小窗赐知地址,以便邮寄。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