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钧窑“为崔军门造九鼎”探析之三 单纯黄璟的八字诗注,可实证实当时有“造钧瓷九鼎”这个事实,但要证明确实送进了皇宫作为寿礼,显然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至少,黄璟诗集中这个发现,为我们证史求真增添了信心,提供了路线。 向慈禧进献钧瓷九鼎,不再是一个传说,抑或营销宣传,而是一个需要细节印证的历史事件。 对这一钧瓷史上重大事件的探寻,需要最周密的推导,最过硬的证据,最严苛的质疑。 慈禧太后 01 清宫有没有收到钧瓷九鼎? 我们期待的,是这样一个结果:钧瓷九鼎进了皇宫,并有记录可查。最好,是实物还留存着。 找到关键证据的话,可以一步到位。 这些年,故宫的专家与禹州钧瓷界来往密切。但迄今为止,他们没有提供任何这方面的信息。 检索皇宫档案是有路径可循的。清末以来,这些档案虽然有灭失,但还是基本完好的,分别留存于几处文博档案单位,包括台湾地区的相关机构。 值得欣喜的是,第一历史档案馆曾经编成大部头的《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已经公开发行,但印量颇少。如果能在其中找到相关信息,是最简便的途径。 如果在京的钧友有兴趣,可以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一下书中相关章节。 另外,若能检索到慈禧六十大寿所收礼品的完整清单,尤其是查阅到崔廷桂进献的礼品清单,也算大功告成。 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来助力了。 如果确认九鼎进了皇宫,自然皆大欢喜。可以接着找一找实物。 如果确认九鼎没进皇宫,也了却一桩心事。可以顺着黄璟的提示,在其他方面努力。 将来,也有可能出现其他旁证,给人意外的惊喜。 中州大鼎·大宋官窑 02 “ 钧瓷九鼎”烧制成功了吗? 慈禧对自己的六十大寿高度重视,但适逢国难,十分扫兴。排场降格,不知道收礼范围缩小了没有。 如果缩小了范围,崔廷栋无缘进献,那这代表皇家威仪的九鼎,又能如何处置呢? 还有一种可能,是当时的人们最不愿面对的——九鼎未能烧制成功。 即便没成功,也不能否认曾经烧造过九鼎,这是黄璟和张承纶以官方身份共同见证并记录的事实。 比较可靠的印证方法,是有朝一日找到当年烧造九鼎的窑口,扒扒留下的次品残片。就像我们寻找宋钧官窑那样,掘地三尺,巨细无遗。 这样的遗迹一定存在。但是否被人搜罗过,就不一定了。 慈禧画作中的钧瓷 (许昌华夏钧瓷馆藏品) 03 “为崔军门造九鼎”是哪个窑口? “时为崔军门造九鼎”的文献记录,与“河南巡抚献礼”的传说,最为重要的交集,是烧造钧瓷九鼎。 烧造“禹贡九鼎”既然客观存在,当时最具技术实力的又是卢天恩窑口,是否可以间接证实,卢家窑承担了这一重大任务? 事实可以口口相传,是谓“口述历史”。 流传既久,难免错讹,又成为“传说”。 这或许就是“河南巡抚献礼说”的成因。 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也会被收录于文字中,成为可资证史的文献。 若能顺藤摸瓜,上溯这一说法的源头,或许会有新的惊奇。 (全文完) 《清宫瓷器档案全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铁源陶瓷研究院编辑, 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出版 该书为大8开,黄织锦缎精装,52卷,以穷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所有瓷器档案为追求,所辑录瓷器绝大部分为清代瓷器研究者所不知,是皇家生活的真实写照。所辑录档案始自康熙,止于宣统。按朝年依次编排,年内按文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奏折文稿。包括朱批奏折、录副奏折、奏案、奏片、奏底、内务府呈稿、内务府来文、咨文、领文、呈文等;第二类为贡档进单。包括宫中进单、贡档,尤以景德镇督陶官员进贡之清单为最全,内中不乏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明代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可窥进贡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质量之精;第三类为清档簿册,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有内务府清册、黄册、陈设册、广储司簿册、御茶膳房簿册、宫中陈设册、造办处活计清档、宫中库储档等。特别是九江关烧造御用瓷器清册记载极为详细,对研究清代官窑瓷器烧造数量、品种、用途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更是对瓷器真伪进行鉴定的原始而权威的依据。(李国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