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津血虚弱,仲景要用上龙骨牡蛎?

 为什么73 2021-12-13

谢怡龙 中医书友会 

2021-12-13 06:29

I导读:“《伤寒论》里面含有龙骨的经方,我们无一例外发现全都有虚证的层面。在虚证的层面上又有结热的冲逆,此时如果津血虚寒,不能够支持苦寒药的清降,则需要用龙骨这种特殊的药物来降火热。”(编辑/闫奇峰)

图片

浅谈在经方表里观下龙骨牡蛎在石散法的传里规律 

作者/谢怡龙

经方和传统中医在治疗伤精的治法上是比较不一样的,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石散法,服饵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探讨一部分的虚劳伤精在人体中从表入中传变的过程。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龙骨二两,牡蛎二两(熬)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如果先读过岭南中医文献,温病文献的,会觉得很难以理解,为何用火攻的办法误治了,造成了邪热攻冲,怎么还能用桂枝?也许又有初学经方的人也疑问,不是说过“桂枝下咽,阳盛即毙”吗,有火热攻冲怎么用桂枝呢。我们先看一下原文: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是古代的写作手法,并非把血和气独立开来,说血是弱的,气也尽了。我们经方讲血,讲气,是在哪里才能够涉及到?是里位虚了才会有。比如生姜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理中丸,当归芍药散等。卫气的作用是什么,是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有这种体质的人有绝对的里虚,里虚就会导致表上卫气不能够充养,那么就是符合这种表里俱虚的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去艾灸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的女性。

那《伤寒论》怎么说的:微数之脉,慎不可灸。怎么样会出现微数脉,一个就是里热的脉,一个就是津液虚少的脉,需要代偿性的增加搏动。那灸了以后会怎么样,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这很好理解吧,大白话,仲景有很多条文都是这样四字对仗工整的,琅琅上口,清晰明了,比如《金匮》的水气病篇。

人们总以为艾灸只是用火治病,跟烤火一样。但现在很大一部分是街边的理疗店在做,上来就是督脉灸,足三里、中脘、神阙全给灸上,跟烤肉一样对着灸,这个我觉得长远危害是相当大的,如果后续有艾灸太溪,涌泉,也不至于出现那么多邪热上冲导致的牙疼头痛等慢性隐患,这非常可能来自于火气的焦骨伤筋。

这其实就是一种《内经》里面的壮火食气了,跟部分扶阳派用大量附子不用大量炙甘草一样,出现土不伏火的情况。


回到正题,116条还提到了什么,什么叫火逆?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怎么解决?要烦,因为烦到一定程度会出汗,汗解则病解。为什么?因为一开始就是病在表。《伤寒论》的表里观就是有表一定先解表,不可攻下。比如说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前面讲的是引申出来的虚人不可灸,我们联系114,115条: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龙骨牡蛎是重点,贯穿虚劳和伤精,这个我们一点点细说。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2、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

首先这有表上风寒困束,同样是经过误治,这个更严重了,可能会出现惊狂,卧起不安。为什么呢?古人是很喜欢用火攻的办法来治病。但是寻常医生分辨不清楚什么病不能用火攻、温针,直接给人用火法来发大汗,整个人烤熟了一样,所以说亡阳啊。津液大量的丢失不能濡养五脏,就会烦,就会惊狂不安。

我觉得后世解释的发汗亡心阳,紧接着痰浊蒙窍,所以造成惊狂,是需要商榷的。因为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长期学中医的人应该都会有这个感觉,出现了一些症状,就需要找一些可以依附的,比较圆滑的东西来解释,这样强行解释了反而是糊弄。比如百病皆生于痰,乍一听很有道理,细想临床哪有那么简单。在仲景的篇幅中根本没有这种狭义痰浊的概念,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不用菖蒲远志来开窍醒神,这种比桂枝,龙骨,牡蛎,蜀漆的效果更确切。

提到痰饮的也是在《金匮》痰饮咳嗽篇,况且更可能是读淡饮,痰这种比较不文雅的字是后世沿用的。比如《本经》里面讲生姜去淡。

所以我觉得学中医是对自己一个思维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看书不是为了信服更多人的观点,这样看多少书也是被别人牵着走,一百个人说是发汗以后伤阳气,生成痰浊蒙蔽心窍,真的认为完全如此,认为大家都是这么说的,这才是可怕的地方。

娄绍昆老师总是说读书是为了发散成就你的野性思维,不是让人更听话。


为什么去芍药,我们得看条文的立法: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就是写着,太阳病误治以后,用了下法,出现了胸满情况,这是津液阳不足的一面不能去制化,芍药是偏于阴的一面,当然不能用啊。用了以后就更容易让阳气掣肘。

那112条能不能用?经方的逻辑其实是不一样的,也许有人说,发汗伤了津液啊,不应该及时补充津液吗?西医肯定给补液啊、注射啊。用芍药理所应当,就是应该补充啊。我们回头看29条: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等厥愈足温了,再来说用芍药甘草汤复阴,来让筋脉恢复伸展。

所以经方的条文是很有意思的,他就像是规定了他的规则,先表后里,先阳后阴,他真的是有规则在里面。如果一开始《伤寒论》给你提出了他的原则,那么我们还会这么牵强附会读书吗,用千奇百怪的角度来脱离原文解释原文。如果读过比较市场化的注解《伤寒论》,会发现他们大多如此。

我们现在单独拿出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已经可以发现里面的隐形规则,大可不必追随市场化的经方。

我们注意到这里的龙骨牡蛎是一直在的,然后还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这里与前面的论述有什么不一样?就是有芍药。我自己在临床上是非常严格的去界定,一个人是桂枝芍药的方干还是桂枝无芍药的方干的。

为什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不能治伤精,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能?也许会觉得哎呀不就是多了一个生姜甘草汤,一个芍药嘛,整个方势还是一样的啊。其实完全不是。

从有无芍药,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从表向里邪气入中的一个动态过程

从无芍药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过渡到伤精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过度到虚劳的小建中汤。从表邪未解的桂枝无芍药过渡到营卫俱虚的虚劳倍芍药加饴糖。

我们可以完整的从有无芍药,桂枝芍药的大小洞悉仲景的表里观,看芍药来观察他的津液观,看桂枝来观察他的正邪观。

当桂枝等于芍药的时候,是主表上津液不足,调和营卫的,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桂枝汤和营卫俱弱的太阴中风桂枝汤都显而易见。

桂枝无芍药或者大于芍药的时候,是攻表为主的,比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又比如水饮盛的时候是苓桂配伍,没有芍药的。

芍药大于桂枝的,是津液不足的情况,比如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建中汤这个体系完全就是丝丝入扣的,即使可能没有做到像一个六边形战士一样,完全的补足条文,去应对临床上各种疾病症状以及制定治疗方案,但是这是在授人以渔,在教你如何把握当邪风入中人体的时候怎么去把握表里之间的关系,在表里见来权衡正邪关系,根据津液状态来定下处方。

所以不管如何考证一两是多少克,这个经方的比例就是奥秘,是打开理法的钥匙。比如麻黄和石膏的比例变化也是由太阳转向阳明的过程的。

反复的在出现龙骨,牡蛎,那这里就从汤液经法的参考书——《本经》来解读。

龙骨,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瘨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

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

我们传统中医认为龙骨牡蛎是药对,一起用能够镇静安神,交通阴阳,但是汤液经法的用法会更广,更明确一些。比如龙骨能够治疗泄利,脓血,女子漏下,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人体精微物质,人体精血津液外泄的病理状态。所以龙骨在这里是可以固敛人体精血的。属于一种金石类的涩泄药,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主心腹。我们翻阅《腹诊奇览》的时候可以发现大量关于龙骨牡蛎类方的腹诊情况,比如一些胸腹气上冲,腹直肌拘急等等。

第三个,咳逆,心下结气,不能喘息,小儿热气惊痫,小儿大人惊痫瘨疾狂走。这更像是一种结热攻冲,原文也刚好提到了能主症瘕坚结。龙骨在这里可以降一种在虚实之间的结热攻冲。因为龙骨味甘平,不像苦寒的三黄泻心汤证一样,出现一派上焦火热的症状。

那我们其实可以进一步思考,同样是石散类的石膏,其实和龙骨也是在一些地方很像的。像在我前面说的,介于虚实之间,用后世的术语说就是偏于气分,与苦寒咸寒的大黄芒硝不同。

石膏是微寒的,味辛的,能解表,辛味的药物都能够解表,比如桂枝,石膏,柴胡,前胡。龙骨是甘平的,不能解表,但是和石膏一样是能够镇热的,这类金石药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又可以严格的去界定龙骨的应用范围,首先味甘是能够补益,是适合虚人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出现了龙骨的经方就知道了: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生姜,甘草,大枣,人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有桂枝,甘草。

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汤,有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有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风引汤(为千金紫石英煮散),有甘草,干姜,赤石脂,白石脂,滑石,桂枝

天雄散,有天雄,桂枝,白术。

蜀漆散,有云母。

这是《伤寒论》里面含有龙骨的经方,我们无一例外发现全都有虚证的层面。在虚证的层面上又有结热的冲逆,此时如果津血虚寒,不能够支持苦寒药的清降,则需要用龙骨这种特殊的药物来降火热。

所以综上,龙骨适合于虚人的火证,当不能用辛寒,苦寒,咸寒能解决火热的时候,可以用龙骨。当虚人出现不能够固敛津血的时候,我们又可以使用。因为虚人出现不能固敛津血的情况的时候,经方常常喜欢用石散法,比如说紫石寒石散,千金四石汤,千金五石汤,种类倒不如后事那么丰富,如炭类药的发挥,但极具个性。


《太平御览》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张仲景有次见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对王粲说:“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王粲不以为然,没有听他的,结果“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

牡蛎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药,和龙骨有时候也不在一起出现。我们看经文是怎么说的,主女子带下赤白,带下是水饮病,出现赤白的情况就暗示了里面有寒热的错杂了。因为牡蛎是咸的药,跟泽泻是类似的,经方的参考书是《本经》,本经是非常注重四气五味的,咸味是能够走下的,能够渗利的。所以就注定了牡蛎会有这方面的药势。我们这里拿出经方来证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牡蛎+茯苓

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栝楼根

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楼根

栝楼牡蛎散,牡蛎+栝楼根

我们是可以发现牡蛎在利水方面和其他药物配伍时的一个特点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同样是作为固摄津血的药,比如龙骨牡蛎一块出现的桂枝方,比如养胎的白术散(牡蛎+白术),因为妇人容易有虚热啊。

第三个牡蛎在“惊、恚、怒气”方面的优势。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牡蛎+龙骨+铅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牡蛎+龙骨或蜀漆

三黄汤的方后注,“悸加牡蛎”

第四个主伤寒寒热,我们会发现牡蛎会比较经常出现在柴胡方里面,比如小柴胡汤的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或者水热的牡蛎泽泻散,栝楼牡蛎散等等,都是有印证的。

综上,龙骨牡蛎的应用并不只是局限于镇静安神,而是以石散法贯穿在经方的法则里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楚更明确也更有依据的去理解为什么。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当龙骨牡蛎作为石散法则时是固摄精血的,所以原文出现了“失精家”,“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因为作为一个失精体质的人,里位的津血是得不到绝对的濡养的,很自然的就出现了少腹弦急,阴头寒的情况,但仲景偏偏就是没用甘滋药,清滋药,比如麦冬,地黄,山茱萸,五味子,这与后世的各种补肾壮药的地黄丸演化方,巴戟天、葫芦巴、杜仲等大相径庭。这是经方治疗失精的一个特点。

经方在一些方面还是比较朴素的,没有那么神秘,只是有一套不同于正常逻辑思维的治疗法则,我们后世的学习者只不过是在尽可能的去复原罢了。

我们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误用了火攻治疗太阳病以后,仍然要用桂枝去芍药的法则配伍龙骨牡蛎,来弥补发汗亡阳以后惊狂,不能固敛津血而造成结热攻冲的后果。

因为用火攻的办法不仅仅会造成汗出亡阳,更多时候是结热郁闭更重,我们汗出亡阳可以从桂枝加附子汤来解决。在火攻的后遗症中结热和亡阳是并存的,甚至是结热更重,这是两个不同的分化方向。

当往里位进一步加重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衍化方: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白薇一两,附子一枚。

右八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凡是原来的配伍去掉桂枝的,都是有一定的转实基础的,由纯粹的津血虚弱不能固敛失精,变成一定的结热,加了白薇清降。这里是虚弱浮,热汗出,表上有虚热,我们去掉桂枝,但是里寒并存,我们加上附子。比如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这里的龙骨牡蛎就是完全来固敛津血的了。

这是《伤寒论》原文出现的桂枝+龙骨牡蛎的由表邪入中传里的一系列演化,再进一步就是病传虚劳的建中汤方,伤精和虚劳是类似的,只不过建中汤的饴汤是属于药食同源的,能够直接让人体津血润降,偏于滋养,因为已经虚劳了嘛。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失精的津血外泄情况,所以是偏固涩。



版权声明

  • 本文来自作者投稿作者/谢怡龙编辑/闫奇峰、个个。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