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坛】试论川剧知识产权保护‖何京晶

 方志四川 2021-12-13

试论川剧知识产权保护

何京晶 

 摘 要:川剧艺术历史悠久,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继承与保护好川剧传统文化,防止文化遗产损失,全省各级川剧院团都应在川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多下功夫。本文以四川省川剧院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在川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为例,探讨川剧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今后应强化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也称“知识所属权”,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外观设计、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随着科技发展,为更好地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如今侵犯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越来越多。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川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川剧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剧目丰富,表演独特,声腔多样。三国时期,四川出现了第一个讽刺喜剧《忿争》,及至唐代,已有“蜀冠天下”之说。①

1982年,四川省就提出了“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振兴川剧八字方针,但并不如预期所想那样,很多传统经典剧目流失,而且“变脸吐火”等技巧烂大街,没有很好地培育中青年或青少年观众与市场,人才流失严重。在川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上,现状更不容乐观。造成川剧如此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川剧知识产权保护这个角度入手,探讨一下如何弘扬、继承和保护好川剧传统文化。

川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川剧艺术历史悠久,她所涵盖的内容太过广泛,要把川剧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作为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不太现实,也缺乏合理性;二是各级川剧院团缺乏对自己院团剧目及衍生品的保护意识;三是没有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资金支持。

为保护好川剧知识产权,防止文化遗产损失,四川省川剧院在川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目的是为保护好这门古老而经典的传统艺术门类。

一、四川省川剧院知识产权申请概况
目前,四川省川剧院对“四川省川剧院SICHUAN OPERA TROUPE”及图形做了第9类、第16类、第35类、第41类、第42类(见注释①),共5个类别的商标保护,目前均已申请成功。对《易胆大》《白蛇传》《巴山秀才》《望娘滩》4个剧目做了第41类商标保护,目前都续展成功。对吐火、变脸2个绝技做了第41类商标保护,目前吐火的商标保护申请续展成功。对三益宫做了第9类、第36类、第41类、第43类共4个类别的商标保护。

川剧《白蛇传》剧照(图片来源:中国川剧网)

其中,川剧《易胆大》曾荣获2006年全国优秀地方戏大赛(南方片区)金奖、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30强;川剧《白蛇传》是四川省川剧院的代表剧目,该剧用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精彩的武打,将《白蛇传》这一流传千年且极富浪漫色彩的神话爱情故事,以川剧特有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川剧《巴山秀才》曾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金奖第一名、优秀剧目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导演奖、编剧奖、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等众多殊誉;川剧《望娘滩》取材于民间传说,是已故著名剧作家李明璋先生代表作之一,作为一出神话传奇故事剧,川剧《望娘滩》的舞台色彩斑斓,充满浪漫情怀,表现手法写意传神。②这4个剧目都属于川剧的经典代表作,对它们的剧目名称申请商标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还应对剧目所涉及的剧本、服装、音乐、道具等方面都做好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

川剧《易胆大》剧照

另外,四川省川剧院在对川剧绝技“变脸”申请商标保护过程中,因商标法的一些规定,未能成功。但是,四川省川剧院仍在努力,希望能让这个川剧特有的绝技能被保护起来。综上,在川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四川省川剧院在全省的各级川剧院团走在了前列。

二、川剧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川剧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四川省川剧院结合剧院实际情况,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川剧特有技巧的知识产权保护难的问题

在川剧发展传承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川剧技巧,例如:变脸、吐火、藏刀、提假人(小花脸行当)、踢褶子(小生行当)、踢慧眼、魔烛(灭烛复燃)等,这些川剧技巧的发明人和传承人往往不止一人。“变脸”绝技第一次被演员运用,是在川剧《白蛇传》中,后来《变脸》《望娘滩》《目连救母》等剧目中,演员也曾运用过该技巧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急剧变化。川剧《白蛇传》《火焰山》等剧目中,演员都运用过“吐火”绝技。川剧《打红台》中,演员曾用到过“藏刀”技巧。折子戏《活捉三郎》中,演员用到过“提假人”技巧。川剧《白蛇传》韦陀这个角色运用了“踢慧眼”技巧来展现剧中人物的法力高强。折子戏《情探》《活捉三郎》中,演员都运用了“魔烛”技巧来烘托剧情。

《情探》剧照(图片来源:中国川剧网)

应该如何对这些川剧特有的技巧进行知识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目前还没有比较理想的方案。这些绝技的知识产权保护传承工作,需各级川剧院团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地对现有的川剧技巧做梳理,根据技巧的传承方式,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二)川剧行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多个剧目名称及绝活名称被抢注的问题

2006年,在“变脸”的商标注册过程中,四川省川剧院就遇到“变脸”在多个类别及行业被用于商业性质的严重抢注问题,导致川剧文化资源的流失。

如表一所示:

申请号

类别

申请时间

申请

名称

申请人

5668297

24

2006年10月19日

变脸

湖南广播电视台

5668296

31

2006年10月19日

变脸

湖南广播电视台

5668295

35

2006年10月19日

变脸

湖南广播电视台

5610676

35

2006年9月18日

变脸

曹世龙

5610675

21

2006年9月18日

变脸

曹世龙

5610505

10

2006年9月18日

变脸

吴伙培

5385964

28

2006年5月30日

变脸

欧邦政

4792822

10

2005年7月22日

变脸王

徐清芹

4430255

41

2004年12月23日

变脸

王利前

4335983

20

2004年10月29日

变脸王

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

4104283

25

2004年6月07日

变脸娃

胡斌

3512652

33

2003年4月04日

变脸

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

3432912

43

2003年1月13日

变脸

成都建川房屋开发有限公司

表一

目前,川剧的剧目名称、服装、脸谱等被抢注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变脸等川剧技巧在多个类别都存在被抢注的情况,针对川剧的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

另外,还有部分剧目名称存在部分类别被抢注的情况。优秀的川剧剧目演出是最能直接向群众展示、传播川剧的途径,也是参与市场化最多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他人侵权的环节。目前互联网及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加上大数据的运用,使得剧目表演很容易被他人通过视频录制、摄影照片等方式用作商业宣传,造成版权所有单位的损失,甚至造成不良传播。

表二是目前已被抢注的剧目名称或绝技技巧:

序号

剧目名称

被抢注情况

1

御河桥,又名鳌珠配、听月楼

商标41类已被他人注册

2

十五贯

商标35类已被他人注册

3

镜花缘

商标已被他人注册

4

火焰山

商标已被他人注册

5

尘埃落定

商标41类已被他人注册

6

吐火

商标35类已被他人注册

7

易胆大

商标35类已被他人注册

表二

2004年,湖南湘剧艺术家曾金贵破译了川剧变脸绝技,四川省川剧院负责人和川剧变脸大师王道正一起赴四川省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结果碰壁而归。四川省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士称,专利法只保护技术方案,不保护艺术表现方式,川剧变脸如果想要避免被剽窃,可以申请著作权保护。③

现在,很多商家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服装、酒瓶、背包等许多物品上印刷川剧脸谱图案,但其图案来源有可能只是从网络上随意下载的一张脸谱图片,既没有切合产品本身的特点,也是对川剧文化资源的一种滥用。

越来越多川剧剧目名称和川剧绝活被抢注或破译,让四川省川剧院认识到在进行剧目生产的同时,剧目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需同步启动,川剧院团应逐步增强自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更多的川剧优秀经典剧目和现有的川剧绝活得到很好传承与保护,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

(三)川剧从业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会“变脸”绝技的川剧演员人数众多,他们中很多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掌握的这门绝技曾属于国家二级机密,不能随意外传。由于文化市场经济的需求,越来越多人将自己掌握的这门川剧绝技随意传授给并不能传承和保护好这门绝技的人,造成川剧“变脸”绝技任何人只要拜师学艺就能学到,甚至外国人都能随意学习并到处表演这门属于川剧的绝技。不能不说川剧从业人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意识淡薄,川剧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宝贵文化财富,怎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文化?川剧“变脸”绝技已经变味,“变脸”甚至曾一度成为川剧的代名词,这让默默为川剧事业奋斗的从业人员痛心不已。

(四)知识产权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因得不到川剧知识产权保护专项经费支持,四川省川剧院只对相关的名称、logo、剧目做了较为基础的保护。如要对川剧做系统的保护,单做商标保护远远不够,川剧剧目通常包含了很多衍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剧本、服装、作曲、道具、剧目名称、舞蹈设计、视频教学、剧照影集等,这些内容分别对应了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类型,具体对应关系如表三所示:

某川剧

剧本

著作权文字作品

知识产权

服装

著作权美术作品

唱腔、谱曲

著作权音乐作品

道具、布景

专利技术

剧名

商标

舞蹈

著作权舞蹈作品

视频教学

著作权视频作品

剧照影集

著作权摄影作品

表三

以川剧《铎声阵阵》为例,该剧根据南充作家李一清的小说《木铎》改编而成,南充市创作办公室郑瑞林、李诚、安庆云担任编剧,廖忠荣担任唱腔设计,王晓刚担任编配指挥,罗江涛担任舞美设计,彭丁煌担任服装设计,张平担任形体设计。其中,郑瑞林、李诚、安庆云3位编剧对该剧的剧本享有文字作品著作权,廖忠荣和王晓刚对该剧的唱腔、谱曲享有音乐作品著作权,罗江涛对该剧的动态视频背景享有视频作品著作权,彭丁煌对该剧的服装享有美术作品著作权,张平对该剧的舞蹈设计享有舞蹈作品著作权,而四川省川剧院对《铎声阵阵》这个剧名享有商标权,对《铎声阵阵》的演出视频享有网络视听播放版权。

所以,如果希望对剧院的每个川剧剧目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一笔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来支撑整个项目。

2017年,重庆市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功入选了“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完成了罗吉龙的《拿虎》《跪门吃草》《西川图》《审玉蟹》,胡瑜斌的《斩经堂》《斩黄袍》,陈巧茹《打饼》《劈棺》《打神》《端阳惊变》,陈智林的《托国入吴》《访友》,晓艇的《太后改嫁》《问病逼宫》《醉战雍州》共15个戏的传承录像工作。

陈巧茹川剧《打饼》剧照

2019年,四川省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成功入选了“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完成了熊宪刚的《单刀会》《反徐州》,曾帧的《铁龙山》《杀狗》,刘开逵的《经堂杀妻》(弹戏)《盘貂放貂》(胡琴)共6个戏的传承录像工作。四川省川剧院入选了“名家传曲——当代戏曲音乐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完成了郑文贵的锣鼓传承录像工作。

2020年,四川省川剧院成功入选了“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完成了崔光丽的《别洞观景》《访友》两折戏的录像工作。

2021年,四川省川剧院“师带徒”戏曲人才培养项目共有6位老师的12个戏将在今年完成传承录像工作,分别是陈智林的《易胆大》《卧虎令·判斩》,左清飞的《情探》《三娘教子》,邱明瑞的《盗仙草》《六月雪》,任庭芳的《胡琏闹钗》《西川图》,燕凤英的《花月亭》《箭射马踏》,李天玉的《戏仪》《别洞观景》。另外,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肖德美,将完成《石怀玉惊梦》《逼侄赴科》两个戏的传承录像工作。

陈智林《卧虎令》剧照(图片来源:中华戏曲)

这些剧目的传承录像,既是对川剧经典剧目的继承与保护,也为后期申请川剧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了前期资料准备。但由于目前没有相关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经费,没办法对已完成录制的川剧剧目进行版权保护申请。

为让更多传统经典川剧剧目得以传承与保护,亟需配套的传承保护经费来支持,将《放裴》《扫松》《迎贤店》《乔子口》《三祭江》等更多传统剧目通过录像或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形式来完成传承保护。

三、对川剧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探索
(一)拍摄经典川剧剧目电影

2020年初,四川省川剧院对经典川剧《巴山秀才》进行了数字电影的拍摄。该片改编自20世纪80年代深受观众喜爱的川剧《巴山秀才》,由中国剧协和四川省川剧院出品,国家一级导演张忠指导,魏明伦和南国编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智林、梅花奖获得者何苓、刘谊等川剧名家领衔主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摄制。

川剧数字电影《巴山秀才》拍摄现场(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目前,该片已进入电影公映许可证申领阶段,将经典川剧剧目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能使川剧在更多平台上得到推广。同时,将情节架构、音乐和演员的表演手法用电影镜头语汇来记录,也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与伦比的精彩。该剧的电影版权也算是对川剧剧目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之一。希望以此为契机,让川剧《红梅记》《琵琶记》《焚香记》《柳荫记》《白蛇传》等一大批优秀经典川剧以电影版权的形式得以传承保护。

(二)实施川剧“音配像”工程

实施“音配像”工程,就是为保存完好的川剧录音资料配上舞台表演画面,主要目的是为了川剧艺术的抢救与振兴。

各级川剧院团把现有的川剧录音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对保存完好的资料进行“音配像”录制,给优美的唱腔配上清晰的画面,让这些宝贵的录音资料通过优秀青年川剧演员的精彩演绎,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不仅给了优秀青年川剧演员传承学习经典川剧剧目的机会,也让这些优秀的川剧剧目通过现代化的录音录像手段保存下来,为后期做好川剧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充足的数字资料保障。

(三)开发与设计川剧衍生品

1.四川省川剧院倾力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资助项目《铎声阵阵》剧目,设计师以该剧主角葛来凤、李天开、二先生为原型,设计了卡通人物形象KT板(KT板是一种由聚苯乙烯颗粒经过发泡生成板芯,经表面覆膜压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板体挺括、轻盈、不易变形、易于加工),在全国巡演过程中,剧中人物卡通形象的KT板为该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观演前后观众们纷纷与卡通人物形象合影留念。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排、四川省纪委监委、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德阳市纪委监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监制,什邡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品的大型廉洁川剧《草鞋县令》,设计师以该剧主角纪大奎为原型,设计了一套微信表情包,此举既能让剧目主角以电子版权的形式留存下来,又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一举两得。

川剧《草鞋县令》剧照,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供图(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2.坚持实施“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以及“名家传曲——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扶持地方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家、音乐名家、“非遗”传承人以“师带徒”的形式,在培养青年戏曲人才的同时,把相关剧、曲目通过录像的方式留存下来,为后期申请相关川剧知识产权做好前期数字资料准备。

川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需各级院团持续跟进相关工作。第一、系统地对现有川剧剧目、技巧做梳理,根据剧目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内容与技巧的传承方式,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第二、逐步增强自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更多的川剧优秀经典剧目和现有的川剧绝活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第三、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川剧传承发展工作的经费扶持力度,并适当将资金向川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倾斜。

希望通过各方通力合作,让川剧优秀剧目及其衍生内容得到很好保护,让经典川剧剧目以多种形式留存下来。

参考文献

①《川剧》,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②《望娘滩》“变脸”化龙演传奇,《成都日报》,2020年6月8日。

③川剧变脸申请专利碰壁而归 只能申请著作权保护,四川在线—天府早报,2004年4月23日。

注释

第9类   音响设备;摄影设备;电子出版物;手机软件;

第16类  门票;海报;印刷出版物;报纸;期刊;宣传册;

第25类  服装;工作服;戏装;鞋;帽;

第26类  花边,饰品及编带;饰针;假发;假胡须;

第28类  戏剧面具;演戏面具;玩具面具;晚会、舞会道具;

第35类  广告;广告宣传;特许经营;演员的商业管理;

第41类  教育;培训;娱乐;组织和安排文体活动;

第42类  服装设计;平面美术设计;网站运营;艺术品鉴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京晶(四川省川剧院党委办公室主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