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绝第一(最难)讲

 新用户17568269 2021-12-13

诗艺花蹊

图片

 
五绝第一(最难)讲
作者:李方

一、五绝的概述

五绝(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

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律体绝句成熟于初唐,此后许多诗人都尝试过这种体裁。但是五言绝句由于句子短小、篇章短小,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是非常难的。有人说:五言绝句如二十个才子聚会,容不得一个庸夫。所以名篇佳作与七言绝句相比要少得多。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2、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3、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4、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

二、五绝的平仄句型和格式

A型起句式:首句仄起尾字不入韵

第一句句型:(仄)仄平平仄

根据联内相对的规仄(第二句的第2、4字与第一句的第2、4字平仄相对),第二句尾字要压韵,尾字必须用平声字。而且不能孤平。得出:

第二句句型:平平仄仄平。

根据第三句与第二句2、4字相粘的规仄,及第三句尾必须白脚。得出:

第三句句型:(平)平平仄仄

据联内相对的规仄(第四句的第2、4字与第三句的第2、4字平仄相对),第四句尾字要压韵。排出:

第四句句型:(仄)仄仄平平。
整体组合: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示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型起句式:首句平起尾字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示例: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C型起句式:首句平起尾字入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示例:王涯《闺人赠远》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D型起句式:首句仄起尾字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示例: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红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三、五绝的基本写法

没学写律诗的时侯,大家觉得七绝、五绝比七律、五律好写,为什么呢?因为字少好凑。学了七绝后,我们就感觉七绝难啊。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五绝更难!

五言律体绝句成熟于初唐,此后许多诗人都尝试过这种体裁。但是五言绝句由于句子短小、篇章短小,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是非常难的。

有人说:五言绝句如二十个才子聚会,容不得一个庸夫。所以名篇佳作与七言绝句相比要少得多。五绝的篇幅最为短小。短小所以意短气促(也就是说刚写来有点意思,语句却没了),写作难度最大。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师友诗传录》说:“五言绝近于乐府,七言绝近于歌行,五言难于七言。五言最难于浑成也,要皆有一唱三叹之意乃佳。”浑成的意思就是浑然一体,一气贯注,容不得半点杂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日、山/河、海并列对照(正名对),意思扣得很紧;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就是一句话,不过在中间稍作停顿(文本形式为逗号)而已(流水对),这就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关于浑成,我们不必看得太严重,民歌、顺口溜、打油诗其实都很浑成。浑成就是意思顺流而下,自然真切而不事雕琢拼凑。但是有个问题:浑成容易浮滑,看看民歌、顺口溜、打油诗是不是有点浮滑呢?一浮滑味道就薄了,没嚼头。怎么办呢?这就要用古朴来补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一个补救。这一对联的好处是朴实凝重,境界阔大,这就避免了浮滑。

对联一般说来都有庄重的特点,五绝里大量出现的对仗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免得浮滑。但是过分庄重又会显得呆板,便要讲究浑成。说“五言绝近于乐府”就是这个意思:乐府就有古朴凝重而又自然浑成的特点。

五绝是最难写出佳作的。然而五绝又是最自由,章法最多的。绝句虽然都可以末句出采,然而,五绝的这个倾向要明显小于七绝,因为字数少,所以仅仅靠五个字出采的难度也就大了许多。一共二十个字,如何排列组合才够味道呢?可以说每一首好的五绝都与众不同,不大好划分。

1、整体不可划分型

示例:金昌绪《春怨/ 伊州歌》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个例子是古时诗话经常说的,看单句没有任何意义,挑不出彩来,然而整篇却感情真挚,回味无穷。

有人推这首五绝为唐诗五绝之冠。这首诗基本靠整体构思,像一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虽然短小,却一波三折。如果仅看头尾,则似乎一点联系没有,四句浑然不可缺,构成一个完美的表述。

这种形式对作者的创意提出了最高要求。我之所以首先提它,是因为它的语言朴素,毫无华彩,然而意境之深远,构思之巧妙,可以说百折千回,味道之厚重,压过了许多名篇。作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

“五言最难于浑成也,要皆有一唱三叹之意乃佳”。

示例:玉台体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玉台体:南朝陈徐陵选梁以前艳情诗编为《玉台新咏》十卷,因此“玉台体”,实则艳情体。这里是指咏闺情的。

蟢子:一作“喜子”,是一种长脚小蜘蛛。蟢子飞,表示有喜事。铅华:女子搽脸的粉。不可弃:是说女子应该搽粉,修饰仪容。莫是:莫不是。藁砧[gǎo zhēn]:六朝人对丈夫称语。藁(稻杆)砧是斩草用的垫具,因暂时用铁(铡刀),而与夫同音,故说藁砧即含(夫)意。

这是权德舆的名诗,先用白话翻译一下:咦,怪了,昨夜裙带莫名其妙地松了,今朝又看见喜蛛飞,莫不是外出的丈夫要回来了,我得好好梳妆打扮一番。看见了吧?是不是跟《登鹳雀楼》一样?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一意贯通,每句有每句的用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没有半点游离。

前两句选取了两个日常生活的细节,后两句点出本意,那种盼归的心情跃然纸上。此诗看似朴实,实则艳丽,但是肥而不腻。好处嘛自然是取材精当,角度巧妙,真切感人。

这种写法类似崔颢的《长干行》,属于小说写法,善于抓取典型细节。

图片

2、单句彩全篇强型

示例: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个严格说是首古绝,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五古,不是五绝哈。然而是比较典型的章法,所以借用一下了。这首是句句出采,意境寒瘦孤绝。

这种形式,也许对作者构思谋篇的要求不像第一种那么高,然而对遣词造句的手段有相当的要求。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

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3、常见型

示例: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感觉最常见的五绝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混和物。即句子虽然不是每一句都凝练若斯,但是还是比较有单句的意境的,而整体感、立体感又强。

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

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

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

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

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

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五绝比较能锻炼人的遣词造句,因为用少量的字抒发复杂的情感,对用词和谋篇都是苛严的。许多人写个五绝感觉像七绝,而且动不动都是假禅意,空花明月的,其实五绝的佳作,内容很少重复。只是现在的人,对创新的自我要求不够,才会造成“复制意境”的现象。

图片


4、汉古诗型

汉乐府诗中七言体的诗并不多,但整齐的五言体的诗却不少,如《陌上桑》、《焦仲卿妻》等著名的长篇,全都是五言体的,另外,一些小诗也都是五言体,如:

江南可采蓬,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相和歌古辞·江南》)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鱼,相教慎出入。

(《杂曲·枯鱼过河泣》)

这些长、短篇的五言体诗,大约多产生在东汉时期。

“五言绝近于乐府”就是这个意思:乐府就有古朴凝重而又自然浑成的特点。 

示例: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白话译文】

空旷冷落的古旧行宫,只有宫花寂寞地艳红。

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论唐玄宗。

从诗的内容上看,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末尾一句“闲坐说玄宗”。说者前句已经点明是“白头宫女”,时间地点则是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红花盛开,正是一年春好处之时。从天宝至贞元,过了半个世纪左右,漫长的岁月,风雨的侵蚀,古行宫早变得荒败不堪了,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透过纯朴的字面,我们分明听到了她们痛苦的心音。

五绝一共二十个字,如果重复几个如何?那还不得罗嗦死?然而汉古诗经常是用这个字词的重复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意境,而这首唐五绝,居然二十个字里有三个“宫”字,然而,就是这“行宫”、“宫花”、“宫女”,突出表现了盛世不在的悲哀,以及白头宫女空虚冷落的生活。

这种五绝在网络也能见到,但是要写出汉古诗的味道,则不是简单地重复字词就可以的,多读些汉古诗可能有比较好的助力。

5、写什么和怎么写

示例: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看上去是形式2还是形式3呢?读一下似乎都不是。关于五绝,最有趣的话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了。
 这首诗是一首虚实相生的好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

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

“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网上五绝多为禅意,而五绝佳作则往往不是。因为五绝的气质最像汉诗,而汉诗中自然白描的感觉也最适合禅意,再加上现在能融入作者灵魂的诗作不多,造成了五绝似乎最适合说禅的假象。

其实古人写五绝,基本没有禅意。即使是王维的冲淡清雅,也是对自然一种从容的热爱,而不是什么说禅说法。

五绝最不适合用来说理,无论是禅理还是道理。所以,选择禅意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可能会引起不少人惊叹和赞美,但是细品起来,味道假假的,根本不能和这些名篇相比,关键的原因是,为了写而写,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写。

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写,到底有多少禅可以说呢?所以,写什么,看上去是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其实还包含了一个人能不能用诗歌表达自己,而不是写诗这个写诗的基础哲学。

既然有了目标,就还有怎么写的问题。五绝比律还能锻炼人的构思能力,如果认真写五绝,而不是把五绝推向虚禅的话。一个意念靠20个字表达,这个痛苦的创造过程,是写古诗词里最美妙的。

(资料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