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文/彭星语

 522小窝 2021-12-13

《论语》中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重要奠基者,是教育人的鼻祖,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言行由弟子及在传弟子整理总结成的《论语》,是其思想的精华,是其一生教育事业的缩影。孔门弟子众多,面对不同弟子,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教诲。在教育中,在对话中,孔子对弟子既是教学,又是在相互启发,是孔子与弟子关系和谐平等的最好诠释。孔子的教育努力培养胸襟宽广、内心“坦荡荡”的君子,“怀仁怀德”、懂“自省”的君子,道德修养高、“文质彬彬“的君子。

一.教育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广泛的招收学生,推广平民教育,并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此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倡导因材施教有“材”为基础。卫灵公篇第三十九章记录:“子曰:'有教无类。’”这是在说在教育时,对象不分类,没有富贵贫贱、天资优劣智愚、等级地位高低、地域远近、善恶不同等等的区别与限制。孔子提倡全民教育,希望教育所有的人而同归于善。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带着肉干来一并收徒,加以教诲,因此生源广泛,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实践下去。
孔子的弟子中,富有的如冉有、子贡,贫穷的如颜回、原思,地位高的如孟懿子为鲁国贵族,地位低的如子路为“卞之野人”,鲁钝一点的如曾参,愚笨一点的如高柴,各种人都有。这就很需要根据不同人的个性、品格、习惯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
“施教”以弟子问仁为例。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把同样的问题抛给老师,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回答中各有侧重。
颜渊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礼与仁是最分不开的,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的回答给颜渊从礼的高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给予了厚望。仲弓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曾评价其“可使南面”,即有从政做官的才能,希望其能多为百姓思考,积极为诸侯大夫谋策。司马牛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生性聒噪,孔子有意改正他的缺陷,以仁为指引,从而达到自身所能达到的完美。子贡的答案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则以邦国为切入点着重强调结交仁人贤士。
而樊迟三次问仁,得到了不同的回答。第一次为“仁者先难而后获”,侧重于实践之后得仁。第二次为:“爱人”,强调广泛的大爱。第三次则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提出了在工作、生活和交友上的恭、敬、忠。总的来说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为樊迟提供了“仁”的模本。
以上五种回答,针对了五个弟子不同的个性、天赋、能力、缺点,并不泛泛而谈,以观点和做法相结合,系统完整的告诉弟子们追求仁的道路,简明有效。在现代化程度极高的今天,从小班化教学、一对一辅导教育的迅速发展的来看,这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仍有启发意义。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案表面上看增加了工作量,而其内核是实现了教育的意义,升华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和塑造人,即以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为己任,以提升人的修养和人格为己任,以打造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己任,为祖国培育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从学生角度看,在老师的指点和引导下规避人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一些缺点,从而成为更完美的自己,不是很好吗?
一.教育关系:和谐平等、相互启发
首先,孔子大多以对话形式教学。学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问老师,一再追问,直至弄明白心中的疑虑。《先进篇》第十二章季路问事鬼神,对生死问题的追问得到了令人深思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不仅使季路明白了鬼神之事,更对生死有了更加深刻地把握。反观现在,许多学生学习知识总是浮于表面,但一味追求表面功夫,是不会得到真知的。只有在和谐的师生环境下,同学们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刨根问底,一心弄明白,才能把知识弄懂弄透。
在《论语》的记录中,弟子不仅可以对不明白的问题追问,而且可以反问老师。《先进篇》第十六章子贡问老师“师与商也孰贤?”在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后,子贡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反问:“然则师愈与?”于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双方的配合互动下,这样一个比较问题得到了明晰的回答。可见在礼的范畴内,对知识的追问和思考并不会伤害老师的权威与尊严,反而是对真理的尊重。
其次,孔子与弟子们经常相互启发。《诗经》是孔子认为极为重要而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只与志同道合之士谈论。《八佾篇》第八章用《诗经》中不能理解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问孔子,得到答案后又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让孔子不禁感叹:“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见孔子也不仅仅是在教学生知识,更是在教学中收获新的见解,开阔眼界,提升境界。
最后,我们可以在师生的相互评价中找到其平等的地位。孔子对弟子们的态度鲜明,有表扬有批评。对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赞不绝口:“贤哉,回也!”对于侍坐时风度翩翩的曾点表达自己“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后,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孔子作为老师,毫不吝啬他的赞美,这于古于今,都是很难得的。
同时,孔子的批评也是声色俱厉的。对于偷懒睡觉的宰予,孔子毫不客气的咒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对鲁莽粗鲁的子路,孔子忍不住感叹:“野哉,由也!”这样的态度分明,让我们透过纸张,穿越千年,仍能看到一位可爱博学的圣人夫子形象。
弟子们对孔夫子的评价是意料之中的一致。最经典的是子贡的评价:“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我想,一个老师如果真的如孔子一般得到所有学生的超高评价,那的确是教学生涯中的一大幸事了。
先秦时期寓教于乐的课堂是教育事业的最高追求,让几千年后的我们不经神往。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向着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努力,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培养出新时代的青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教学目标:立德树人,成为君子
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君子”一词的地方达107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于“君子”的重视程度。君子学而不厌,正道直行,追寻自己的道义。君子文质彬彬,遵守礼仪,合乎世间的礼义;君子克己复礼,追求仁德,切实履行忠恕之道……君子在历史长河中如一座闪亮的灯塔,指引无数仁人志士追逐效仿。孔子不仅自己追求君子的境界,也教育其弟子成为君子。
君子怀仁。即使在最危难、最穷困、最走投无路的境遇下,君子也不会放弃仁德。陈蔡绝粮,孔子所追求的仁义道德岌岌可危——在生命面前,在苟活面前,在吃饱饭面前,追求所谓的君子还重要吗?子路直率敢言,直接质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言传身教,临危不惧,仍有君子坦荡荡而知礼节的气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我相信,这句话一定如雷贯耳,给弟子们以生的希望。
君子自省。《颜渊篇》第十二章中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并不是不忧愁不恐惧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孔子后来解释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反省自己而无所愧疚,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忧愁、恐惧的了。一个人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无所愧疚,内心坦荡,正是“君子坦荡荡”的最好解释了。
君子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君子。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该从君子的德才中汲取新时代力量。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以君子之德才成就时代新人。

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读《论语》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感受活生生的孔子形象,领悟先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缅怀历史文化的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追求教育美好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