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长专栏】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为什么越来越沉闷了?

 老王abcd 2021-12-13
图片
图片

各位海图小伙伴们好,

有一阵子没有跟大家聊聊了,这次我想就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出现的滞涨状态说几句。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也是跟最近去世的国际政治理论大师美国学者Robert Jervis有关。相信任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的同学都读过Jervis的一些文章或者书,我20多年前在美国读博时候他的几篇文章或书就是任何课程的经典,现在他的离世对国际关系学界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损失。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全球的国际关系学界大师越来越少了,并不是每个年代都可以出理论大师,但是为什么最近30-40年基本没有什么大师,甚至也看不到大师的影子呢?包括在美国,也很难看到50岁以下有潜力成为理论大师的学者了?这里面的内外原因分别是什么呢?我估计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或许因为理论发展本身就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本身就不存在每个年代每个时代都会大体平均出现大师的概率。现实往往是某个特定的时期大师辈出,群星灿烂,然后会沉寂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应该说现在全球国际关系,包括中国在内,大师级别的学者基本上都出生在50年代和之前。60、70、80后还看不到影子,除了个别的特例之外。如果这个发现成立的话,我们或许不必为缺少大师而遗憾,毕竟大师出现的概率本来就是百年一遇。

第二,更加可能的原因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大变革大发现基本是跟国际关系的大动荡大分组相关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当现存的理论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的巨大变化,时代就会呼唤新理论的诞生,催化新理论的出现。例如一战二战的残酷现实催生了战后现实主义理论的大发展。同时六七十年代全球相对和平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大发展。还有冷战的突然结束同时打击了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催生了建构主义的大发展。可以看见,目前全球最流行的三大理论都是巨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巨变带来的结果。根据这个我们可以预测,下一个新的大理论也必将是全球政治的巨变带来的结果。问题是:何时才能出现全球政治的巨变?一个可能时间点是2050,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除了外在的原因,全球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内在发展的结构和逻辑也注定了理论发展的停滞阶段。大理论的无法突破,导致绝大多数学者开始内卷,开始把大量注意力放到所谓的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同时美国的政治学开始极度推崇方法论的研究,所谓的大学校重点提拔方法论做得好的学者,忽视甚至遏制做大理论的学者。在这样的学术激励机制扭曲下,大理论迟迟不能有新突破也是顺理成章的。关于这点扭曲,20年前我在美国读博时候就争论激烈,到现在也是一个死胡同,看不到解决的出路。

最后回到我们中国学界。中国学者能否在大理论方面做出重大突破和贡献呢?有可能,但是也非常困难。我们的学术积累,我们的学术激励体制,我们的对外学习的心态和机制,我们的学术自我意识等方面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这样的沉闷状态还要持续很久。

本文作者

陈定定  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邮件: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