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端坐于岁月的一隅,静坐,观照万物,找寻人间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让心静下去,回忆又一次萦绕在心头,那些飘散着旧印记的老物件慢慢浮现在眼前。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的记忆可以追溯到1976年的大地震。那是一天的半夜,朦胧中听到爸爸的喊声"地震了",紧接着,妈妈抱起还是婴儿的妹妹下了炕,我茫然不知所措地抬头看向白炽灯,灯光分外生于70年代|那些已经消失的老物件的明亮,在左右摇晃中看得我眼花,爸爸一把搂住我,抱起来,把我小小的身体放平,慢慢蹲下去,递给坐在床铺下的妈妈,在床下我看见熟睡的妹妹,原来大家都藏在这里啦,玩躲猫猫吗?眼皮渐渐沉重起来,再睁开眼睛已经是第二天的晌午,爸爸正在院子里和邻居说话:“多亏了这张防震床,一家人躲在下面熬过了一晚。”防震床,这个名词第一次进入我的脑海,原来我睡觉的床铺是有特殊功能的,床身四根钢制的角铁立柱是支撑,床顶的木板是又一层抗震保护,起到加固承重的作用。床铺底下铺的那层木板,可以暂时躲避房塌屋倒的冲击,这种防震床很实用,据说能抵御七级地震,可那时的我却把它当做藏猫猫的隐蔽之所。 仲夏的傍晚热气蒸腾,潮湿闷热喘不过气来,平房里更是温度骤升,家家户户都搬到院子、胡同里歇凉。行军床,成为每家每户必备之神器,平时折叠起来放在角落里,到了晚上,打开铁架子,将三截U型铁管制成的支架平放在地上,床面是纵横交织的铁丝网,富有弹性,铺上蔺草凉席,两个人坐在床上,两个人坐在马扎子上,一起斗地主,惬意的很。昏暗的路灯下,我们喧闹吵嚷到半夜,玩累了干脆就抱来枕头和被单,在行军床上睡下,转天早上却发现自己躺在屋里的床铺上,变魔术吗?原来是大人担心我着凉,半夜把我转移阵地了。也有很多大小伙子,一宿都睡着在外面,我就曾在早上看到过,胡同里一排排战车般的行军床上,四仰八叉地躺着熟睡的人,场面很是壮观,可称为胡同一景。 小时候,我看大人躺在折叠的帆布躺椅上很舒适的样子,就吵闹着也要一个,幸好我爸是个木匠,他用了好几个休息日,从早忙到晚,锯木料、画墨、开榫、打眼儿,一顿猛操作下来,一架精致的儿童帆布躺椅诞生了。尺寸正好符合我六岁的身高,淡黄色的椅子架散发着木头的清香,编织布材质的靠垫支撑椅身,最奇妙的是,椅子可以调节两个倾斜度,即半躺和全躺,人躺在上面伸展开来,简直舒服至极,我每天写作业、看电视、甚至看书、吃饭,都要携上躺椅,像宠物一样形影不离,我的专用小躺椅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写到这里,我突然好想念父亲啊! 童年记忆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物件就是拔火罐,此拔火罐非彼拔火罐,并不是中医治疗湿气的用具,而是烧火点炉子的辅助工具。那时取暖主要靠煤球炉子,炉子需要点燃烧旺,最早燃烧材料是煤球,黑白铁的炉膛里放上煤球,用劈柴引燃后,就需要放上拔火罐,火苗子窜上来,舔着空气,煤球就燃烧起来,滚滚浓烟顺着拔火罐的口袅袅飘上天,“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烟散尽后,拿下拔火罐,看看煤球是否烧成红色,再续上一些煤球,拔上火罐,炉子就算真正的旺起来,可以开始烧水做饭了。这个情景让我想到《围炉夜话》,冬日里拥着火炉,好友至交围坐,吃喝畅谈的情境。拔火罐的原理就是短烟囱,起到抽气笼火苗的作用,拔火罐的材质有铸铁、陶泥等,体积不大,重量很沉,我小时候曾经搬弄过,费劲拎起来,手软地放下,差点砸扁脚丫子。如今的孩子想要看拔火罐的样子,估计要到历史博物馆了。 还有一个家家必备的物件就是自来水缸,上世纪七十年代,几条胡同共同使用一个自来水管,每家都用扁担挑着两个水桶去排队购买,然后挑回家倒到水缸里,这种重体力活儿都是爸妈在做,他们休息日去挑水,轮流排上一两个小时,挑回水灌满水缸。那时候,我常常听到的话是:“去看看水缸里满水吗?”满缸水成了日常很记挂的事,尤其是过年,大年三十,必须把水缸灌满,喻意为新年财满。 那时候,我虽然年幼,但是也想为家里出力干点事,于是我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小塑料桶,自己跑去提水,小小的身躯往返于打水的路上,几趟跑下来累得大汗淋漓,那个巨大的水缸于我,就是填不满的沟壑,无底洞般吞噬着我的劳力,我很沮丧,总也灌不满,又很期待,盼望着快点长大,如果长高了,我就有力气用扁担来挑水灌满缸了。 如今我早已长大,却再也不用挑水了,水缸也退出历史的舞台,只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在流传。不管是帆布躺椅还是水缸,都载满我的童年,记得看过一段话:我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无比。晴时满树开花,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穿越指尖,入夜电台播放情歌,沿途山路铺开影子,全都是岁月不经意写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复一年朗读。是啊,在特定的季节,在特定的场景里,我总会想到过去,可能是我老了吧,一首歌,一个背影,就能翻转起心底久违的感动。 渐行渐远的时光中,我们都是赶路的人,美好的过往被岁月涤荡,只剩下苍老的回忆,还有不再年轻的容颜,生命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我们皆是匆匆的过客,学会释然,才能微笑向暖,你若懂得,便是从容,心若年青,岁月何妨。 |
|
来自: 新用户07714572 >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