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望的代价(深度好文)

 Jamiuw 2021-12-13

什么是“贪”?

圣严法师在《放下的幸福》中说:“凡是'想要’的,超过'需要’时,就是贪。”

深以为然。

当我们只需一日三餐,却渴望每餐都是大鱼大肉,只需床铺三尺,却渴望豪宅别墅时,贪欲也随之滋生。

贪财、贪色、贪食、贪名利、贪地位……

人人都有欲望,这本是生而为人的本性,但若贪无止境,一味放纵,就只会带来无止境的痛苦和折磨。

佛陀曰:贪欲是众苦与祸患的根本,一切败德丧命之事,皆由此引起。

所以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知足,心才不会起伏不定,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孔子曾经感叹,“吾未见刚者”,我呀,还没见过刚强的人。

有人认为孔子的弟子申枨(chéng )可以算是一个,孔子却说:

“他这个人也有欲望,怎么算得上刚强呢?”

在孔子看来,当一个人产生欲望的时候,就称不上刚强了。

因为当他心有所求时,就有了致命点,如阿喀琉斯之踵一样,可以被轻易刺穿。

而心中无所求时,内心就会变成一堵墙,刀枪不入,无欲则刚。

纵观古今,岳飞无疑是无欲则刚的典范。

岳飞当上大将军后,另一位将军吴玠发现,岳飞只有一位妻子,身边没有什么侍妾。

吴玠便专门给他找了一个侍妾,还准备了大量金银珠宝作为陪嫁,没想到岳飞却以“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为由而退回。

岳飞家的生活也非常朴素,全家人皆穿布衣,吃素食,与普通百姓无异。

其实他加官进爵后,收入一点儿也不少,怎么会过得如此“寒酸”?

那是因为他把这些钱财和金银珠宝,都用在了“岳家军”的各种装备、军饷,以及给将士们的奖赏上。

当皇帝给他封官嘉奖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他手下的将士。

当皇帝要赠他宅院时,他以“敌未灭,何以家为”而推辞不要。

他对金钱、美色、名利、地位毫不关心,一生惟愿“踏破贺兰山缺”,只取所需,无一丝“贪欲”在其中。

以至于秦桧等人实在找不出他的弱点,只能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南怀瑾说:“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无欲并不是说没有欲望,而是不要被欲望所控制,必要减少自己的欲望。

只有寡欲才会心清,否则任凭贪欲恣意生长的话,终会招来灾祸。

久贪生灾,多贪生厄

人们总以为,只要拥有的越多,就会越幸福。

其实不然,有时候,越执着于自己的贪念,反而会带来越多的烦恼。

人心不足蛇吞象,所谓久贪生灾,多贪生厄,无论是久贪,还是多贪,都容易招来灾祸。

有一个渔夫,织了一张桌子大小的渔网去打鱼,每天打上来的鱼只有那么一点儿,刚好够他一天的温饱。

就这样,他整天晒着太阳,打着鱼,悠闲自得地过了一段时间。

他的朋友见他每天打这么少的鱼,就劝他说,你把渔网织得大一点儿,不就能打到更多的鱼吗?

渔夫听了之后,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他又织了一张床大小的渔网,果然,打的鱼多了,生活也改善了很多。

不愁吃喝,还有闲钱买酒喝,买新衣服穿。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

他琢磨着,原来渔网越大,打的鱼就越多,那我何不织一张更大的网,一次捞更多的鱼呢?

于是他不打鱼了,日夜忙碌,终于织成了一张屋子大小的渔网。

然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出海了,心里美滋滋的,等待更多的鱼跑进来。

这一次的确网到了更多的鱼,这些鱼活蹦乱跳,不肯老实呆在渔网里,四处逃散。

渔夫一个人根本捞不起这么重的鱼,结果,船被弄翻了,他也掉进水里淹死了。

叔本华说:“财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口越渴。”

其实贪欲也是一样,贪得越多,越难填满心里的空缺,结果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

所以当我们生了贪念,要马上提醒自己,及时反省,挥刀斩断多余的欲望。

如此才能战胜自己,不会变得贪得无厌。

放下贪欲,学会取舍,知足常乐,才是最好的人生。

珍惜已有,无需占有

加措活佛说:“贪心的人总是把所有的东西据为己有,从不会想到东西太多,自己是否能拿得动。”

的确如此,有时候我们贪婪地想拥有全世界,却在求而不得时,给心灵安上了枷锁。

人要学会知足,有些东西,曾经拥有就应满足,不一定非得占有。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著名的收藏家,有人说,故宫博物院里的顶级书画收藏品,有将近一半都是张伯驹所捐。

这话其实也不算夸张。

有一次,他得知《游春图》落到了古玩商马霁川的手里,并打算卖往海外。

张伯驹心急如焚,因为这《游春图》可不是一般的文物,它出自于隋代大画家展子虔之手,有“天下第一画卷之称”。

他虽然想要保住国宝,却被800两黄金的高价难倒了。

家里的积蓄早被他折腾在收藏上,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但他无法眼睁睁看着国宝流失海外,就到处宣扬,说谁帮马霁川牵线搭桥,把画卖给洋人,谁就是民族的大罪人。

最终,张伯驹把自己住的大宅子给卖了,以220两黄金买下来这幅画。

就这样,他散尽家财,收藏保护的顶级书画就有118件。

1956年,他将其中最顶级的8件书画藏品无偿捐给了故宫。剩余的收藏,后来也分别捐给了故宫和吉林博物馆。

他说:“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面对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他并没有生出占有之心,而是希望把这些珍藏传承下去。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我们要满足自己拥有的,喜欢的不一定非得占有,当拥有时就好好珍惜,当需要放手时,也不执着。

对一切外物不占有、不强求,如此执念少了,就不会招灾,人也不会痛苦。

身无半文,不碍快乐

《增广贤文》 有云:“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有时候,即使拥有良田千顷和广厦万间也未必快乐。

因为快乐和你物质上拥有多少没关系,快不快乐,和你精神上的丰盈和满足有关系。

即使身无半文,也同样可以快乐地生活。

徐本禹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大三那年,他从报纸上偶然看到了一篇介绍“贵州岩洞小学”的报道,于是那年暑假,他和几位同学一起来到岩洞小学。

到了那里才发现,生活环境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恶劣。

没有水电,桌椅都是破破烂烂的,孩子们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卫生条件也差,山区虫蚁更是随处可见。

然而这些困难没有难倒他,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打动了他,原本两周的支教变成了两个月,临走时,他跟这里的孩子们约定,一定会再回来。

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公费研究生的资格,再一次来到岩洞小学。

困难依然存在,除了生活上的艰辛,还有经济上的拮据。

因为支教是个人行为,不属于小学教师体制,没有补助金,然而他依旧乐此不疲地传道授业。

他的事迹被报道后,得到了很多社会上的捐款,小学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他说:“我感觉我做这件事情,我从内心里得到一种快乐,看到这边的孩子,那种没有钱读书的孩子,开始有了钱可以读书了,而且教室的环境慢慢的到改善,是我感到快乐的原因。”

所以快不快乐,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名利、金钱,而在于你内心丰盈的程度。

当你的心灵得到满足时,贪欲自然会减少,快乐也会随之而来。

寡欲以清心,淡泊以明志。

如此才能在诱惑中保持清醒,在陷阱前保持警惕,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收获幸福和快乐。

爱默生在《论成功》中说:

“一个一辈子贪婪追逐欲望的人,和一个悦纳生活并愉快地徜徉其中的人相比,后者才算真正地明白生活的真谛。”

人生路漫长,背负着沉重的欲望之人,注定走不快也走不远,不妨砍断欲望之根,舍弃不必要的贪念,如此才能享受到幸福的人生。

知足者常乐,贪婪者招灾,愿你我都能放下执念,放下求而不得的欲望,丰盈自己的心灵,用心体会人生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