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男,7岁。2018年11月3日初诊。 主诉:右颊肿胀3天。 现病史:3天前不明原因出现右颊部肿胀,家长代诉外院检查示“淋巴肿”可能。现右颊肿胀,色稍红,触痛,张口困难,时有口干口苦,无发热恶寒、咳嗽咳痰等,舌尖红,苔白,脉弦数。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9g 黄芩9g 姜半夏9g 太子参15g 葛根12g 蒲公英15g 败酱草15g 紫花地丁12g 栀子9g 黄连6g 砂仁6g 陈皮12g 大黄6g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11月10日。患者诉服上药七剂后,肿胀基本消退,时感口干,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9g 黄芩9g 姜半夏9g 太子参15g 葛根12g 蒲公英15g 败酱草15g 紫花地丁12g 栀子9g 黄连6g 砂仁6g 陈皮12g 金银花12g 鸡内金12g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续服七剂后痊愈。 按语:此为热蕴少阳,邪阻经脉,气血凝滞之证。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头面部两侧,邪热内郁,结聚少阳,经气不利,气血阻塞于局部,故发为右侧面颊肿胀,张口困难;热毒壅盛,故见色红;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见触痛;少阳之火上炎,热邪灼津,津不上承,故见口干口苦。舌尖红,苔白,脉弦数,亦是少阳郁热之象。 患者年少,病程较短,红肿疼痛,是为实证,治当清少阳郁热,泄火解毒,方选小柴胡汤加减。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少阳病之代表方,可和解少阳,疏肝清胆,通达表里。患者偏侧病变,可定位少阳受邪;面颊发生肿胀,病变似发在外、在表;而少阳肝胆郁热,火毒内蕴,病位又在里、在内;此恰合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和解表里、祛肝胆火热之功用。处方中,柴胡疏肝散邪,透达少阳之邪;黄芩清热泻火,清泄肝胆之热;二者共用,和解少阳,清透少阳邪热。姜半夏化痰和中,散结消痞;患者热邪内壅,恐伤气津,故以太子参易人参以益气生津养阴;二者和胃扶正,以助和解达邪。葛根解热透邪,又可生津舒筋,可助透热消肿。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栀子、黄连、大黄皆为苦寒之品,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燥湿排脓;其中黄连、大黄又擅长清阳明胃肠之热,防止邪传阳明;大黄还可涤荡肠胃,导热邪从大便而去。砂仁、陈皮燥湿和胃,顾护中焦,防止苦寒伤胃。全方共奏清利少阳,清热解毒,透邪消肿之功。二诊时患者肿胀好转,热毒基本消除,故去大黄防止苦寒泻下太过,加金银花收尾,并以鸡内金加强健脾和胃。服药之后诸症皆除,疾病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