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联诊疗”、“新风头罩”——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新概念医院

 新用户10354557 2021-12-13

1. 高度重视医护人员感染与殉职问题

自从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感染和因感染患病而殉职的情况同样使人痛心疾首。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国新办举行的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及关爱医务人员举措发布会上,首次披露了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官方数据: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1716名医务人员被感染,其中湖北全省占1502例,武汉一线有1102名医护人员确诊感染。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李文亮、梁武东、林正斌等若干人不幸殉职,其中,仅武汉市中心医院截至3月9号就有李文亮、江学庆、梅仲明、朱和平四位医生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2月17日疾控报告显示,医务人员感染超过了3000名。这些都是旧数据了,没有看到医护人员感染与殉职的最新公开数据。

2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教授称,疫情发生以来,医务人员是最危险的群体,感染人数在上升,因为在高风险环境中工作,各种诊断操作的感染风险大。

从1月24日除夕夜到2月15日,全国各级医院共派出203支医疗队、25424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全国尚有较多例确诊病例处在治疗中,还有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与此同时,其它国家的感染人数在急剧增加,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十万多例,并且感染情况还处于上升阶段。在对如此规模的病例实施诊疗的过程中,如果还是单纯按照现行的“医患混在”的诊疗模式实施诊疗的话,那么,医护人员被感染和殉职的概率可能还将是比较大的。

医护人员脸部的伤害(图片来自于网络)

因此,为了减少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的感染及其造成的伤害,除了确实实施医护人员保障措施之外,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收治医院应增设“隔联诊疗”和“新风头罩”,与“防护服”诊疗和人工智能等,构成综合集成的新型医院。

2.“隔联诊疗”

“隔联诊疗”就是在实施诊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既有“隔”又有“联”的一种诊疗模式。“隔”是指医、患之间在物理空间、呼吸的空气和接触使用的物品等方面都是严格隔开的;“联”是指医、患之间在面对面交流、信息共享、诊疗等方面都是密切联通的。与“隔联诊疗”相对照,目前普遍采用的医护人员与患者共享相同的空间、共同呼吸相同的空气和共触共用物品的诊疗方式,可以称之为“医患混在”诊疗模式。这两种诊疗模式是有所不同的。“隔联诊疗”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隔”与“联”两个方面:

2.1“隔”的三个方面

(1)将医、患之间的物理空间严格隔开

①在医、患之间,用高强度、大面积玻璃大幕,隔出医护人员诊疗专用区域。类似于银行用大面积玻璃将职员与客户隔开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一样,但是医、患之间的空间分隔不能开设实体窗口,不能有任何缝隙。医、患之间的隔离大幕必须能够完全阻挡病毒穿透。②用大面积高强度玻璃间隔医、患两个区域,使从医护人员专区和从患者所在区域相互看对方区域,都是大视野,使医、患都有身处同一空间的感觉。忌用小面积玻璃间隔医、患之间的区域。③在隔离医、患两个区域的玻璃大幕的医护人员一侧,设置若干医生诊疗段位,段位之间设置透明隔板,以减少段位之间声音的相互干扰。④在隔离医、患两个区域的玻璃大幕的患者一侧,在与医生诊疗段位对应的位置,设置若干患者诊疗段位,段位之间设置透明隔板,以减少段位之间声音的相互干扰。隔板不宜太高太深。

(2)将医、患之间呼吸的空气严格隔开

① 医、患之间的区域分隔必须在技术上保障医、患之间呼吸的空气严格隔开。患者所在区域的空气不能进入医护人员所在的专区,医护人员所在专区的空气也不能进入患者所在的区域。两个区域的空气是远距离隔绝的。②通过管道系统从距离医院足够远(2公里或以上?)、距离地面足够高、足够安全、洁净的位点抽取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医护人员所在专区输送。③抽取空气位点至少在医院的东南西北设四个,根据风向的变化,开启医院上风方向的取气口,关闭医院下风方向的取气口。④取气管道必须同时至少开启两套取气管道,以防止单套取气管道运行突然停止输送空气的事故发生。⑤ 抽取的空气可以经过净化处理。⑥ 患者所在区域的空气根据要求做消毒处理。

(3)将医、患之间接触、使用的物品等严格隔开

① “隔联诊疗”专区医护人员接触、使用的物品,患者不能接触、使用。② 患者检验用样品以及接触、使用的物品,“隔联诊疗”医护人员不能接触、使用。患者检验单据一律电子化,避免纸质单据成为病毒传播途径。③“隔联诊疗”医护人员与“医患混在”医护人员在诊疗所处空间、居住、生活等方面隔开。

2.2“联”的三个方面

(1)医、患之间在各自段位上一一对应,利用网络系统面对面对话,透过玻璃大幕近距离面对面直接交流。

(2)医、患之间利用网络系统和双方的电脑平台(或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充分共享诊疗信息。

(3)医生根据检、验结果与患者交流,做出诊疗结论和建议。

3.“新风头罩”

新风头罩是“异地空气供给防护系统”中医护人员配戴的防护罩,如图1、图2所示:

↑ 图1:“异地空气供给防护系统”示意图

↑ 图2:“异地空气供给防护系统”中的“新风头罩”

新风头罩是透明、封闭的,远距离输送来的新风空气通过进气管进入头罩,通过出气管流出室外。

本人和周莹莹于2003年SARS(非典)发生期间提出了“异地空气供给防护系统”设计方案,于2003年6月将该方案申请了专利,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授权,如图3、图4所示。现在该专利已过保护期,可以不经授权随意生产。

↑图3:“异地空气供给防护系统”专利情况

↑ 图4:“异地空气供给防护系统”专利状态

配戴“新风头罩”的医护人员,不需要戴口罩,不需要戴眼罩。此类医护人员可以进入患者所在区域实施诊疗。但是由于供气管道的长度不宜太长,所以其在患者区域内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

4.“隔联诊疗”、“新风头罩”以及“防护服”综合集成

4.1将医护人员至少分为四类

①第一类:“隔联诊疗”医护人员。这类人员是在“隔联诊疗”医护人员专区内从事诊疗的医护人员,以医生为主。

②第二类:“新风头罩”医护人员。这类人员是配戴新风头罩、呼吸异地新风、身体与患者处于相同空间的医护人员。

③第三类:“防护服”医护人员。这类人员是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护目镜,不配戴“新风头罩”,与患者处于相同空间、呼吸相同区域内的空气的医护人员。

④第四类:人工智能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装置。

从医护人员的安全程度来看,第一类高于第二类,第二类高于第三类;第三类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最大。

从诊疗活动的自由度来看,第三类高于第二类,第二类高于第一类;有些诊疗环节必须由第三类医护人员予以实施。

4.2科学合理地配置三类医护人员的比例

(1)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分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分型有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四类。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考察报告》,报告指出5592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80%为轻症和普通型,13.8%患者为重症,6.1%为危重症。

(2)三类医护人员的配置原则是:①将凡是能够由第一类医护人员操作实施的各种环节、工种,都改造为第一类医护人员操作的岗位。例如,即使是CT检测的操作终端,也可以设置在“隔联诊疗”专区范畴内,其专业技术人员在“隔联诊疗”专区内,归属于第一类医护人员;CT检测搀扶等工作,可以由第二类和第三类医护人员实施。②能够配置第一类医护人员的岗位,尽可能配置第一类医护人员;能够配置第二类医护人员的岗位,尽可能不配置第三类医护人员,例如某些检测样本的采集岗位可以配置第二类医护人员;必须由第三类医护人员实施的诊疗环节,则配置第三类医护人员。

(3)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分型和比例相对应,有针对性地配置三类医护人员。

①针对轻症、普通型患者,配置第一类医护人员为主,辅之以第二类和第三类医护人员。

②针对重症患者,配置第二类和第三类医护人员,辅之以第一类医护人员。

③针对危重症患者,配置第三类和第二类医护人员,辅之以第一类医护人员。

④在某些诊疗环节,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装置。例如,可以设置“病床智能移动装置”,用于将不能自己行动的患者连床带人移动到相应的诊疗位置,便于各类医护人员实施诊疗,暂时无此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由第三类医护人员推动的“病床移动装置”,用于实施患者的移动。

4.3各类不同的医护人员,配戴不同的通行卡证。第一类医护人员,即“隔联诊疗”医护人员佩戴“隔联诊疗”通行卡证,穿“隔联诊疗”独特颜色服装。只有“隔联诊疗”医护人员能够进入“隔联诊疗”医护人员专区。同理,第二类、第三类医护人员穿戴区别于其他类别医护人员的通行卡证和独特颜色服装。

“隔联诊疗”医护人员禁止进入“医患混在”区域。禁止患者、第二类和第三类医护人员及其他任何人进入“隔联诊疗”专区。禁止不同类型医护人员在不同专区之间穿行。

4.4“隔联诊疗”医护人员进入“隔联诊疗”专区,诊疗时不穿防护服,不戴口罩和眼罩,一是因为没有必要,二是因为穿防护服、戴口罩和眼罩给患者以恐怖的感觉。但是“隔联诊疗”医护人员需要随身携带口罩和眼罩,以防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5.“隔联诊疗”模式适用的范围

5.1“隔联诊疗”适用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难以适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诊疗主要由第二类和第三类医护人员实施。由于有些检测环节是由三类医护人员中的两类或三类协作实施的,所以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某些检测环节需要第一类医护人员的参与。

5.2第一类“隔联诊疗”和第二类“新风头罩”诊疗是在现有的第三类“防护服医患混在”诊疗基础上新增加的诊疗方式。增加第一类和第二类,不是要取消第三类,而是要降低第三类医护人员的配置比例,在保障诊疗质量甚至提高诊疗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可能性,并由此而使诊疗得到更好的保障。

6.“隔联诊疗”模式的优点

6.1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病毒及其造成伤害的可能性。由于新冠肺炎80%为轻症和普通型患者,除了少数检测环节之外,多数诊疗环节可以由第一类医护人员通过隔联诊疗实施完成。在保障诊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水平,提高诊疗效率,在配置相同数量的医护人员的情况下,能够服务更多需要诊疗的人群。

6.2减少一次性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消耗。

6.3减少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在视觉上给患者造成的恐惧感。

7.建设由“隔联诊疗”、“新风头罩”、“防护服”和人工智能综合集成的常态化防控传染病医院

“隔联诊疗”、“新风头罩”也可以用于其它传染病的诊疗。新冠肺炎疫情消失后,世界各国的大城市的大医院也应该建设“隔联诊疗”和“新风头罩”场所,疫情频发的地区应该建设由“隔联诊疗”、“新风头罩”、“防护服”和人工智能综合集成的防控传染病医院。

“隔联诊疗”、“新风头罩”、“防护服”和人工智能综合集成的防控传染病医院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