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街亭最佳人选是谁?诸葛亮为何不派赵云魏延或姜维去守?——第一次北伐(3)

 情缘半岛 2021-12-13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战役中,下达了最重要的命令,以马谡为前锋,前往封闭关陇道,具体的战场,就是街亭。在当时,这个命令让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是马谡?
其实,站在当时的诸葛亮的角度:最佳人选,只能是马谡
假如不派马谡,谁可以担任前锋?
图片
赵云,邓芝?此二人倒是合适人选,只不过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斜谷担任牵制曹真大军重任,不可能瞬身到祁山执行别的任务。
关兴,张苞?关兴在正史中是文官,比马谡更没有战场经验,能力也只平平,让他守街亭,绝对是比选马谡更愚蠢的决定。至于张苞,则更不可能,因为这一年,他已经死了!
魏延?魏延与诸葛亮有重大的战略分歧。魏延用兵激进,坚持认为应该分兵直取潼关,并多次口出怨言(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很己才用之不尽),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虽然后来多有重用魏延,但此任务肯定不适合分派给魏延。
魏延性格颇似《亮剑》中李云龙,会打仗,却也能惹祸,谁能保证他不会分兵偷袭潼关去了?
图片
姜维?姜维新降蜀汉,并无名气爵位战功,进封奉义将军,统领虎步军就已经是越级提拔了,怎么可能突然之间把这么重大任务,这么多的兵力交给他?
王平?站在上帝角度,王平的确是最佳人选,后来多次吊打张合,以防守坚强著称,后来在兴势之战中以三万人大败曹爽十万大军,但这已经是后话,当时仅为牙门将军,并未在军中崭露头角。
吴懿?吴懿的确能力经验性格都很适合担任街亭主将,但身属东州派。诸葛亮想要尽量掌控军队,就要多培养自己的嫡系。旁系势大,嫡系暗弱,此取乱之道也。
杨仪,向朗?他们虽然也在军队工作,却是文职人员,并无作战经验。

亲自前往?从诸葛亮做出的部署不难分析出,他判断张合进军方向是祁山渭水道,假如自己前往街亭,更加易攻难守,且有郭淮里应外合的西城又派谁守?而且一旦西城有失,等于切断蜀军退回汉中的退路,整个北伐大军将不战自乱。
做了这个排除法后,真正最佳人选,只剩下了既是嫡系,又有一定军事经验(参军不是参谋人员,而是军队临时统帅,能担任参军,可以肯定是带过兵的)的马谡。
当然,诸葛亮任命马谡,也有私心。《演义》中称姜维是诸葛亮的学生,得授《兵法二十四篇》,是罗贯中原创,不足为凭,诸葛亮如果有学生,那这个人就只能是马谡。
马谡出生于襄阳马氏,其兄马良与诸葛亮私交极好,诸葛亮身居高位,马良与其通信,仍以“尊兄”相称,颇有异姓兄弟的感觉。
图片
马良能力过人,且同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中,建树颇丰,理念与诸葛亮的民族观念接近,却很可惜的在夷陵之战中壮烈牺牲,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自然对其家人颇多关照。
马家有五兄弟,号称“马氏五常”,却天不假年,除马谡外都先后去世,此时的名族襄阳马氏,其实已经只剩马谡一根独苗了。
既是好友之弟,又是烈士家属,又极有才气器量,绝非庸才------能够提出“用兵之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种深得兵家神髓的人,怎么都不可能是庸才。
诸葛亮自然有义务给马谡提供舞台,而且从能力和个人情感上说,诸葛亮应该有打算日后将马谡作为政治传人的想法。
图片
刘备临死时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颇有点不以为然,但是在街亭战役上,他还是谨慎的。
首先,诸葛亮在其左右翼安排了魏延和高翔,局面不利时,可以直接支援街亭,即使马谡打了败仗,其实也危害不大。只要能坚持几天即可。三道防线加起来足够拖住张合十天。同时他还为马谡配上了经验丰富的王平作为副将。
当然,把王平配属给马谡,也是因为他率领的部队,是蜀汉最精锐的“无当飞军”。特种部队都配给他了,可见诸葛亮的稳重,留给马谡犯错的空间其实并不大,即使犯错,也不会酿成太重大的损失。
图片
诸葛亮可以说,为了马谡,把谨慎小心做到了极致。但他不是神仙,没有想到事情会向着他根本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奇怪的组合
马谡和王平,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战场组合。
马谡出生名门,才气过人,经常与诸葛亮通宵谈论,诸葛亮常感叹“知我者,幼常也”;
王平,出生板楯蛮,文盲,性格自卑,情商也很低。两个如此极端的人,居然成为工作拍档,很有点无厘头。
图片
《资治通鉴》评价: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
认为“下不据城”是马谡犯的重大错误。
但是央视纪录片《诸葛亮》认为冤枉了马谡,原因是根据考古发现,街亭确实有城池,当时却已经荒废一百多年,早已失去城池功能,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因而马谡当然不可能据城防守。
《三国演义》称,马谡如果当道下寨,铸起城垣,敌军便有十万,不能偷过,将马谡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当道下寨”。《演义》是小说,不能完全当历史看,在平坦的大道上,步兵与敌骑兵硬钢,难道不是等于送人头?
既然城池破败,无法防守;当道下寨,也不可取。马谡来到街亭的时候,就一定不能不注意到,那座南山。
南山名为南山,事实上位于街亭峡谷北面,是峡谷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战场。战场上,遭遇敌军,抢占制高点,几乎是下意识反应。
图片
我相信马谡,当时应该立刻认识到了南山非常适合作为防守阵地,尤其是南山山道异常狭窄,最多只允许十几个人并行,骑兵并不利于山地作战且不论,在这天险面前,张合就算兵多,也无法展开,马谡在兵力上的劣势就不会明显。
汉中之战,黄忠就是因为抢占了定军山制高点,迫使夏侯渊被动地发动进攻,被黄忠抓住破绽,冲垮了部队,自己也被斩首,成为汉中战役的转折点。黄忠也一战成名,位居四方将军高位。
我相信马谡也会想到这历史,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王平表示反对!
站在上帝视角,我们知道马谡的选择是愚蠢的!看似险峻的南山,其实是个陷阱。山道只容几十人,确实攻不上去。但如果张合不攻,改为扼守路口,山上的人照样冲不下来。南山地处风口,如果以火代兵,放火烧山,山上的人就只能变成烤肉。这些都还好,最要命的,是山上没有水!
山上会没有水,这对出生于荆州的马谡而言,绝对是天方夜谭!
图片
萨苏在文章《马谡的街亭》中写道“中国气候,以秦岭淮河一线为一巨大分界。事实上,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秦岭北坡和南坡的植被都完全不同。
出生于荆州,第一次在甘肃作战的马谡很难认识到南北巨大的气候差异,此前蜀汉作战经验,关羽水淹七军,冷苞决堤都一直在提醒人们战争中要注意防水。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也不曾听说老将军在山上找不着水喝。'
所以,马谡根本没有缺水这概念。
这就好似嫦娥奔月的时候,如果提醒她要背上氧气瓶,她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此比喻出自萨苏的散文《马谡的街亭》)
这道理,马谡不懂,有过北方生活作战经验的王平却一定是知道的。但王平受限于没读过书,文辞浅薄,性格自卑,很有可能说得词不达意,难以完整描述出来。又或者王平表诉出来了,以马谡的骄傲,想来也不大会接受王平的建议。
图片
人性之常,即使在今天,一个名声远扬的大学者,想来也不大可能会听从不识字的文盲什么建议吧。
马谡的脑洞
马谡亲率主力进占南山,据险而守;
另调将军黄袭于清水河旁设伏,准备等张合军半渡时袭击。张合必定阵脚大乱,马谡再趁势从山上攻下,“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必定可以打乱张合阵型,趁乱击溃张合军,甚至重演定军山斩夏侯历史,也未始不可能。
从此马谡一战成名,成为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也不辜负了诸葛丞相多年栽培之恩。
一边倒的战斗
张合抵达街亭后,立即发现了马谡的巨大破绽,他也没有想到这场本来非常不好打的仗,居然会遇到马谡这种白痴的部署。
图片
他立即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将马谡与黄袭,王平军分割开来,以强弓硬弩守住南山道路,阻止马谡下山发动攻击,然后暂时舍弃马谡军不攻,在清水河上架设浮桥,沿两岸搜索前进,埋伏的黄袭,李盛,张休很快被发现,战斗变成了屠杀,两千多人的埋伏军,片刻之间便尸横遍野。
马谡立即发动冲击,却完全被路口的强弓射回。仅容十几人并行的狭窄山道,成了蜀军的噩梦,没有人能够冲过这个死亡谷口。
此时张合却不再慌乱,将南山四面围定,放火烧山。仅仅两天,没有水喝的蜀军军心就完全溃散了,部分士兵下山向张合投降。马谡连杀数人,也阻止不住。
一生顺利,从来没有受到过太大挫折的马谡崩溃了,他抛弃了部队,私自逃亡。张合很有经验的故意放过不追,却将失去指挥,建制混乱的马谡军全部歼灭。我想,鲜血都已经足够染红清水河了吧。
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即使战况不利,只要能坚持一定时间,就可以得到“二防”高翔和“三防”魏延的支持,但没有人会预料到,仅仅两天,马谡的前部就全军覆没。
诸葛亮赶紧率领主力部队前往街亭堵漏,撤围而出的郭淮却趁机发动突击,歼灭了柳城驻守的高翔部。陇西郡在游楚的带领下,取消了投降承诺,率军主动袭击蜀军;天水等郡,重新归附曹魏。诸葛亮果断决定全线撤退,避免被全歼。兵力不足的张合也识相的没有追赶,见好就收。
另一个战略方向,兵力不足的赵云,邓芝部也被曹真打败,撤回汉中。
上庸战场,被迫造反的孟达部,也被司马懿迅速平定。

尾声
轰轰烈烈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因为马谡的“舍水上山”彻底失败了。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我们可以理解诸葛亮的泪有多苦涩。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感情,自不用说,自己亲自立下依法治国理念,岂能徇私?
在这一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后出师表)”,这里面诸葛亮故意没有列上一个将军的名字,就是他的养子诸葛乔,也是他当时唯一的儿子。
很多名将的首仗打得都不好,比如曹操就曾经在三流武将徐荣手下大败亏输,险些丧命。刚出新手村的马谡败给“五子良将”级的张合,也算情理之中。
图片
但历史不可能再给他挽回名誉的机会了,只能和赵括一起,背上“纸上谈兵”的千古骂名。
站在曹魏角度,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从皇帝曹叡,司马懿,张合,郭淮等人表现都堪称惊艳,曹魏进入最光辉却短暂的君明臣贤时期。
此后,曹魏加大了雍凉的战略重视,增加了驻军,蜀汉事实上已无夺取陇右的战略机遇,为最后三国一统,初步奠定了大势。
站在蜀汉立场,却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文作者:职业铲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