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人来说是有益还是有害?

 墨子连山 2021-12-13

如果没有庄子,中国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自由。

如果没有庄子,中国可能没有深刻的本体论。

如果没有庄子,中国可能发展不出美学。

如果没有庄子,佛教可能都没办法被引入,就更别提禅宗了。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老师,《庄子》一书文学性太强,寓言也多,读起来很容易跑偏,不自觉地会认为自己看得只是文学艺术,而忽视了表象之下深刻的哲学思辨。

加之庄子时不时表现出对逻辑的蔑视,以至于从小接受逻辑训练的我们,乍看之下很难接受。哪怕没有气急败坏、拍案而起,也必然会将之束之高阁,从此对其嗤之以鼻。

总之,《庄子》之难以理解,在所有哲学论述中差不多可以算是首屈一指了。

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虽然也不好读,但是人家都是“老实人”,规规矩矩、不厌其烦地发明概念、解释概念,生怕自己说的不精确,误导了读者。

庄子却正相反,他完全不管读者死活,只要我自己写爽了,管你懂不懂呢?这一点尼采倒是随庄子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超越,超越自我、超越物质、超越精神。既然超越了,我一个高维生物,怎么还会在乎你们这些二维蚂蚁的感受呢?

其实,你可以建议老师,静下心来读读《庄子》,当年罗素都对人家推崇备至,咱们老师大概率应该是不如罗素的吧?

如果实在嫌多,我出个主意,只读《内篇》七篇就行,《外篇》和《杂篇》学界已经有了定论,并非庄子所作,其中鱼目混珠者不在少数,读了难免节外生枝。

如果还嫌多,那我再出个主意,只读《内篇》的前三篇,也就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多读几遍,理解之后也足够了,其他篇可以不读。

如果还嫌多,那就这样,理解“逍遥游”、“道通为一”、“庖丁解牛”这三个概念也就可以了。

如果还嫌多,那我再翻译一下?

逍即是高,遥即是远,逍遥便是高远无极的自由,是绝对自由,追求这种自由便是人生的意义。游,自己意会,这是追求过程中需要的方法。

道通为一,即是我与他人无分别,我与万物无分别,我与天地无分别,便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也是佛教所说之“因果”。这种状态叫做“无待”,类似于佛教的“去我执”。

庖丁解牛中体现出来的美学,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事事做到极致便都是艺术。茶道、花道便是,还有现在日本所说的空手道,皆源于此。这就是叔本华认为的通过艺术追求美从而完成对“意志”的超越。这也是佛教所言,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成佛。

如果把佛教中“轮回”等神秘主义切割干净,剩下的几乎就是庄子,而禅宗则是对庄子的注释。如果中国人不是早早读了庄子,佛教恐怕很难被后人所接受,会由于基因差异太大导致物种隔离。

但是话说回来,庄子也确实把人虚无化了,把道德、价值虚无化了,这一点老师并没有错。

但是庄子却并不消极,从这一点看,倒是尼采更懂庄子,他们同样追求“超越”,当然尼采还是更猛烈了些。我甚至怀疑,尼采那句“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是不是抄袭了庄子的“鼓盆而歌”?

所以,虽然老庄并称,但是老子是并不主张虚无的,否则也不会有什么“德”了,这一点庄子与老子简直南辕北辙。

倒是孔子更像是老子的继承人,而庄子则更像是禅宗的开山鼻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