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曾经误会最深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墨子连山 2021-12-13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伟人,第一位是圣人,他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第二位是伟大领袖,是中国人民的解放者,也是全人类的解放者。他们不但是中国的伟人,也是全人类的伟人,不但是历史上的伟人,更是人类未来之路的引路人。时至今日,他们的思想所展现出的力量仍然只是初露锋芒,未来才是他们的舞台。我对第二位没有过误会,所以,只说一下第一位,孔子。

误会一:五短身材

古代营养不好,七尺男儿嘛,也就160cm左右,孔子应该也就这样吧?而实际上,他身高九尺六寸,合220cm左右(一说190cm),大概就是姚明那么高。一个175的人,伸直胳膊可能连他的头顶都摸不到。你看到他,第一印象绝对是,卧槽,这么高!

误会二:弱不禁风

高就一定强吗?当然不一定,又高又是专业运动员、教练员,你说强不强?孔子就是射箭教练兼战车驾驶教练。所有孔子门人,射、御是必修课。

射箭射得怎么样呢?孔子带着弟子练射箭,是会被围观的。就好比你约了几个朋友打野球,路过的人都能被吸引过来围着看,你琢磨一下,那是什么水平。

驾驶战车有什么难的呢?我小时候回农村老家,坐过手扶拖拉机,在田间地头走了能有一公里吧,过程中我的屁股就没敢沾座位。为什么?因为太颠了,坐下就相当于被打板子揍屁股,根本受不了。不坐吧,好几次又差点被颠飞,掉下车去。这应该就是古时候的路况,而拖拉机至少还是充气的橡胶轮子,孔子驾的车是木头轮子,你想想难度。而且,我是坐着车代步,动力来自发动机,人家驾车是要打仗的,是拼命的事,动力还来自于马,你就琢磨这个难度吧。

误会三:文质彬彬

当然,这是孔子提倡的,我估计他最终是做到了的。但是,这可不是他天生的。孔子出生于武将世家,他爸爸身高一丈,比姚明还高,曾经单人力举城门,救出半只部队,猛不猛?生了个跟他差不多高的儿子,你想想这个遗传基因?

孔子平时是配剑的,当时兵荒马乱,不配也不行。

孔子特别爱吃肉,听说过“三月不知肉味”吧?那首先得是吃了三个月的肉。

一个猛将之子、两米多身高、专业运动员的身板、配着剑、顿顿吃肉,说他是老师,你估计都不敢信。

误会四:严肃刻板

正好相反,这是一位走在大街上,听人唱歌好听,都能死皮赖脸缠着跟人学的主。而且,自己是又弹琴又唱歌,学一首新曲子,能练到吃肉都不香的程度。弟子们音乐也是必修课,估计够组好几十个乐队了,而且经常聊天的时候,就有弟子弹琴当背景音乐。

跟学生有时候也没大没小的,去卫国的时候,迫不得已见了一个女粉丝,人家毕竟是卫国夫人,不见不行啊。结果弟子误会了,瞎琢磨,说老头这是想干什么呀?心里不高兴,还给孔子脸色看。孔子急的直发誓,我要是口不应心,让老天都不待见我。这老头多有意思。

误会五:迂腐

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孔子一行被一个地方武装给围了,双方打了几次,对方发现占不到便宜。那是啊,这边都是专业队的呀。于是说和谈,条件就是不许孔子去卫国。孔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对方也就放行了。可转头孔子就去卫国了,弟子们还纳闷呢,老师也太不讲信义了吧?刚答应人家就反悔,而且这么干脆,还明目张胆的,是不是不好?孔子说啥?他说我是被逼着答应条件的呀,相当于被人抢劫,自己好不容易跑出来,还要听强盗的约定?哪有这个道理?不听,该去哪去哪。

这叫迂腐吗?不叫狡诈就不错了,其实确切的说应该叫智慧。

误会六:书呆子

前面讲了不少了,运动员、歌唱家、演奏家、教练、作家,你就想吧,大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会的不但多,而且精,样样都出类拔萃。即便放到现在,恐怕也找不出几个如此全面的。你说他是书呆子?如果他是书呆子,那全世界就只剩下书呆子了,更多的是书呆子都算不上的饭桶。

误会七:和稀泥

大多数人是根据“中庸”这个词来扣帽子的。其实,中庸这个词的外延很广,没有一定的阅历和造诣,还真就理解不了。这个庸,查字源,商周时基本就是使用的意思。中,不是和稀泥,折中,两边都不得罪,而是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的好处,那怎么办呢?不是不左不右走中间,而是左边好用的时候走左边,右边好用的时候走右边,关键就是这个庸字,好用才是目的,左和右只是方法,而长期看,必然是有时左有时右,最后统计一下,左右各半,这就叫中。

我甚至怀疑“中用”这个词跟“中庸”有联系,方言里的“中不中?”可能就是“中庸”的“中”,当然也是“中用”的“中”。回头可以研究一下。

误会八:老好人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圣人之怒。这句话可是在骂当时的实权派啊,这比现在你当面骂特朗普还危险,整不好就掉脑袋了,人家就敢骂,是不是一句就颠覆印象了?

还有一次,齐鲁会盟于边界,齐强鲁弱,齐国就想占便宜,于是收买了边界三不管地带的野人,基本就是土匪吧,想劫持鲁国国君。这么危险的事,鲁国管事的都当缩头乌龟了,只有孔子敢出头,虽然这事不是他的职责。

会盟一般都要建个土台子,两国国君就在台子上面谈,其他人在下面看着。谈之前,照例要表演歌舞助兴,齐国就把土匪叫上来,说要跳个战舞。啥叫战舞?就是拎着刀拿着盾牌往土台子上冲,傻子都知道怎么回事,明晃晃的武装绑票啊。这要是真行动起来,在场鲁国人一个都好不了,要是你,是不是都吓尿了?在场的人也差不多,不知所措。只有孔子一步窜到土台上,挡在土匪前面,把他们喝止了……

一个人,把几十号有组织、有预谋的武装土匪就这么给镇住了,这是老好人?这简直是霸气侧漏啊。结果呢?齐国国君被孔子一番义正严辞的话说得无地自容,把土匪都给轰走了。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好人能干的了这个?

误会九:一事无成

孔子做过中都宰,相当于市长兼市委书记;坐过大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坐过大司寇,相当于公安、司法部长;最高做到大司空涉相事,就是代理总理了。当然了,与他真正的事业相比,这些政治成就可以忽略不计: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保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深陷宗教泥沼;

孔子讲仁,仁者爱人,这个仁字是中华文明的人性光辉,使得这个文明始终温暖;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等教育理念,直到现在也没有跳出他的框架,教育才是孔子真正的道路;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是他的实践,万世师表,为教师这个伟大行业树立了标杆。

这个文明绵延千载,他居功至伟。而这个文明的潜力还远远未被发掘,未来,他将是整个人类的归宿。

误会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年轻时候穷,干过很多脏活累活,第一份正式工作是仓库保管员,做的还很好。放到现在的职场,人家绝对是优秀员工,而且很快就升职加薪了。

误会十一:反对法治

首先,古代法家的思想内核实际是儒家的,这与现代的法的精神是两回事,而法家只是在儒家内核之外包裹了一层方法。

法家起源于儒家,他与儒家的冲突只是在于方法,儒家认为可以通过“礼”引导世人走向理想世界,有点类似榜样力量;法家则认为,榜样根本不够看,人性本恶,要用“法”来约束,如果不严格约束,谁会管你榜样不榜样?肯定怎么赚钱怎么来了,到时候人人损人利己,世界不就乱了吗?

孔子认为,榜样的力量是可以的,很可能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天下将乱未乱,站在那个时点看,“礼”并非遥不可及,毕竟之前周朝一直这么过来的。

到了韩非子的时候,“礼”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以孔子的通透,我想换个时点,他很可能会修正自己的方法。

所以,孔子那时候根本就还没有法治这种思想,他又认为“礼”还可以抢救一下,所以他不是不讲法治,是他压根没往这方面想,所以就更谈不上反对了。

误会十二:百家之争

看历史,道、儒、法、墨四家似乎始终在争,大家互相攻击,有很多贬低儒家的话。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四家并称,而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内核重叠,方法各异的关系。

首先,最早的道家,他谈到了宇宙万物,既谈了道,也谈了德,是最大的那个圈。

孔子专门拜访、请教过老子,更关键的是,他们读的书都是一样的,礼记、尚书、诗经、易经等等,而且老子就在周的图书馆,这些书都是周书,所以,他可能比孔子看过的书还多。从后来孔子的思想中,能看出他继承了很大一部分老子思想,尤其是关于道,孔子不再谈了,他只谈德。这感觉就像是我在知乎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了一眼答案,发现人家已经回答了大部分,只是有一块没说透,需要展开,于是我只需要单独展开来谈这一块就够了。孔子展开的就是德的部分。这些都是他们重叠的部分,不同的是什么呢?是方法,道家认为你什么也别管,让社会自己运行,这是最好的方法,“治大国若烹小鲜”,千万别折腾,那么多小玩意你能挨个折腾?显然不能,折腾多了小虾小贝就都碎了,没法吃了。儒家不认同这个方法,儒家要用“礼”,积极树立榜样,引导大家有样学样,君先打个样,臣跟上,爸爸跟着学,儿子跟爸爸学,完美。

法家出自儒家,他根本连德也不谈了,这方面孔子说的都对,但是我不赞成他的方法。学习好榜样固然是好,但要是有人不学呢?而且只要有一个人不学,那这套体系就危险,损人利己的人反而占便宜了,这个榜样的力量更巨大不是吗?所以,榜样没有用,要用刑法,让损人利己的人受到严厉制裁,其他人看到这个前车之鉴,就不敢越雷池一步。

墨家也是脱胎于儒家,墨子开始师从儒家,他也觉得榜样这事不行,而且他认为“礼”这种有等级的爱不是终点,而是中间状态。他认为终点是兼爱,是无差别的爱,是大同世界,共产主义。所以,他另创了墨家。其实孔子未必反对大同,以他的风格,很可能跟后来的墨子一拍即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一旦实现,其实也就是兼爱。不过墨子这个思想实在太超前了,以至于他的组织与当时的社会不相容,完全自成一派,这是一种比“礼”更加不稳定的均衡,其实就是“帕累托均衡”,这种均衡虽然是最优,但危如累卵,所以墨家很快就失去了实体组织。

误会十三:伟人之争

伟大领袖跨越千年对圣人进行过一次批判,就是著名的“批林批孔”。既然两位之伟大等量齐观,那这次批判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这仍然是道路之争,也是君子之争,只可惜被小人利用了,后来路彻底走歪了,歪得不知道哪里去了。直到现在仍然有些不明所以的人,想借领袖的光,发泄一己私愤,反正是要喷的,何不拿领袖当借口呢?不信,大家可以看评论区。

与儒墨之争有些类似,但显然这次的理论依据更扎实,而且刚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批判的底气当然也更足。

面对这个批判,孔子知道了会怎么想呢?他很可能会欣然接受,如果两位在天上相见,很可能会执手相谈、把酒言欢,这是君子之争,小人很难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