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 横向比? 中国14亿人口,哪个姓没几个牛人?哪个姓的牛人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姓?这点自豪感早快被广大人口基数稀释干净了吧? 纵向比? 这事倒是可以说道说道,没准可以激发一下快被稀释干净了的自豪感呢? 咱们是否知道,至少直到春秋时期,百姓这个词指的还是贵族? 为什么百姓指代贵族? 因为平民是没有姓的,当然更不会有氏。 咱们现在说的姓氏,在秦以前是两个东西,姓是姓,氏是氏。姓代表了血缘关系,有同姓不婚的说法;氏则代表了身份。 为什么有了姓,还要单独再分出个氏呢? 因为谁家还没几个穷亲戚呢? 大家都姓姬,他们家已经没落到要饭了,我是堂堂韩地的封君,如果不区别一下是不是有失身份?所以那些有地位的就给自己另外取了一个氏,例如韩地封君,称韩氏,用来彰显自己这一支的高贵身份。 所以,有氏一般是称氏的,只有在婚姻嫁娶的时候才会出现姓,看看合不合礼法。 这个好理解吧,人类自古就这德性,总要弄个鄙视链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对吧? 而姓的由来就很古老了,咱们看几个古姓,姬、姜、赢、妫、姒,是不是都是女字旁?很可能产生姓的时代处于母系社会,所以这个字本身就是女生。 我们发现很多国代的河流也被冠名为姬水、姜水、妫水等等,现在我们仍然有母亲河这种说法,很可能古时候人们的姓和这些水的名字是共用的。例如姬姓就是生活在一条河畔的部落,他们给这条河命名为姬水,同时给自己的部落也命名为姬姓。 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不是说只有这两位“帝”姓这个姓,而是他们整个部落都姓这个姓。阪泉之战后,姜姓败北,并入了姬姓部落。但估计是姬姓难以完全消化姜姓势力,所以妥协之后两姓开始共存,这就是炎黄子孙的来历。 炎黄部落又干掉了蚩尤部落,据说蚩尤也姓姜,是炎帝部落分出去的一支,涿鹿之战后,也被整合了。于是,华夏已定,这群人要么姓姬、要么姓姜,也就是后来的炎黄子孙。 随着势力的发展,姬姓和姜姓的后代就开始制造各种鄙视链,于是不断的分化出氏。时间一长,记录断了,后代记不住自己的姓,只知道自己的氏,于是就以氏为姓,然后再循环往复。其实就算记不住姓问题也不大,那个时候人口也就是百十来万的量级,能有氏的想想也知道,肯定要么是姬姓要么姜姓嘛。 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显然贵族传宗接代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普通人,于是有姓有氏的人越来越多,那些没姓没氏的娶不到老婆,或者养不活孩子,便逐渐被淘汰了。 据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始合并姓氏,二者保留其一,例如秦始皇本人赢姓赵氏,他保留了赢姓,去掉了赵氏,后世称为嬴政。但是在早一些的书里面还是留有赵政的称呼,就是这个原因。 至此,中国的姓氏大演化接近尾声,主要姓氏基本定型。后来出现的一些新的姓氏,例如拓跋、慕容等等,基本是少数民族汉化之后形成的了,但也是因为不断汉化,这些姓氏逐渐成了稀有品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