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朱熹與陸九淵兄弟之“無極”辯
2021-12-13 | 阅:  转:  |  分享 
  
朱熹與陸九淵兄弟之“無極”辯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北宋周敦頤撰《太極圖說》,首句云“無極而太極”,此句頗具爭議,蓋其文義含糊,南宋朱熹疑句之意為“無極生太極”,陸九淵兄弟大不以為然,提出反對之見。

關鍵詞:太極圖說無極太極朱熹陸九淵





第1節〈太極圖〉與朱熹之無極生太極說

北宋?周敦頤撰《太極圖說》,據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太極圖說》曰:

〈太極圖〉周敦實茂叔傳二程先生。茂叔曰: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周敦頤之“說”首句“無極而太極”頗具爭議,蓋其文義含糊,似通非通。此語不外有以下數義:

無極生太極

無極在太極之上

先無極而後太極

“太極本無極”亦有二義:“太極本來就是無極”及“太極之本為無極”,前義即無極即太極,後義即無極生太極或無極在太極之上。

南宋?朱熹在其《朱子語類》談及“無極”之章節甚多,但無明顯說明“無極”與“太極”之關係,主要仍環繞“無極而太極”一語而談其哲學之理,但亦有提出其獨特見解,例如《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周子之書?太極圖》有以下之引文曰:

“無極而太極”,言無能生有也。

此處之“無極而太極”筆者理解為“因有無極而有太極”,因“太極”是為“有”,“無極”是為“無”,無能生有,故無極生太極。朱子不能言明,恐反對者抨擊也。

上述同書同章又曰:

濂溪恐人道太極有形,故曰“無極而太極”,是無之中有箇至極之理。

“至極之理”乃指太極,故“無之中有箇至極之理”亦暗指“無極生太極”,故朱熹傾向“無極生太極”之說,唯恐時人不接受,故用“無極而太極”而不用“無極生太極”,並加以哲學之說明。注意“至”有“極”義。

以下為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太極圖》,此即〈周氏太極圖〉:



《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周子之書?太極圖》曰:

《太極圖》“無極而太極”,上一圈即是太極。

故太極之表達圖形乃是一中空之圓形。“圈”即圓。太極者,中虛也,即圓內無他物。

現傳世之周氏《太極圖》曾經由朱熹整理及由朱熹所傳,故周氏之原圖可能非朱熹所傳之圖。注意〈周氏太極圖〉無提及“無極”。

南宋?朱震曾為宋高宗講解《周易》,朱震並向宋高宗呈獻周氏《太極圖》。此圖見之於朱震之《漢上易傳卦圖》上卷﹝錄自《四庫全書》。

筆者強調太極﹝或太極之圖﹞、周子太極圖及近世之陰陽魚圖乃三種不同之概念,不宜混淆。



第2節無極而太極與陸九淵之論

朱熹一向聲稱“無極而太極”乃周敦頤之“說”,但除其《太極圖說》外,其《通書》無此論,亦無論及其周子太極圖。朱熹將“無極而太極”作特定闡釋,形成“無極”與“太極”之間之一種關係,但兩者之間之關係模糊,無論如何,朱熹依其個人之見而作闡釋,甚至代表周敦頤作解說。

根據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周子之書?太極圖》曰:

“無極而太極”,只是無形而有理。周子恐人於太極之外更尋太極,故以無極言之。

《朱子語類》所提及之太極圖乃周氏太極圖。依朱熹之見,凡事或物無其形者或不可名狀者,是為“無形”;凡事或物之可以說明者或解釋者,是為“有理”,無極無形,太極有理。或問:太極之外,何也?曰:無極也。即太極之外是為無極,若太極為一範圍有限之區域,則此區域之外是為無極,依此定義,無極與太極並存。

周敦頤恐怕他人於太極之外更尋太極,故以無極言之,而無極已無外,即無極無盡,太極有界,若依此說,無極與太極並存,但無極又生太極,則成一種永不停息之變化。至於朱熹所云“周子恐人於太極之外更尋太極,故以無極言之”此說似屬朱子為周子闡釋無極。

上述同書同章又曰:

曰:“上言無極,下言太極。竊疑上言無極無窮,下言至此方極。”曰:“無極者無形,太極者有理也。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云無極。”

以上引文意指無極在上,太極在下,無極無上限,太極則有限,此文呼應上文之“無極而太極,只是無形而有理”之說。周敦頤恐怕他人將無形和有理之物視作同一物,故名無形者為“無極”,名有理者為“太極”,此乃“無極”與“太極”之另一種定義。同理,“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云無極”,相信此說亦朱子為周子作闡釋。

以上兩種說法朱熹可能依《通書》內容而作猜測,是否真實周敦頤之見,無可稽核。

無論朱熹如何闡釋“無極而太極”句,始終無法令同時期之陸九淵兄弟接受,上述同書同章曰:

“無極而太極”,因“而”字,故生陸氏議論。

陸九淵兄弟多“議論”,因“而”字之字義含糊,故成爭論之焦點。其實不獨“而”字,朱熹以上之兩項周敦頤說法,亦不為陸九淵所接受﹝見下文﹞。

陸氏兄弟反對“無極”一詞之最大理由為此詞不合儒家思想,蓋“無”與“無極”乃“老子之語”也。陸氏兄弟之主角應為陸棱山,陸九淵乃附和其說耳。

陸棱山乃指陸九韶,陸九韶乃陸九淵之四兄。陸九韶﹝公元1128年至1205年﹞,字子美,築室梭山,自號“梭山老圃”,又號“梭山居士”。陸九韶於嘉泰年間卒。著有《陸氏家制》。

陸九韶、陸九淵﹝象山﹞與弟陸九齡﹝復齋﹞合稱“三陸”。“三陸”之父為陸賀,字道鄉,撫州金溪人。有六子,以“三陸”之名聲最盛,而“三陸”之中又以陸九淵為著。

“三陸”之學,始於陸九韶,陸九齡作深入研究,最後陸九淵總結其成果。清?黃宗羲撰《宋元學案》〈卷首?宋元儒學案序錄〉曰:

三陸子之學,梭山啟之,復齋昌之,象山成之。

以上之朱陸之爭亦由陸九韶啟其端,故宋後之所謂“朱陸二派”之“朱”為朱熹則無異議,“陸”非獨指陸九淵,應指“三陸”。但三陸性格各異,學習與治學態度亦有異,形成之思想亦有所不同。上述同書同章曰:

梭山是一樸實頭地人,其言皆切近,有補于日用。復齋卻嘗從襄陵許氏入手,喜為討論之學。《宋史》但言復齋與象山和而不同,攷之包恢之言,則梭山亦然。

可見陸九韶之學樸實實用,可用於平居生活。陸九齡之學則從“襄陵許氏”入手,以討論及尋真相為主。陸九齡與陸九淵之學可相容但亦有不同,又據包恢之言,陸九韶亦如此,故“三陸”之學可成一體。

包恢﹝公元1182年1268年﹞,字宏父,宋建昌軍南城縣﹝今屬江西省﹞人,為北宋包拯九世孫,官至刑部尚書。其父包揚、伯父包約、叔父包遜皆為陸九淵弟子,後又從朱熹游學,故包恢得朱陸淵源之學。

“三陸”之中以陸九淵為突出,因其能集諸家及諸兄弟之大成,故能廣傳其說。黃宗羲評之曰﹝見前書前卷﹞:

象山之學,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足以砭末俗口耳支離之學。但象山天分高,出語驚人,或失於偏而不自知,是則其病也。…,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傳亦最廣。

陸九淵之優點為融會諸家之見,令孔孟流風得以綜合連貫。又由於其“天分高及出語驚人”,所云者能別豎一幟,遂令後世談朱陸之“陸”者乃獨指陸九淵矣。若陸九淵“出語驚人”,難免有偏頗之見,但若無“偏頗之見”,則難以“出語驚人”也。

無論如何,與朱熹辯論之最先者乃陸九韶而非陸九淵也。

陸九淵撰《象山集》,書前有盱水吳杰序曰:

末章伊川之言,與孔孟不類,謂有子之言支離,謂太極之上不復更有無極。未悉其用意何如,然其至論在此。

此序寫於嘉定庚辰秋九月。嘉定乃宋寧宗年號,嘉定庚辰年合公元1220年,時為嘉定十三年。

陸九淵〈與陶贊仲〉書﹝見《象山集?卷二》﹞談無極曰:

〈太極圖說〉乃梭山兄辨其是非,大抵言“無極而太極”是老氏之學,與《周子通書》不類。《通書》中言太極,不言無極。《易大傳》亦只言太極不言無極。

若於太極上加無極二字,乃是蔽於老氏之學,又其圖說本見於朱子發附錄。朱子發明言陳希夷太極圖傳在周茂叔,遂以傳二程,則其來歷為老氏之學明矣。周子《通書》與二程言論絕不見無極二字,以此知三公蓋已皆知無極之說為非矣。

梭山曾與晦翁面言,繼又以書言之,晦翁大不謂然。某幸是梭山之說,以梭山謂晦翁好勝,不肯與辨。

陸九淵〈與陶贊仲〉書坦言“無極”之誤,然其說皆源於陸九韶。陸九韶曾與朱熹辯論,指朱熹太極說之失,不應於太極上加無極二字。陸九淵同意其說,並依陸九韶之見致書陶贊仲云“無極”之不合理,以下為其要點:

“無極而太極”是老氏之學,與《周子通書》不類。

《通書》中言太極,不言無極《易大傳》亦只言太極不言無極。

周子《通書》與二程言論絕不見“無極二字。

《道德經》曰: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又曰: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若太極為“有”,無極為“無”,則太極生於無極也﹝見前文﹞,縱使非“生”,“無”應在“有”之上,即無極應在太極之上﹝亦見前文﹞。不過《道德經》所云之“有生於無”及“無極“有生於無”指萬物,非指“無極生太極”。又天下事皆有其運作之模式,合理、自然之優點是為“常德”,“不忒”,不錯誤也;又上文老子之“無極”乃指“無為之至善”也,與《易》無涉。

《周子通書》又稱為《通書》《通書》,周敦頤撰。《通書》《通書》中只言“太極,全無提及無極。若《通書》應有相關之說明方合。而《易大傳》亦只言太極,不言無極。

《通書》提及“太極,通書

朱震《太極圖說》之《說》前曰“〈太極圖〉周敦實茂叔傳二程先生。”“二程先生”乃指程頤及程顥,程頤著《伊川易傳》》》與《二程文集》二書亦無“無極”一詞,若二程乃師承周敦頤而得《太極圖說》,二人應於其所著之書中提及此圖,亦應提及具爭議之“無極”一詞,但皆闕如。故“,三人皆知本無“無極”之說,今朱子力排眾議,仍於太極上加無極,顯然頑固閉塞。

陸九韶曾當朱子之面討論以上之要點,又以書信告知,但朱子對陸九韶之說不以為然,仍堅持己見。陸九韶無法,遂曰“晦翁好勝”,不再與其辯駁。

周氏〈太極圖〉見之於朱子“發明附錄”,言其圖始於陳希夷,傳周茂叔,周茂叔傳二程。既然無極圖始於陳希夷,則為老氏之學明矣。

陳希夷即陳摶﹝公元871年至公元989陸九淵亦有書信寄朱熹,《象山集?卷十二?與朱元晦》曰:

梭山兄謂《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所為,不然則或是其學未成時所作,不然則或傳他人之文後,人不辨也。葢《通書》〈理性命章〉言中焉止矣,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曰一曰中,即太極也,未甞於其上加無極字。〈動静章〉言五行隂陽,隂陽太極,亦無“無極”之文。假令《太極圖說》是其所傳或其少時所作,則作《通書》時不言無極,葢已知其說之非矣。

陸九淵在此信中言陸九韶之見,陸九韶認為《太極圖說》與《通書》風格不相類,懷疑《太極圖說》非周子所為。縱使《太極圖說》乃屬周子所製所作,可能為其“學未成時”之作,或轉述他人之作,人不察之,以為屬周子之作,其《通書》全無提及“無極”之文。若《太極圖說》真為周子所製,但作《通書》時不言無極,換言之,以前所說之“無極”概念有誤,知今是昨非,故《通書》不再提及。

書信又曰。

尊兄向與梭山書云: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易大傳》曰:易有太極。聖人言有,今乃言無,何也?作《大傳》時不言無極,太極何甞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邪?《洪範》五皇極列在九疇之中,不言無極,太極亦何甞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邪?

依朱熹之見,“無極”與“太極”乃相輔相成者也,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萬物化生;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洞而不能化生萬物,故兩者缺一不可。但陸九淵認為萬物之化生非朱熹所云之“足與不足”,亦非其所云之“能與不能”,總言之就是太極生萬物。陸九淵又舉《易大傳》為例,《易大傳》不言無極,只言太極,而太極“於同一物中”仍可化生萬物也,故“無極”與“太極”互補而化生萬物之說,虛妄之言也。

陸九淵又舉《洪範》為例,九疇之第五疇曰:

次五曰建用皇極。

以下為洛書九數配九疇圖:

4

五紀 9

五福 2

五事 3

八政 5

皇極 7

稽疑 8

庶徵 1

五行 6

三德 皇極

陸九淵以“一”及以“中”形容太極,而“中”則與“皇極”有關。陸九淵雖不接受“無極”之說,但接受“皇極”一詞。因《洪範》九疇中亦只有“皇極”而無“無極”,故“無極”不合古法亦無此說法。《象山集?與朱元晦》曰:

極亦此理也,中亦此理也,五居九疇之中,而曰“皇極”,豈非以其“中”而命之乎?

陸九淵以“中”為太極,而“中”亦為皇極,故太極與皇極可作比較,甚至視之為相同。

又《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周子之書?太極圖》曰:

濂溪恐人道太極有形,故曰“無極而太極”,是無之中有箇至極之理。如“皇極”,亦是中天下而立。

皇極與太極同為立中,中為天下之中,朱陸二人均有相同看法。

《象山集?與朱元晦》又曰:

後書又謂無極即是無形,太極即是有理,周先生恐學者錯認太極别為一物,故著“無極”二字以明之。……自有《大傳》至今,?年未聞有錯認太極别為一物者,設有愚謬至此,奚啻不能以三隅反,何足尚煩老先生特地於太極上加無極二字以曉之乎?

前文云無極無形,太極有理,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云無極,見《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太極圖》,陸九淵認為此說愚昧荒謬,因《大傳》傳至南宋之世,未有人錯認太極别為一物者,故太極上加無極二字,畫蛇添足也。事實上,朱熹之解說牽強。

又曰:

朱子發謂濓溪得太極圖於穆伯長,伯長之傳出於陳希夷,其必有攷。希夷之學,老氏之學也。“無極”二字出於《老子》,知此雄章,吾聖人之書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可名狀之事或物是為無名,是為“天地之始”;有名之物可生或演化他物是為“萬物之母”,而有名之物皆出於地。

陸九淵認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兩句文義相同,“無極而太極”亦如此,即有太極即可,無極屬重複之名。以儒家觀點視老子之學是為“不正”,其理“不明”,不可效法也。

綜觀陸九淵之論,亦有其理,故北宋?周敦頤只有一句“無極而太極”,但朱熹加以鋪排而成“無極生太極”,不過筆者認為此語有一定之邏輯性及合理性,近世似乎有不少學者接受此說。

以下為《象山集?卷二?與陶贊仲》原文:























-2-





支離,破碎也;缺乏連繫也。

缺點也。

原文用此“杰”字,非“傑”之簡體。

原文作“庚寅”,嘉定只有“庚午”及“庚辰”年,無“庚寅”年,四庫全書提要作“庚辰”,今隨其說。

晦翁即朱熹。

當面說明。

同“辯”。

萬物化生也。

同“耶”。

語出《論語?第七章?述而篇》:“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雄文也,氣勢雄偉之文章也。

指儒家之典章。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