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提起“功夫之王”“武林大家”,或许大家会不自觉地想起李小龙、霍元甲、黄飞鸿等人,但要说能号称“武神”、“武圣”这般称呼的人,民国时期的孙禄堂绝对名列第一。
作为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的身上被贴上了无数传奇般的“标签”。其中,类似“天下第一手”、“中华武术集大成者”、“民国第一高手”这样的贵称在孙禄堂身上比比皆是。
但是除了这些数不尽的称号之外,孙禄堂在年近7旬时所做的一件事更是令世人惊叹。
年近7旬,3秒撂倒5名日本武士
1920年,在日本武术界连夺3枚奖牌、号称“天下第一”的大力士板垣一雄来到中国大肆宣扬日本武士精神,在与中国人的场场对决之中,板垣一雄几乎场场必胜。
于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板垣一雄的嚣张气息愈发浓烈,不仅当众侮辱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甚至还企图在中国称霸武林。
面对来自板垣一雄的公然挑衅,此时已经年逾花甲的孙禄堂不顾年龄与身形的差距,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虽说相比起高大壮实的板垣一雄来说,孙禄堂身材瘦小又年老,但因为有着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武术功底加持,再加上来自心底的民族气节做支撑,所以比赛的发令声刚一吹响,1米8的板垣一雄便被孙禄堂撂翻在地。
之后的孙禄堂更是一鼓作气,面对日本人的不断挑衅,大胆提出1对5的挑战,面对孙禄堂的提议,日本人一下被惹急了眼,于是一哄而上,5名高壮的武士一起向孙禄堂飞扑过来,瞬间将孙禄堂压倒在地。
就在国人为孙禄堂捏一把汗的时候,只见3秒过后,孙禄堂一跃而起,将压在身上的5名武士撂翻在地。见此情形,在一旁观看的日本天皇都忍不住大吃一惊地感叹到:“中国功夫果真名不虚传!”
于是,年近7旬的孙禄堂力挫日本大武士之战便成为了中国功夫界的一代传奇。要说孙禄堂的功底水平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变得如此高超出神的,那还得从孙禄堂的早年习武历程说起。
集多家技法于一身,终成“武学宗师”
15岁那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孙禄堂开始跟随邻村的拳师学习花拳,而这也算是孙禄堂“功夫生涯”的开端标志。虽说只学了3年便因为家境贫寒而被迫外出打工谋生,但埋藏在孙禄堂心中的“功夫梦”却丝毫未减。
即便被生活所困,孙禄堂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武术梦想”;不仅酷爱结交武林中人为好友,在此过程中还十分虚心地向各路大侠请教。
于是在打工谋生的这段时间内,孙禄堂相继接触了少林拳、轻功、点穴等多种武林招式,而这也为他后续独创“孙氏太极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见识不同的武种,孙禄堂深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百家所长,皆不相同”。而自己若想不断提升武术功底,只有不断地汲取各行精髓才能有所突破。
在孙禄堂四处拜师求学的几年里,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副场景——哪里有武功大师,哪里便有孙禄堂虚心求教的身影。少林、武当、峨眉,不管山高还是路远,只要能有所收获,孙禄堂都会不顾一切地前往求教。
经过年复一年的历练与积累,在见识了无数武术名家的“百家所长”之后,孙禄堂的武功终于集多家技法于一身,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公开“武功秘籍”,挑选“真传弟子”
受到习武历程“网罗百家之众长”的影响,孙禄堂不甘心就这样将自己的武功心得埋藏在心中。于是为了将自己潜心习来的武学发扬光大,孙禄堂不仅重回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招学徒。
于与此同时更是将自己多年来的习武心得精心整理成册,编写成了《形意拳学》一书,大大方方地将自己的“武功秘籍”公之于众。
不过在中国传统的武术传承中,常用的传承方式都是“选人”而非“传文”。于是在几番斟酌之下,孙禄堂在报刊上刊登了“招收弟子”的公告,打算亲自挑选能够继承自己毕生所学拳法的“真传弟子”。
对于弟子人选的挑选,孙禄堂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极高的天赋与悟性,同时还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最起码要有大学及以上的文凭。
面对这样严苛的条件,不少人望而止步,但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多方介绍与自荐之下,最终孙禄堂挑选了海桂元作为自己的“真传弟子”。
时局动荡,选人不佳,最终武功“失传”
但令人痛心的是,1928年,海桂元在随张作霖外出作战时不幸被炸死,唯一一个天赋尚可的弟子去世了,孙禄堂只好再度登报招收弟子。
但“独有伯乐却不见千里马”,在这次挑选的过程中,几经周折的孙禄堂始终没有发现像海桂元那样天资聪慧的弟子人选,于是只好从中挑选了3名上中之资的人作为新任弟子。
或许是生不逢时,不仅没能选到称心如意的弟子,时局的动荡也使孙禄堂毕生的武术心得毫无施展之地。
1931年“九一八”事件的爆发彻底激起了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决心,于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境之下,孙禄堂只得放弃传承武功的打算,抱憾中断了拳学的传授。
面对国家危难,拳学无处传承的情景,此时已经71岁的孙禄堂仿佛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虽说身体依旧强健,但心境却与之前大不相同,甚至直言自己将要驾鹤西去,果不其然,不到两年的时间,73岁的孙禄堂便溘然离世。
就这样,在种种困境的交错之下,一代“武学宗师”的毕生所学终究还是失传了,这一结果无论是对热衷学习孙氏武学的人们来说,还是对我国武术史的发展而言都实属一大遗憾。
不仅如此,像《近今北方健者传》中所记载的“孙能一跃墙上,以四肢按吸一时后落下”的情景,或许生于后世的我们再也没机会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