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道士,相传他听得懂鸟语。一天,县官邀请他做客,想看看他的本事。谈话间,一群鸭子“嘎嘎嘎”地走了过来。县官询问道士鸭子说了什么,道士直言不讳:“鸭子说'蜡烛一百八,银硃一千八’。”县官听完脸色大变。 河南省一个乡村里,来了一个募钱乞食的穷道士,衣衫褴楼,其貌不扬,只是一对眼睛很有精神! 乡村里的农民很慷慨,有两三个人舀了糊糊、拿几个包谷饼子送给老道吃。 老道感谢到:“谢谢诸位的施舍,老道我今儿个饱餐了一顿。为了答谢诸位的美意,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这几天,你们一定要小心火烛,谨防火灾。” 村里人听了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老道指着正在树梢上啼鸣的鸟儿说: “那黄鹂在反复地讲'大火难救,大火难救’,它们不是随口乱说的,诸位一定要小心。” ![]() 听着的人们不禁哄笑起来,鸟叫还能听出个什么意思来?看来这道士在说疯话,谁也没有放在心上。 说也怪,第二天晚上,村里真的失火了,火势很猛,延烧了好些人家。村里人想起老道士的话,觉得他真有点儿“未卜先知”。 几个年轻小伙子好奇,分头到附近村子里去寻找那老道。找到以后,人们都称他是神仙。 道士说:“我哪是什么神仙,只不过能听懂一点鸟语。鸟儿鸣叫,都是有一定的意思的,可惜人们听不懂罢了。” 这时,恰好有几只皂花雀,停在一棵大树上,正对着一家人家的大门乱叫。村里的年轻人问:“道长,你既然懂得鸟语,这刻儿那些皂花雀在说些什么呢?” 道士侧着头听了一会,说:“皂花雀说的是'初六生两个,初六生两个,十四、十六各死一个’。” 这天是初九日,人们到那家人家去一问,他们家果然在初六这天一胎双生,添了两个婴儿。过了十六日,有人再去问问,那一对双生子又确实按老道所讲的日子先后夭折了。从此,人们都传说着这位乞食的道士是个懂鸟语的奇人。 这件怪事给当地的县官老爷知道了,心里不大相信一鸟儿哪能说话,人又哪能听懂?他派人去把道士找来,要当面试验。 道士随着差役,刚来到县衙里的内厅前,正好有一群鸭子从内房那边出来,“呷、呷、唧”地从天井里经过。 县官老爷正在厅上坐着,就指着鸭群问道士:“你说你懂得鸟语,这些鸭子'呷、唧’乱叫,在说些什么?” 道士捋着胡子听了一听,回答说:“鸭子说的是'罢,罢,你偏向他,你偏向他’,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县官老爷一听,惊得瞪大了眼睛开不了口。因为,在道士到达之前,县官老爷的大小老婆正在内房里吵闹,县官老爷从中劝解,貌似公正,可口气里总是帮着小老婆。 大老婆越听越有气,拍手蹬脚地哭闹:“罢,罢,你偏向她,你偏向她!”老爷被闹得头脑发胀,这才躲到厅上来,恰好老道来到。想不到,官太太说的话,给鸭子学会传出来了。 ![]() 这一手,证明老道听鸟语的本领确实高明,县老爷十分信服,就留老道在衙门里住下,常常要他来辨别鸟语。 那县老爷是个贪官,每天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拨着算盘算账:今天能收入多少银两。 有一天,县老爷正和老道坐着闲谈,那群鸭子又“呼,呷,呷”蹒蹒跚跚在庭前经过。县老爷问:“今天鸭子又在罗唣些什么啊?” ![]() 老道听了一听,说:“怪事,那些鸭子好像在算什么账,它们说,'蜡烛一百八,银硃一千八’!”县官听了大惊,因为他刚才是说过这样的话,要差役向老百姓摊派蜡烛钱和银朱钱。 县老爷想,那些鸭子也可恶,为什么要管我老爷的事,我何不宰掉两只,不也是“杀一儆百”吗!于是,就命令厨司捉鸭子开刀。 县官招招手,把道士喊过来问:“这两只鸭子临死前还在胡说什么啊?” 老道耸耸肩膀说:“那两只鸭子说的话可不中听,我只能如实禀告。它们说'刮,刮,刮,穷了百姓,肥了官家’!” ![]() 县老爷听了,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一言不发,转身就走。此后,接连好几天不愿意看见道士。 这一天,县官老爷为了又要向地方上摊捐摊税,把一些头面人物都请到衙门里来宴会。有些人早听说县衙内有一位懂得鸟语的老道士,提出要请来见见。 县老爷无奈,只好命人把道士喊来和大家见面,彼此行过礼,道士在一旁陪坐。这时,厅前桂花树上忽然飞来一只杜鹃,对着人们“喳喳喳”,叫个不停。有一位客人站起身来对老道说:“请问道长,这杜鹃声声,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老道微微一笑,高声说:“诸位,那杜鹃讲得很清楚,说是'哈!哈!丢了乌纱,丢了乌纱’!” 县官老爷一听恼羞成怒,马上变了脸,拍着桌子骂老道妖言惑众,命令差役把他赶出了衙门。 ![]() 过了没有几天,上级来了命令,那县官因为贪污得过分心狠手辣,真的被罢了官,丢了乌纱滚蛋了。有人再去找那老道士,可已经找不到他了。 以上民间故事改编自《聊斋·鸟语》这又是一个嘲弄贪官的短篇,篇幅虽短,却写得生动、辛辣。县官的阴私是由蹒跚的鸭子泄露的,罢官的消息是由多嘴的社鹃当众宣布的。大老爷的丑恶面貌被赤裸裸地揭露了,老道士却又来无影去无踪,象电光似的一闪不见了,留给读者的是一丝痛快地微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