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绍实力强大,荀彧、郭嘉为何要弃他而去,却投奔了曹操?

 昵称vUWeivtn 2021-12-13

众所周知,魏武帝曹操知人善用,他麾下的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和贾诩五人,都是主动投奔效命于他的。在这五位里,有四位都来自曹操对手的阵营中,尤其是荀彧与郭嘉二人,他们更是来自当时实力强大的袁绍阵营。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这是郭嘉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时所说过的一段话,意思是说:一个有智慧的人,特别是一个准备要做谋士的人,就得为自己选择一个好主公。如果选错了主公,那你一肚子的学问和谋略就无用武之地,相反地,你就可以功成名就。

在郭嘉看来,袁绍虽说也和曹操一样求贤若渴,但他的礼贤下士只是做做样子,根本靠不住,而曹操才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好主公,才是那个真正可以成就大事的人。

因此,郭嘉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袁绍,转而投奔了曹操。

那么,郭嘉为什么会认定曹操就是一个好主公呢?

首先,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曹操心里很清楚,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人才,也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要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这就是知人善任。

“唯才所宜”是荀彧与郭嘉二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比如崔琰和毛玠两人,对于这种作风正派、清正廉明的人,曹操就派他们去选拔官员,而经他们选拔推荐上来的官员也都是德才兼备的。

再好比枣祗和任峻两人,对于这种任劳任怨的人,曹操就派他们去屯田。结果,不仅令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还令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

其次,曹操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原本,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用人原则,可到了曹操这里,就显得有些不简单了。

毕竟,曹操当时身处乱世之中,而乱世的特点就是人心浮动,人与人之间最缺乏的就是诚意和信任。

虽说,曹操可以利用大汉王朝以及汉献帝的名义来为自己招揽人才。但是,他自己肯定也分不清楚,这些招揽而来的人到底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自己的。

面对如此复杂的阵营,曹操就必须拿出作为一个领导者该有的诚意和信任。

不得不说,曹操冒着危险表现出的诚意和信任是值得的!

曹操的量才而用,使他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因此,每当到了失败边缘时,他麾下的众位将领总是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另外,曹操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曹操治军严明,也曾多次下达和颁布过各种命令,要求严整军纪。

曹操心里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部队是打不了胜仗的,既然是讲纪律,那么自己首先就要以身作则,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人说,用割发代替砍头,就足以证明曹操的虚伪和奸诈。

其实不然!割发也是一种刑罚,叫作“髡刑”。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谁都不可以随意损坏,而“髡刑”就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刑罚。

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要想奖赏一个人,那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这个人必须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第二,他的奖赏永远都在你的期望值之上。

作为一个统帅,曹操有一个过人之处,那就是他从来都不会和自己的部下抢风头、争功劳。并且,他给部下的奖励也从来都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

最后,曹操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在很多时候,曹操都是虚心纳谏的。

当然,他也有不听的时候。可一旦是因为自己的“不听”而造成决策上的错误,曹操也是一定会自我检讨的。

身为一个好的主公,曹操深知“争天下,必先争人”的道理。

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将心比心,所使用的不是“用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而曹操的用人之道就是洞察人心、洞悉人性,他知道他的将士们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所以他才会“以功归人、以奖励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