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神话的幻灭——读《穷忙》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穷忙族

作者在书中描写了这样的一个美国人的群体:他们陷于贫穷,苦苦挣扎,筋疲力尽,却找不到出路,人们常常用“穷忙族”来形容他们。而在美国,辛勤工作的人不应该是穷人。可是,不管这个国家的经济如何起起落落,“穷忙族”都一样过得很苦。

1,美国神话

与五十年前相比,2012年的美国经济取得了这么多成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了。收入最高的10%人群的资产净值中位数达到1589000美元,而最底层的25%人群的资产净值中位数是-4900美元,也就说,他们的收入还没有他们的欠债多。

穷忙族中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的更多了,忍饥挨饿的人更多了,遭受牢狱之灾的人更多了,加入工会的工人更少了,做底层工作的非法移民更多了。

对低收入工作者来说,高利率也许是无处不在的陷阱。借贷机构放松了合理放贷的旧标准,把消费者诱骗进债务的泥潭里,让他们遭受灭顶之灾。若有轻微拖欠情况的信用记录,则将被标记为“次级贷款”,贷款机构就会收取高额的利息和滞纳金,而且这些贷款余额还会像滚雪球一样持续增加,直到2007年爆发危机。

美国人普遍不了解贫困的成因,因此也不清楚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他们信仰美国神话,依然认为即使是出身最贫寒的人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美国神话也让人们找到了责备穷人的借口。在清教徒的传统中,努力工作不仅仅是生活的实际需要,也是道德的要求

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论调认为,个人的贫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社会。根据种族歧视和经济实力划分出的森严等级令贫困群体遭遇一系列的困境,学校教育质量低下,人们走投无路,别无选择。穷人的孩子们都会被逼进死胡同:犯罪、毒品、收入微薄,前途无望。有许多巨大的力量是不受个人控制的,在这些力量面前,个人只是受害者,而这些加害他们的力量就包括了贪求利润、剥削他们劳动的企业。

2,穷忙族的雇主们

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和保持价格的竞争力,雇主们不肯培训工人及改善工作条件,一味要求增加劳动时间,甚至强迫雇员们在打卡前或打卡后工作,以避免按法律要求支付加班费。

他们拼命压低劳动者的薪水,还美其名曰这是在“维持不同岗位薪水之间的本质差距”。工人们因为收入低,看不到出路,感觉自己不受重视和需要,所以流动率自然就高。

3,性别与种族

本书中大部分的穷忙族都是女性,这与整个国家中大部分穷人都是女性的情况一致。她们未婚生子,收入微薄,自己养育的孩子需要的东西又很多,因此往往身负重担。

穷忙族中有白人,有黑人,有亚裔,有拉美裔。在美国,贫穷不分民族,没有种族限制。

贫穷

给贫穷下定义并非易事。它可能指的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贫穷——无力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它可能指的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贫穷——无力负担某段时间某个地方流行的生活方式。

从全球或者历史标准来看,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的贫穷生活其实算是很舒适了。

在美国,联邦政府对贫穷的定义很简单:2011年,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大人带着三个孩子,而这个家庭的年收入低于22113美元,那就是一个贫困家庭。

很多人换了工作,收入高于贫困线水平,但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学生贷款、汽车贷款,还有过去信用卡欠款产生的过高利息把钱都吃光了,日子并不比以前好过。

原来,人口统计局用的依然是1964年社会保障总署设计的基本公式,将贫困水平设定为维持“基本温饱”的成本的大约三倍。这是根据1955年的消费模式计算得出的,当时美国家庭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购买食物。情况早已今非昔比了,现在平均每个家庭的开支预算只有十分之一用于购买食物。政府沿用陈旧的评判标准,低估了本该被归为贫困的人口数量,粉饰了现实。

究竟贫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根据书中的案例,整理出了以下的一些成因:

1,欲壑难填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美国的财富也逐渐达到了顶峰。国民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科技应用无处不在,东西买了没多久就丢掉,人们神气活现地游走于全球各地。所有的东西都变大了:房子、汽车、股票投资组合、预期寿命。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还未曾有这么多人过上了如此安逸的日子。

文中的一个穷忙族在准备节省开支时,同意不再抽骆驼香烟,换作4美元一盒的万宝路,但绝不可能戒烟。另外,他们也不愿意放弃下馆子吃饭、吃方便食品和垃圾零食。

以一张到手就花光的330美元支票为例,具体的开支包括:

3美元的支票兑现费用;

172美元的房租,包含10美元的滞纳金;

31.37美元的圣诞节礼物,以分期累计预付的方式购买;

10美元的汽油;

40美元给两个孩子买鞋子;

5美元的二手灯芯绒裤子;

5美元的衬衣;

10美元的喇叭裤;

47美元的汽车保险,每两周要交一次。

这些费用还不包括月底拿到发第二张支票才缴清的其他账单,包括43美元的电话费,34美元的公寓燃气费,46美元的电费,8到15美元的处方药,150美元的汽车贷款,72美元的医疗保险,以及43美元的有线电视费。

以上可见,缺乏对诱惑的自制力,又不肯放弃高质量的生活,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更是恶化了穷忙族的经济情况。

2,能力低下

在美国成年人当中,有55%左右的人算不出购物目录上的办公室用品订单总金额,他们也不懂怎么按标签上的说明随餐服药。

根据教育部2003年“全国成人读写能力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Literacy),有43%的国民无法概述工作中所需的经验,34%的国民看不懂地图,22%的国民无法根据时薪算出每周的收入。因此,他们在全球竞争平台上占不到优势。

美国经济急需更多有技术的工人,那些没有技术的人向上攀升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3,教育不足

教育就像是一种资本;你拥有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那些刚刚摆脱贫困,或者在贫困边缘盘旋的雇员们却很少有长远的规划,只是出于绝望或者需要才出来工作。

人们一般认为,单靠辛勤的工作是没用的,教育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尴尬的是,并非经过高等教育或者合适的职业培训就可以翻身。

书中的一位穷忙族完成了办公室技术和信息处理专业的学习,获得了两年制的副学位。但是,这些努力除了浪费钱,背负了17000美元的学生贷款,一无所获。

穷忙族同样也不重视后代的教育。她们不会在晚上坐下来读书给女儿听,反而认为那不是自己的事,应该是教师的工作。那么,穷忙族下一代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4,缺乏医疗保险

有些企业提供了医疗保险,但是穷忙族觉得保险费太贵了。所以,就有了四千五百万没有保险的美国人,而且这个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只顾及短期的现金能多一些,他们没有把长期的大笔医疗成本算在内,抵御疾病的风险极低,更容易陷入贫困。

事实上,对于几乎每个家庭来说,贫穷的成因都有一部分经济原因,一部分心理因素;一部分个人因素,一部分社会原因;一部分过去的影响,一部分现在的情况。每个问题都加大了其他问题造成的影响,所有问题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一个逆转就能够导致连锁反应,令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

比如,住在破旧的公寓里会令孩子哮喘加重,家长就要叫救护车,然后他们会付不起医药费,信用记录就此被抹黑。于是,他们的汽车贷款利率就要大幅提高,只好买一辆不好使的二手车。因此,这位母亲无法准时上班,晋升机会和赚钱能力也受阻,只好窝在一间破烂的房子里。

作者的建议

如何消除穷忙,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1,综合治理

如果问题之间相互关联,那么解决方案肯定也是如此。

单凭工作、医疗保险或者良好的居住条件是不够的。有保障的出行手段,谨慎的家庭财政规划,良好的育儿方式和学校教育也是不够的。只改变其中一项并不能帮助工薪阶层脱离贫困边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多方的努力与合作。

2,选举权

政府是最能对“穷忙族”产生影响的机构。政府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商业还是慈善事业,政府都能通过税收政策、规章制度、工资要求、补贴、拨款等手段对其施加影响。

然而,大部分美国人没有根据他们的阶级利益来投票,穷人的投票比例也低于富人。

3,职业培训

要想提高工人的工资,最好的方式是提供晋升空间和提高社会地位的空间。

目前至少有两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实现以上目标:一是通过设计巧妙的就业培训;二是在高中恢复职业教育,并为那些没有上大学的人们建立学徒网络。

自1980年以来,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差距显著加大。瑞典、挪威、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已经将技校课程与企业赞助的学徒制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美国却一直在放松职业培训,从而导致“中等技术人才缺乏”,迫使外国制造厂家避免在美投资。

如果没有顺利从大学毕业,那么劳动者可能会没有专门技术,在讲求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利用价值。但如果被分到技校就读,情况就会好得多。

4,全民保险

在这个高流动率的年代,工人们在换工作时,也会更换保险计划,所以他们经常有几个月不在任何保险的保护下。

政府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实现保险的全民覆盖。

(其实作者并没有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以及资本的角度更加深入地探究穷忙的成因,而寄希望在被富人把持的政府身上是不现实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