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殊的战争---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似乎还是那个牢不可破的联盟,只有美国能与之匹敌的超级大国。苏联人民则为他们的国家自豪,并拥有坚定的信仰和打赢任何一场战争的无比信心。然而,突如其来的一次核电站事故改变了这一切。在切尔诺贝利,人们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特殊战争。

苏联人都是受军事教育长大的,能应付化学战、生化战及核战,但却从未学过如何将放射性物质从人体内除去。的确,切尔诺贝利不能与战争相提并论,两者并不相同,但大家仍然将两者互相比较。

作者童年时经历过列宁格勒围城战,当时的城市像战场前线一般,时常有人朝他们开枪。当时还有持续数年的饥荒,人们沦落到靠动物般的本能行事。但这里却不一样,外面花园里的花草树木依然茂盛。这两者根本不能相比。

这次战争的敌人是辐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且到处都是,无法清除。核电站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放射性尘埃,遮盖了附近的农田、工厂、学校、民居,并借助云层,飘散到了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

苏联政府迟迟不承认核电站已发生核泄露,还在千方百计地封锁消息,欺骗民众。本书作者所在的白俄罗斯紧邻切尔诺贝利,已经有很多农庄被核尘埃污染。乌克兰早就开始撤离人民了,而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担心的不是人民,是自己的地位。他竟然向中央汇报“只是一场小火灾,而且已经被扑灭了”。直到北欧的瑞典检测到从苏联方向飘来的放射性云层,事故已经无法继续隐瞒下去了。

即便到了这样的紧要关头,苏联的反应仍然令人惊诧。强大的射线使所有的工程设备都失效了,只能派年轻的军人充当现场核污染垃圾的清理人,从阿富汗战场返回的直升机飞行员则不知疲倦和不顾危险地投放砂袋灭火。还有毫无保护措施的矿工在核电站底部挖掘冷却通道,防止出现临界反应,造成不可挽救的世界灾难。此外,还有大量的医护人员、司机、士兵、警察等投入到了污染区的疏散和救助、掩埋被污染的土壤和物品等工作中。

虽然当地的环境还是那么美,却充满了看不见的危险。种在地里的新鲜马铃薯禁止食用,刚挤的牛奶必须倒掉,宠物和家畜被射杀殆尽,原来所依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荡然无存。

官方依旧是宣传,“状况已日趋稳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还教育人们不要听信西方的歪曲和蛊惑。甚至为了营造稳定的局面,官方在五一劳动节组织了盛大的群众游行,举办新人的婚礼。电视台特意播放牛奶检测安全的报道,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在测试。

现场舍命奋战的士兵们也没有个人辐射剂量计,但他们没有退缩,承受了超过正常值百倍的辐射。他们死去时,也是随便记录了一个非常地的辐射量。相对的,军官们有个人辐射剂量计。官员对形势也心知肚明,在不得不出席游行时,就会穿戴着与晴天格格不入的雨衣和帽子。

核辐射下,大批军人和装备进入,动物们出现了离奇的行为。面对这一切,居民们惊恐万分,被紧急撤离了世代居住的熟悉土地。政府宣称三天后就可以返回,但大多数人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房屋,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也成了一种与核电站无法割裂的人——切尔诺贝利人。

不仅承受着失去亲人和远离故土的痛苦,他们还被所有遇到的人排斥和远离,甚至自己的亲戚也害怕帮助他们。原来的信仰和荣光只留在了历史的回忆中,他们只能选择沉默。在污染被清理,核电站也被盖上了石棺后,切尔诺贝利附近成了生命的禁区。有些人留恋故土,会偷偷地回来。其他国家的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也来到这里。没有政府,不用交税,大片闲置的肥沃土地,人们自给自足,享受着这世外桃源般的自由。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曾经的创伤。而作者通过数年的不断采访,记录下了当年的居民、军人、工人、科学家、政府官员、还有孩子们的谈话,为我们留下了直白而深刻的历史。正是当年亲历者的话语,远比艺术化的作品更直击内心,令人深思生命、公平、国家、信仰、科学等种种问题。如果人类再次面对一场特殊的战争,结局又将如何呢?

旧石棺

新石棺

核电站位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