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的画家对山水画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要求对山水刻画相像为佳,而以意境取胜。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意境就是它的灵魂。它既不是对于自然的简单描摹,也不是对于绘画技术的单纯追求。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绘画亦如此。画家首先需要有情可表,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也不能无病呻吟。 备好了真情实感,然后情景交融,正如将调料放入锅中,如此才能有效地实现国画山水中意境的设计与展现。通过给作品中山川溪流等形象赋予生命力,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博览群书的积累与沉淀融入山水画创作当中,这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国画山水的独特魅力与扑面而来的生机的重要原因。越是高品位的山水画,越是可以令观赏者仿佛跨越当前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入到无限的宇宙当中,获得具有智慧性与哲理性的感悟。 这不是“霾”,这是“雾”,多久没有感受到乡野的这种景色了? 如果能置身于这飘飘渺渺、朦胧迷幻的小村中,想必一定能把你醉啦。。。 张伸熙,1947年生,台湾高雄县人,擅国画山水,也作花鸟、人物。 长年从事纺织业业务的他,每遇闲暇即投入水墨创作,田野乡间的成长记忆,使他对1950年代的台湾农村,有着深入的观察及体会,蕉林、椰影、平畴和古庙等,都是他入画的题材。 他说:“反映生活,创造生活是艺术不可或缺的要素,生活的周遭本有发掘不尽的素材,清风、急雨、云霞、山黛、绿畴、清溪、古树、村屋,那一份朝夕相处的亲切感,本来极容易引发共鸣,也是我极力捕捉的对象,来充实我的题材”。 自幼受父亲启蒙,对绘画产生浓烈兴趣,擅国画山水,也作花鸟、人物。早年受傅狷夫山水画技法及理念影响,于美国学习油画后,也受西画影响,后期画风趋向自由、清爽。 台湾山川成为他一贯的创作主轴,为亲近自然,常随登山队四处写生,以他温暖的视野与眼神,长年浸淫山川水气之间,攫取生活周遭的自然景物作为题材,将人与自然间的对话成果化为创作。
|
|
来自: 闲人品悟 > 《山水石头屋舍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