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石油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读《石油的时代》(五)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以下是对世界石油历史上几个重大事件的简要介绍。

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石油形势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上完全控制了国际石油生产和销售。

二是拉丁美洲和中东的石油生产国虽然通过斗争获得了“利润对半分成”或“合营开采”等权益,提高了自己国家从石油生产中得到的收益,但是石油生产和销售的控制权仍掌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手中。

在围绕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对石油生产的控制权和石油收益等问题上,石油生产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这些矛盾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石油价格下降,终于爆发并促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

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集中在中东地区,且占据世界石油储量的较大比例,故在地缘政治和石油价格上有能力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石油危机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应该就是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8年年底发生的这两次石油危机,震撼了世界各国,尤其给西方工业化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经济上,这两次石油危机不但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结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迫使世界各国重新检讨自己的经济发展政策,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开始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在政治上,这两次石油危机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有机会要求对当时的世界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引发了改革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运动并持续到今天。从能源问题本身角度来看,这两次石油危机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使用能源方式变革的分水岭,它迫使世界各国大力改变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积极寻找新的能源来源,进而引导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从以石油为主向能源来源多样化的转变。

1,石油美元的诞生

第一次石油危机催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石油美元的诞生,即在国际石油交易中以美元计价。

1974年6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派国务卿基辛格与沙特阿拉伯皇室通过多次会谈,达成了有关协议,主要内容包括:美国政府承诺,为沙特阿拉伯的油田提供军事保护,向沙特阿拉伯提供武器,保证沙特阿拉伯不受以色列的攻击;沙特阿拉伯皇室承诺,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只以美元计价,沙特阿拉伯出口石油所得的美元盈余投资于美国国债。到197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所有成员国都同意,石油以美元计价,石油出口的美元盈余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

作者认为,石油美元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它应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石油市场石油贸易发展必然产生的,也只有美元具有作为唯一石油标价和结算货币的可能。

2,国际能源署成立

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各国政府制定不同的政策来应付石油危机。

日本政府提出将日本产业结构由能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政策。法国政府为了厉行节约能源,检查人员拿着温度计测量银行、商店和办公室等地的温度,并开始大力发展核电。1976年1月19日,各主要石油消费国更是联合成立了国际能源署,加强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明显针对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

国际能源署成立之初,提出的应付石油危机的主要对策有两点。

一是节流开源,即制订各成员国能源节约计划,减少能源消费量;加速开发新能源,实现能源独立。为此,该组织决定1975年减少石油进口量1亿吨;美国总统福特提出10年能源独立计划,要求国会批准1 000亿美元来紧急发展新能源。

二是要求各成员国建立石油储备并制订了分享石油储备应急计划。国际能源署要求各成员国储备相当于95天进口量的石油,并在其中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到石油减产或禁运使其石油进口量减少7%时,其他成员国按同样的比例减少消费,并由所有成员国分享剩余的石油。

在之后的海湾危机和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国际能源署及其成员国建立的战略石油储备对稳定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海湾战争

1986年的油价暴跌,给世界经济政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打乱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1990年8月—1991年2月的海湾危机和第一次海湾战争。

 1990年3月16—1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也纳举行市场监督委员会会议,包括伊拉克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10个成员国提出应提高最高石油产量限额及油价。由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反对,会议未提高油价和产量限额。

此后,伊拉克要求提高油价的呼声越来越高。进入7月,伊拉克对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攻击进一步升级。

伊拉克指责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科威特不遵守石油输出国组织产量限额,导致阿拉伯国家在1981—1990年损失5 000亿美元,其中伊拉克损失了890亿美元。伊拉克还指出,1980—1990年,特别是在“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在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偷偷开采石油,总价值为24亿美元。之后,伊拉克部队开始大规模集结并向科威特边境开进。由此,伊拉克和科威特危机正式爆发。

1月16日,多国部队发动了对伊拉克的空袭,海湾危机变为第一次海湾战争。战争爆发后,国际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该事件的后续发展也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四、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还发生了另一个影响世界政治版图和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即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苏联的石油生产历史悠久,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1991年苏联解体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苏联国家的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纷纷加入北约,对21世纪初的国际石油形势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世界各国的各方人士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和解释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会突然瓦解。在苏联解体的众多解释、分析中,石油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很多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观点非常鲜明,认为苏联的解体是一场阴谋,是一场以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主导的、沙特阿拉伯配合的石油战争,他们共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不断打压国际石油价格,在1986年使油价暴跌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使当时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苏联经济崩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曾担任过俄罗斯代理总理的尤戈·盖达尔曾指出,油价下跌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4年下半年国际石油价格大跌后,国内的某些学者又捡起了这个观点,认为2014年后的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又是一次阴谋论,这次针对的是普京时代的俄罗斯。

目前尚未有确切资料来证明这是不是一场阴谋,但事实上这就是经济学研究中常见的“资源诅咒”现象。被油气这一黑金诅咒的,不仅仅有苏联,还有委内瑞拉和中东产油国等。

五、《巴黎协定》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

缔约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巴黎气候协定的直接导因,是地球在变暖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灾害性事件。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是否在变暖,学术界仍存在争论一般认为,地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森林面积的减少。

《巴黎协定》的实施,将对世界能源工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也必然加速转向低碳、绿色的清洁能源消费模式。世界能源理事会认为,为履行《巴黎协定》,煤炭和石油需求可能在2030年达到峰值。更有学者和机构认为,21世纪将是终结化石能源的时代。

面对不断下跌的国际石油价格和石油出口收入,石油生产国都在求变,不再严重依赖石油产业,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在这其中以沙特阿拉伯最具代表性。

2016年4月25日,沙特阿拉伯颁布了《愿景2030》(Vision 2030),确定了三大愿景目标: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心脏、全球性投资强国、亚欧非枢纽。在经济领域,积极推进经济多元化,发展私营企业,特别是要发展采矿、制造、旅游休闲、金融投资等非油气产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