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再信任“国家”,1940年体制史观和1940年体制---读《战后日本经济史》(1)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不再信任“国家”

经历了美军对东京的大空袭后,作者就不再信任所谓的“国家”。

因为当极端的危机降临在老百姓头上时,国家不仅没有救助,甚至没有提醒。

指挥这次空袭的美军司令是柯蒂斯·李梅少将,日本政府后来竟然给他颁发了勋章。

1,不提供救助

与日本政府毫无作为相比,当苏联攻入德国时,德国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出动全部海军舰队,将所有被分隔的东普鲁士地区居民救出,使他们免受苏军的欺凌。

2,无危险提醒

防空洞有可能导致窒息,而当时的百姓对此一无所知。他们以为越靠里面越安全,结果导致许多人的窒息死亡。

作者一家到达防空洞比较晚,已经挤不进去了,反而得以幸存。

德国政府早就教育民众在防空洞避难时,要警惕窒息危险。

进入防空洞后,应该在相当于地板、人的腰部和头部的这三个高度分别点燃灯火,用以指示氧气浓度的大小。

在最高处放置的灯火熄灭,就要立即开启换气装置。地板上的灯火熄灭了,就要立即站起来。如果位于腰部高度的灯火熄灭,须将孩子抱起。当位于头部高度的灯火熄灭时,即便外面的炮火再猛烈,也要立即逃离防空洞。

可是在日本,政府不但没有告诉民众防空洞可能发生窒息的危险,还要求民众“遇到燃烧弹起火要立即扑灭”。

然而,美军在东京大空袭中使用的燃烧弹威力强大,燃烧温度可达1000度,根本不可能用水扑灭。当天美军投下了20万颗以上的燃烧弹,平均每平方米就有3颗,密度极大。许多百姓在灭火中被烧死。

3,无视生命

对于已经做好战败准备的国家来说,军队最紧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平民百姓的安全。

而在准备迎击登陆美军的时候,日本陆军中央参谋对前来避难的无辜百姓的处置回答竟是:“没办法,轧死他们继续前进。”

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以后,日本仍然还要继续战争,造成了许多日本人毫无意义地失去了宝贵生命。作者对这种决策者不敢承担责任,拖延投降的做法非常不满。

1940年体制史观和1940年体制

1,1940年体制史观

该书从以下两个视点来研究战后的日本经济。

第一是以“狗眼”看社会,即描写作者亲身经历的战后日本社会和经济的变迁。

第二是以“鸟眼”观天下,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战后日本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本书的“鸟眼”可以叫作“1940年体制史观”。它与人们普遍接受的,教科书所宣扬的历史观迥异,对“我们如今身处何方”的问题,提供了大不相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战后的民主主义改革为日本带来了经济复兴,战后诞生的新兴企业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1940年体制史观则认为,战争时期形成的国家总动员体制带来了战后经济复兴,战时成长起来的企业实现了战后的高速增长。

一般认为,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在1945年8月(即日本宣布战败)出现断裂。而1940年体制史观则认为,日本社会的断裂早在194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

2,1940年体制

战争时期形成的这些经济体制与战前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本书将之称为“1940年体制”。

这套以举国之力来支援战争的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也毫发无损地被继承下来,构成了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基础。

战前,日本的各个产业由多家民间企业经营和管理。为了战争的需要,政府从1939年开始介入电力、汽车、机电、钢铁、报纸等产业的合并和管理。

战后日本的大企业多数都是战争时期在政府的扶持下,依靠军需生产快速成长起来的。只有索尼和本田是完全诞生于战后的企业。

在企业管理、工会、城市土地制度等方面,情形也大致相同。也就是说,战争时期形成的机制在战后被继续沿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战争时期形成的“统制会”也成为战后各行业协会的基础。“统制会”的上级机构,即“重要产业协会”战后则变成了经济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

1940年体制延续至今,已经不再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造成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

现在安倍晋三内阁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并非“摆脱战后体制”,而是对战争时期及战后体制的复归。其基本方向是,否定市场的作用,强化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正是1940年体制的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