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迹之路 1,命运不幸 和珅三岁丧母,兄弟二人每日在继母的白眼中度过。和珅十岁时,父亲常保在福建任上突然病逝。家中的生活立即变得拮据,和珅也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2,用功勤学 在清朝中期,大多数八旗子弟已腐化堕落,整日养尊处优,无所事事。而和珅却在勤奋上进,用功学习。 为了能够继续在咸安宫官学安心读书,考取功名,跳出依靠祖产浑浑噩噩度日的藩篱,十三岁的和珅当机立断,决定卖地。 和珅博学强记,不仅熟背传统国学典籍,还精通满、汉文字,甚至西域秘密咒语。与此同时,他的诗词书画水平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表彰。 3,入选侍卫 刻苦努力的和珅在咸安宫官学的优异表现,得到了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的赏识。他把心爱的独生孙女许配给了和珅。这桩婚姻对和珅以后仕途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顺天府乡试中,和珅名落孙山。他在太岳父英廉的劝说下,放弃了科举,选择入选满族侍卫的方法来进入官场。 朝廷对满族人的科举出身并不作要求,只对汉人要求严格。朝廷一直保持着满人重武轻文的传统,故旗人多以入选侍卫等方式为官。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二十三岁的和珅获得三等侍卫的职位,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一应仪仗事宜。清朝统治阶级是崇尚武力的满族,侍卫的地位和权力都比较高,升迁也较快。与一般侍卫都疏于文化等方面的修养,和珅可谓鹤立鸡群。加之,他具有极强的进取心,终于等到了在乾隆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从此,和珅官运亨通,成为皇帝的宠臣。 为何专宠 和珅确实在财政、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颇有建树。 不过,当时的朝廷还有其他才能超群的大臣,为何乾隆皇帝会专门宠爱和珅。这不外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富力强 乾隆中期以后,皇帝日益衰老、精力不济,开始沉醉于享乐,而将大部分事务推给军机处处理。 而此时的军机大臣年龄偏长。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的在值汉人军机大臣普遍都在五十岁以上,其中刘统勳已七十五岁。满族军机大臣情况稍好些,二十七岁的和珅最为年轻。 乾隆帝有心要培养一批年轻、精力充沛、具有敏锐政治眼光、处事干练决断而又忠于自己的八旗子弟人。 2,博闻强记 身处机要部门,军机大臣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就是博闻强记、反应快。因为要当面奉旨、快速准确地记下皇帝的指示,所以就需要有很好的记忆力,这一点恰恰是和珅的特长。《清稗类钞.异禀类》就记载说:”和记性绝佳,每日谕旨,一见辄能默记,乃至中外章奏连篇累牍,仓猝批阅,皆能提纲挈领,批却导款,以故与闻密勿,奏对咸能称旨。此所谓才足济奸,聪明误用者矣。” 作为满族贵族子弟中有学问的人,好记性再加上处事机敏自然使和珅脱颖而出。 3,外表出众 相貌本身就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必要条件,免得因相貌丑陋而有损国威。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当时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中,任职时间较长的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据说都是仪表堂堂的俊杰之士。和珅不仅外貌招人喜爱,更兼他性格机敏、头脑清醒、口齿伶俐,所以能在二十七岁时即官至军机大臣、掌管国家内政外交、赢得乾隆帝的绝对宠信,成为大清王朝的实权人物。就连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也有关于和珅的记载:“相貌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樽俎之间,交接从容自若,事无钜细,一言而办,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 刘墉、纪昀才学虽远高于和珅,但是身为汉人,地位本来就不如满族大臣。再加上刘墉驼背,而纪昀更是貌寝(丑陋)短视,不能体现国威,因此长期不受重用。邓之诚先生的《骨董琐记》卷三《乾隆时侍从之臣》中就有相关记载:”于是大臣向用,颇以貌取,文达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皇(乾隆)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方纲)、朱竹君(筠)、王兰泉(昶)、邹一桂皆不得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 4,不涉朋党 清代对于危害皇权稳定的朋党问题非常敏感,一直防范严密。 康熙时期,因为激烈的储位之争,朋党问题非常严重,日益威胁到朝廷的政治稳定。雍正也曾发布了《御制朋党论》,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朋党的发展。 军机大臣张廷玉、于敏中都因为朋党,犯了官场大忌,让乾隆深恶痛绝。 和珅操纵朝中大权二十多年,也以贪财好物出名。但他与官员的接触仅限于敛财,绝不碰结党营私这根高压线。 最后嘉庆皇帝给和珅列出了二十大罪状,其中却没有结党营私,足见他确实没有政治上的利益同盟。 和珅政治敏感性强,一向不与内外大臣结盟,总是埋头弄权,一心捞钱,所以在官场上给人留下”贪财、刻薄、跋扈」的坏印象。”不过这一点在皇帝眼裡却是难得的政治优点。因为没有「异志」,皇帝也放心把一切权力交给和珅去打理。 抄家自尽 和珅仗着有乾隆的专宠,肆无忌惮,竟然打击和试探太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帝),甚至派人监控。 为了自保,嘉庆始终隐忍。他这种唯唯诺诺的表现,既麻痺了和珅,又让嗜权如命的太上皇十分放心,顺便还给自己博得了一个”孝”字,可谓一举多得。 嘉庆是个细心的人,他只怕一味地拍和珅的马屁会引起他的怀疑,所以他偶尔也写一些小诗,不痛不痒地讽刺和珅一番。 和珅看到这些诗句,更加认定嘉庆无所事事、胸无城府,就放松了警惕。 等到乾隆去世,嘉庆首先不露声色地办好太上皇的葬礼,然后以治丧为藉口暂时免除和珅的军机大臣、步兵统领等军职,接着迅速将其逮捕。不可一世的和珅终于还是栽在了嘉庆手中,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代价。 受尽窝囊气的嘉庆本欲将和珅凌迟处死,在公主和大臣的求情下,就仿效康熙诛鳌拜、雍正诛年羹尧的前例,恩赐和珅于狱中自尽。 (和珅的失败在于始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竟然试图扳倒嘉庆。但是,江山总是新皇帝的,他不可能总是愚弄和操控天下之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