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次战役---读王树增著《朝鲜战争》(5)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五大战役是指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主要战役。经过五大战役,迫使敌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在战争双方形成战略对峙情势下,美国不得不接受停战谈判。

第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自1950年10月25日打响,至11月5日结束。

志愿军抓住北进的联合国军骄傲轻敌、分兵冒进的良机,隐蔽接近敌人,突然发起反击,挫败了敌人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

西线的中国军队与南朝鲜军队在温井地区的遭遇战过早地暴露了中国军队的位置和意图,又没有把敌人的后路截断,第一次战役只歼敌15000余人。彭德怀对战果感到不满意,没有完成毛泽东要"歼灭南朝鲜军队几个师和美军几个师"的设想。

第二次战役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北部地区对“联合国军”进行反击,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失地,迫使“联合国军”转入防御。

1,黑人团

在第一次战役中,第三十八军因为误以为前方有一个黑人团而贻误战机,这次他们真的碰上了黑人团。

美军第二十五师二十四团是一个由黑人组成的团,其中的C连是整个朝鲜战争中向中国军队投降的唯一一个完整的美军连队。

三个月后,美军解散了第二十四步兵团。

2,三十八军万岁

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三三八团,十四个小时强行军七十二点五公里,抢占了三所里,关死了美军南逃的“闸门”——他们仅仅先于美军五分钟到达。

当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彭德怀亲自起草了嘉奖电报称:三十八军万岁!

3,机场的重要作用

东线的第九兵团隐蔽在冰天雪地中,突袭并包围了美陆战一师。

寂静中,美军士兵们听到从山顶四周不同的方向传来的志愿军劝降口号:

“美军士兵们!你们被包围了!你们没有希望了!放下你们的武器!志愿军优待俘虏!给你们暖和的衣服和热的食品!”

(其实,志愿军此时也非常缺乏这些御寒物品。)

史密斯师长给损失惨重的陆战一师下达了撤退指令:“陆战队,向南进攻!

依靠下碣隅里机场,陆战一师运走了约五千伤员,并获得大量食品、药品、汽油和弹药的空投,还补充了五百多名陆战队官兵,最终成功撤退。

第三次战役

美军被击退到三八线以后,一面防御,一面抛出“停火建议”,企图争取时间,再次北犯。为粉碎敌人这种阴谋,中朝军队决心不予敌以喘息之机,发动第三次战役。

1,占领汉城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突破了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阵地,并于1月4 日解放汉城。

中国军队对南朝鲜首都汉城的占领,是取得抗美援朝战争重大胜利的一个标志。

胜利的消息令中国百姓欢喜若狂,奔走相告。

打过三八线的官兵们也有了“速胜”的思想,希望“从北到南,一推就完,消灭敌人,回家过年。”

2,停止追击

对此,彭德怀却更加紧张和焦躁。速胜论的观点是有害的。国内的舆论宣传如此高调,要是丢了汉城,该怎么交代?

经过三次战役,无空军掩护的主力部队伤亡巨大,且在冬季连续疲劳作战,急需休整补充,准备再战。而敌军从日本和美国派遣了四个师的增援,并从欧洲抽调老兵补充部队,正待机反击。当中国军队的前锋越过汉江,继续向南突进的时候,彭德怀下达命令:“全军立即停止追击!

在第三次战役中,美军几乎是不战而退的,这往往是有计划的大规模反击的前兆。

第四次战役

1,联合国军的反击

李奇微研究了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进行的三次大的战役,发现中国军队的攻势只能持续八天。这种“礼拜攻势”受限于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

他总结出了对付中国军队的有效办法:当凶猛的“礼拜攻势”接近尾声的时候,以强大的反击力量立即投入前沿,向弹尽粮绝的中国军队毫不迟疑地开始攻击。

彭德怀误判敌人没有进攻的企图,前沿只放了少量部队,主力在后方休整。这给联合国军大规模的反击战役创造了机会。

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五日,李奇微的“猎犬行动”开始实施了。

他坚持“磁性战术”的原则,贴近,并且持续进攻和消耗中国军队。在局部战斗中采取“火海方式”,依靠优势的炮兵、空军和坦克的火力,杀伤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二十七日,彭德怀向志愿军各部队发出“停止休整,准备作战”的电报。

2,勉强开战

面对不利的局面,毛泽东不但不同意部队后撤,而且指示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其战役目标是向南打到三六线上的大田和安东!

撤退,在军事上是合理的,但政治上不允许。

进攻,军事上不现实,但政治上需要。

彭德怀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向三六线进攻,而是通过阻击和局部的运动防御,迫使敌人的进攻停下来。这是彭德怀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进攻了。

3,砥平里战斗

彭德怀命令西线的第三十八军和第五十军不惜一切代价迟滞美军北进的速度,并在战场的东线实施横城反击战。

李奇微认为,中国军队局部的进展,并不意味着他们全面的困境得到缓解,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勉强发动的攻势,反而令现在的中国军队更加困难。他命令联合国军死守砥平里,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

中国军队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失败的。

不准确的敌情判断、盲目的乐观情绪、通讯手段的落后以及混乱的战场指挥,使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战斗成为没有协同的一场乱仗。在巨大伤亡下,彭德怀同意了前线军长的撤退建议。战后,东线总指挥邓华副司令员为此作了专门的检讨。

4,撤退的顾虑

一九五一年二月十六日,彭德怀命令西线志愿军阻击部队全部转移至汉江以北。

对于撤退,彭德怀有不少顾虑,不能影响士气,还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所以,退的速度不能太快,退的距离不能太远。只要敌人不进,我就不退;敌人退了,我还要进一点。

虽然朝鲜半岛的地势地形不利于中国军队大踏步地前进与后退,但这种撤退既违反了中国军队的战术传统,又给了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以可乘之机。

5,放弃汉城

处于极端困境中的中国军队不得不再次后退,但是面对美军大规模的进攻,大多数中国军队的阵地都是在士兵全部伤亡的情况下才被美军占领的。

如果再不采取较大距离的撤退,很可能陷入更大的被动。于是,彭德怀致电各军:从三月十日起,全线开始运动防御,有秩序地较大规模地向北撤退。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四日,中国军队放弃汉城。

第四次战役,历时八十七天,中国军队边打阻击边撤退,一直撤退到现在的三八线以北。

6,战后总结

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总结了第四次战役的教训是:

一、朝鲜战争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战争,“速胜”的思想是可怕而有害的;

二、在美军的现代化装备面前,中国军队固守防御是困难的,必须进行积极的运动防御。

(没有火力和机动的优势,志愿军常常不得不在形势不利时,死守阵地,为主力撤退创造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抗美援朝中会出现了那么多惨烈的阻击战。)

第五次战役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为粉碎敌人的登陆计划,夺取战场主动权,继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进行了第五次战役。

1,战前争议

在开战前的讨论中,副司令员洪学智坚决不同意立即进行大的战役。他主张把联合国军再往北放,等中国军队完全准备好以后再打。

彭德怀担心美军于朝鲜半岛东西两侧实施登陆作战,主张立即作战。

从战后交战各方的大量史料上看,虽然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始终存有在中国军队侧后登陆的念头,但受到美国政府不打算扩大战争的制约。

2,宏大的计划

从第五次战役的计划上看,其投入兵力之多,攻击正面之宽,预定突击距离之远,设想歼敌规模之大,都是中国军队参加朝鲜战争以来之最。

美军和南朝鲜军利用机动优势,望风而逃,迅速撤退。中国军队连续作战,伤亡巨大,官兵疲劳,粮弹耗尽,已没有再持续作战的能力。

开战一周后的二十九日,彭德怀命令中国军队全线停止攻击。

3,联合国军的反击

中国军队的“礼拜攻势”到了强弩之末,正是联合国军反击的最好时机。李奇微决定立即集中四个军十三个师的兵力,以摩托化步兵、坦克、炮兵组成的快速反应和机动的“特遣队”,在空军和远程炮兵的支援下,实施多路快速反击。

为了防止撤退时被美军追击,彭德怀明确规定各兵团要采取节节阻击的方式掩护主力转移。

但是,绝大多数官兵认为北移是“得胜回师”,忽视了部队已严重疲劳并缺少粮弹,更对美军反击的速度、规模和凶猛程度严重估计不足。在后期的撤退行动中,志愿军伤亡达一万六千人,损失最严重的是第六十军一八〇师。

4,战后总结

中国军队对第五次战役出现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一是打得急了,对于美军根本不具备条件的所谓“登陆作战”的威胁判断过于武断,战役准备仓促;

二是打得大了,第一阶段计划歼敌五个师(其中三个美军师),第二阶段计划歼敌六个师(南朝鲜军),事实证明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脱离实际的计划来自于对敌我双方都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美军作战时战术上应该采取的变化缺乏认识;

三是打得远了,战役企图过大,部队穿插得太远,但实际的补给能力很低,部队严重缺乏粮弹,伤员不能及时后运,美军反击时不能及时脱离战场。

美军装备先进,火力强大,机动速度快,中国军队如果不能在战役发起的第一个夜晚就迂回到位,战役就很难发展下去;而即使迂回到位,被包围的美军又很难被中国军队歼灭。美军往往撤退三十公里后即停止,当其突然开始反击时,中国军队因已经发生供应困难,危机立即显现。尤其在战役后期大兵团转移时,美军利用快速的机动能力,给中国军队造成极大的被动。中国军队防御阵地纵深很浅,阻击战术手段单调,战场效果不理想。个别部队在战役撤退阶段出现混乱,暴露了指挥上的问题。

最后,后勤还是一个大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