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陶记(二):认识紫砂

 香行万里 2021-12-13

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用不同的茶器泡茶,不仅口感上会有差别,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一爿茶席,当朋友用紫砂壶泡茶,特别是一看就是一把好壶的时候,你会不会很期待地看着沸水冲入茶壶中,茶汤经由壶嘴形成一道弧线注入公道杯,然后分到你的茶杯?当你拿起茶杯喝的时候,你口中的茶其实已经加入了质感、文化、天然、矿物质等等元素,所以不知不觉带给你美好的感受。所谓禅茶一味,说的也是这样一个专注当下的过程。

为什么紫砂会给人这样一种特别的感受?

原因就在于紫砂本身。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紫砂就是这样独一无二地存在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特别的僧人,经过丁蜀村庄的时候,每天向村民喊“卖富贵土”,村民们觉得可笑,呲之以鼻。僧人说:“贵的不买,买富如何?”于是有村民跟他上山,到了僧人所指产富贵土的山穴,果然发现有色彩缤纷的泥土,灿烂似锦。此后,一传十,十传百,丁蜀附近村民都来挖掘富贵土(后人称五色土、紫砂土),然后烧制最早的紫砂陶器。这个传说在明朝著名学者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有记载,这是我国最早系统地研究宜兴紫砂茶具和紫砂文化的权威著作(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二年在宜兴一带建立阳羡县)。

紫砂土开采后,经过风化、粉崐碎、过筛、加水拌和、放于阴凉处陈腐、锤炼,成为可塑性强的紫砂泥,然后造型成器,经过不同温度、气氛火焰烧成后,色泽更加丰富,呈现出天青、栗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等色,素有紫而不艳、红而不娇、绿而不嫩、黑而不墨、灰而不暗之赞誉。春秋时代的越国范蠡功成身退后,就隐居宜兴,自制陶器,被后人尊为陶业祖师。

紫砂壶真正出名进而成为“茶具之首”,是在明代中期,与朱元璋下令废止“团饼”、饮茶方式随之由烧煮变为冲泡有关,文人雅士用瓷壶和紫砂壶泡茶逐渐成为风尚。

用紫砂做成茶壶的创始者是金沙寺的一个和尚(佚名,丁蜀镇附近),书童龚春陪主人在寺中读书之余,悄悄学得老僧的手艺,后专心制壶,成为紫砂制壶鼻祖。明.闻龙在《茶笺》中这样描述龚春壶:“尝畜一龚春壶,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紫砂壶表面加工细密,无需施釉,成型技法独到,触感好,所以壶用的越久,壶身色泽越显温润如玉。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这与紫砂的特殊结构有关。拿一个摔破的紫砂壶碎片来看,手摸不会刺手,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很多大小不一的颗粒。据研究,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细微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紫砂成分中含有石英、黏土、云母等单一矿与团粒之间的链状气孔以及团粒内部的微细气孔。一种气孔是原始团粒在烧制成型过程中形成的空隙,另一种气孔是由内部各种矿物质在烧制作用下因收缩不一而形成许多椭圆形和不规则的细微气孔,主要以闭口的形式存在,这样的结构被称为双重气孔。这种特殊构造,使紫砂器皿能够吸收茶之香气,透气而不渗水,使用久了,空壶注入也会有茶香。此外,紫砂耐酸耐碱,富含天然铁质和有益人体的多种微量元素,因整个壶都是天然泥料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不含有损健康的金属元素,所以高温泡茶、煮茶不会产生化学反应,茶不失原味,“越发醇郁芳沁”,用紫砂蒸煮菜肴味道鲜纯,紫砂做花盆植物长得茂盛。

得天独厚的紫砂矿,经过这么多年的开采,还有正宗泥料吗?答案是肯定的。过去我也担心买到的壶泥料不纯、掺假、甚至加化,但是去当地走一走,才能理解什么叫“得天独厚”。上帝给人的恩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丁蜀地处丘陵地带,除了黄龙山,周边山区存在大量紫砂矿源(属同一矿脉)。至于你买的壶纯不纯,那确实要看制壶的情况。正常来说,一把全手工壶至少也得三、四天做完,好的泥料对工艺来说更容易成型,对成品来说肯定更漂亮,而泥料成本对一把好壶来说在整个成本中占比是很低的,所以一个潜心做壶的人,必定要选择好料,否则太对不起自己了。

(注:上述图片均拍自子诺轩工作室虹记紫砂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