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广州:南湾古村

 香行万里 2021-12-13

位于黄埔区穗东街的南湾村素以“南湾水乡”著称,因为这条南湾涌穿过村子,一直流向珠江,小河(广州人习惯叫“涌”)两岸是形态相近的现代村居和南方特有的榕树、紫金。

“秋风古堤”历史比较久远,据说后人想了很多办法试着不要这个弯道,但往往无功而返。堤上有2棵400多岁的“秋枫”树和几棵几百岁的老榕树,直径几十米。看到幼儿在老树下玩耍,忍不住会发一下呆。

文昌塔是2010年根据照片重建的,原塔建于清代1840年。历代学子入学时必先拜此塔。塔高三层,由首层“南天砥塔”,二层“上达处”和三层“高占”构成,高约25米,塔顶很尖,每层都有孔,最上层为园孔,还有两幅字,写着“南天砥柱”和“羊城塔支笔,倒写天上文“。1964年毁于“破四旧”。

这个建于道光年间的“才高八斗”以及旁边的人工池塘叫“风水塘”,你可以体验“沉鱼”之妙,你的脚步可能很轻,但鱼儿们已经风闻你的到来,纷纷沉到水底,留下一个个旋涡。 如果把视线放高一点,你可以想象文昌塔就是一支毛笔,这里正好是砚台和磨条。

从这些麻石街巷闻到古味了吗? “皆佳街”、“履理里”用粤语说说看,是不是很有趣? 常常唏嘘广东这种可爱的质朴又直白的文化表白。 要知道,南湾村自明朝洪武29年(1396年)建村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给你看看难得的墨宝:

没想到会有这个宝物吧? 这块门头石匾确为清代著名人物李鸿章亲笔题写。1888年,在北洋医局任医官的南湾人麦信坚治好了李鸿章和慈禧太后的顽疾。慈禧欲赏金银珠宝,但是麦信坚没有接纳,只求祠门匾一幅《初泰麦公祠》,于是慈禧就命人送上牌匾,李鸿章亲墨。据说,牌匾书写之后,李鸿章为了赶在祠堂工期结束之前送到,还专门派北洋舰队的一支军舰将牌匾从北京护送到广州黄埔。

初泰麦公祠始建于清朝光绪乙亥年,是锅耳式青砖石脚两进建筑。 所幸,祠堂牌匾历经多次战火及动乱,后人细心保护终幸免于难。

麦信坚故居如今也成为出租屋,几百元的房租,竟然一直没有租客。难道…

南湾最古老的祠堂——麦氏宗祠,名“序睦堂”,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在道光辛卯年间重修,为三进石脚青砖马头墙建筑,祠堂内雕梁画栋,据说有古壁画30多幅。 麦氏族谱记载,南湾麦氏的祖先中个麦饶丰,是隋朝的一员猛将,因为作战勇敢被隋炀帝封为“铁仗将军”。将军后来战死沙场,皇帝为了表彰他,将他的尸骨从遥远的北方千里迢迢运到了祖籍番禺一带下葬,并赐了一块牌匾“宿国流芳”。如今,这块复制的牌匾就挂在麦氏祠堂里。 天井中央是少见的“晒书台”,过去建造“晒书台”之前需要经过礼部的批准,只有那些显赫家族的祠堂才能建造此台。由于麦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时间长了这些向祠堂供奉的宝物难免潮湿生霉,建造此台就是为了在每年天气好的时候,把这些供奉之物拿出来晾晒。 历史上拜访过麦氏宗祠的有国民党十九路军长蔡延锴、广东省参议林冀中、东江游击分区司令袁华照、国民党军长孔可泉及谭启秀等。

别小看这个木圆柱,虽经百年仍然光滑如故,而且坚韧无比。

据说,麦氏的祖先非常重视读书,只要村里读书的孩子,村里的太祖公都会帮他出学费和校服费。这间私塾走出过几名进士。

整个公园都在一块岩石上——常春岩,一块约二十亩大的海蚀岩,据说昔日岩前就是大海,现在多处地方仍然保留着海浪冲击的痕迹,为广州最有名的古海蚀遗址之一,故有南海碣石之称。

最不虚此行的可能是这个地方...

岭南佳果—杨桃,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洗后上面撒一点盐)。那种鲜美水润甘爽啊!市场上买的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池塘里捞上来的鲮鱼,一层层刮下来做成鱼蛋、鱼包(除了鱼肉没有其他添加),鱼肠、鱼子、鱼骨直接下火锅。那种美味呀,来广州20多年真没吃过这么可口、新鲜、天然、清甜的鱼蛋鱼包。南湾人秋冬才做这个吃,是不是每家做的都一样好吃,就不得而知了。

感恩朋友荐引,有缘到此妙处。老板似乎不想张扬,只为有缘人开放。云深不知处,只在古村中。

(关注“香草颂行万里路”,我们一起看世界)

        (本文写于2016年11月30日,看起来知性且小资的朋友贤曾经在此做一把手,她带我故地重游时十分感慨,对这里的一树一街、名人名典都了如指掌,充满感情,比导游更深刻、更富有情感——可想而知她当年在此工作时多么投入。此行有一重要目的是来吃特色鱼包,每年秋季是最好的季节——切记!在与贤的老部下们一起吃喝时,我强烈感觉到了她的豪爽、干练、辣女的一面——哪里像我印象中的岭南女人呀!重贴此文与此,为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也为了祝福南湾鱼包永远别丢弃自己的特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