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切缅怀李秉琳老师 | 永远的恩师,永恒的教诲

 香行万里 2021-12-13

去年9月,游者携家带团,万里返乡,公私兼顾,闲忙相济。其间,特意安排在教师节拜访李秉琳老师夫妇,再次聆听恩师谆谆教诲。

促膝叙旧,万般滋味;倾心畅谈,百感交集。两个多小时,我们谈到朱老师,杨老师,谈到曹同学,竺同学......,唏嘘感怀之间, 李老师嘱托游者转嘱所有文科班同学:不管身处江湖,尊贱贫富,还是浪迹天涯,安身立业,一定要知恩感恩:

第一要感恩父母,八十年代初期,家家户户经济条件都不怎么好,父母家人省吃俭用支撑你们读书考学;第二要感恩当年床铺下面那些坛坛罐罐,咸菜疙瘩,靠它们维系高中生活,早起晚睡,身体透支,就靠这些几毛钱的咸菜,补充营养;第三要感恩那个年代敬业的老师,当年的师生关系和谐单纯,老师全心全意地教,生怕教漏了知识点,学生刻苦认真地学。教者学者都心无旁骛,不管是么子疑惑,学生有问老师必定有答,从不遮掩躲避,可谓不遗余力,哪像现在教育界铜臭味熏天,旁门左道盛行,很多老师(不是全部)课堂上故意漏教,靠下学后“补课”收钱,师生关系日益紧张,几乎演变成敌对矛盾。这世这道,无法理喻。

李老师浓厚的荆腔楚调,我挑重点给夫人和犬子翻译。师母的国语字正腔圆,不时与夫人讨论女性健康话题。老师话锋一转,透露40年前的一个“小秘密”:老师的老家原来也在川店镇(跟我同乡),1982年江陵中学临时搭建文科补习班,班主任指定班长,公心夹带私心。于公,因为李荆州这个名字,作为本家、作为老乡,老师希望同乡小徒能肩负“荆州”大名,冲天翱翔,远走高飞;于私,乃是利用些微“权力”,给后生老乡“谋得一利”,算是给自己贴金,给川店添彩。含笑言毕,在场的人对李老师的幽默风趣愈感亲近。我知道,老师当是应景开个玩笑,更多的则是对游者的鞭策。很内疚,游者无德无能,无建无树,辜负了恩师的殷切期望。虽说“外语党习透了ABCD,“洋务派却丢掉了之乎者也,幸乎?哀哉?

那天中午,李老师亲自到母校门口迎接。我下车登记,骄阳下,看见恩师一头银发,驼背剪手,步履蹒跚,心中无限感慨:岁月无情,师生情深。我留意老师出门要系上医疗腰带,还特地告诉我“这玩意是医嘱”。虽然谈吐敏捷,思路清晰,但身体一直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过,老师很坦然很淡然,说自己耄耋八十有余,已经“赚了”不少年头,是右派帮里最最“顽固不休”的那个分子。

临行,无论怎么谢绝,老师又坚持送我下楼,目送我们一行离开(他说,每次都会送学生下楼,“冒得例外)。我依依不舍,一直回头不停挥手,心中有种莫名的失落,莫名的感伤...... 不想,这次相聚,竟成诀别。

华师的底蕴,乡土的底气,李老师的文字,超卓雄伟,衬映出敢怒敢言的坚韧秉性;李老师的笔墨,超凡细腻,透视出为人师表的宽广胸怀。针砭时弊,审视历史,批判社会,诟病制度... ... 铮铮傲骨,不吭不卑。老师的素养和思想,游者敬佩而望尘莫及;老师的文笔和精气神,游者无以望其背项。游者仰叹,李老师秉琳先生堪称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壮伟旗帜!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呼声能飘进中南海,他的文他的字能惊醒制度设计者?

在人类灾难深重的日子,在疫情改变世界的当口,噩耗传来,游者心情沉重,心中充满怀念,充满感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怀念今生有李老师这样的牧者孜孜不倦地引导教诲,感恩今世有李老师这样慈父般深情地关爱呵护!

斯人已去,谆谆教诲依稀在耳;

恩师仙逝,师生情谊永驻心怀!

(李荆州2020年4月19日于美墨边境)

【编后记:恩师李秉琳老师于19日凌晨3时与世长辞,他是我们高三文科班的班主任,那一年我们班的高考录取率是100%,其中一半上了重点大学。短短的一年备考时间,老师不只是教授我们语文,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功底、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牧养了我们。此后经年,同学们从五湖四海回家,总是不忘拜见老师,享受他的幽默风趣,聆听他的智慧见识。自从有了微信,老师与同学们的联系更紧密了,天涯比邻,我们也习惯了每天收看老师的精彩分享,就在10天前,老师依然发了多条讯息,却没有透露他的身体状况......。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老师以他清醒、乐观、正直、善良的一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感恩同窗李荆州班长在大洋彼岸传回的纪念文字和照片,他道出了我的心声。正如同窗张岩芳所题:“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俯仰天地,家国一心。赤诚如此,情怀至真;亲长如父,亦友亦师。山高水长,先生远行;念念不忘,教诲永存!” 愿老师在天堂安息!期待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在天堂重逢!(海之花)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