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亦有涯,携琴同舟

 香行万里 2021-12-13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七事皆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段台词相信我们的同龄人都很熟悉,许多时候,看到朋友们晒出的各样退休生活,深感我们这代退休人还是挺幸运的:我们告别了当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忙碌,开始了内心向往的琴棋书画诗花茶。

有的朋友爱上画画、书法,有的迷上了养花、插花,有的在T台找到自我的魅力与绽放,有的沉浸于宠物的温柔与忠诚,有的(如我)则把琴融入自己的生活......无论哪一种,一个共同点就是找到了愉悦自己的活法,活出了真实的有潜力的自己。

(图/@玲玲

我是在2013年左右正式跟谢倬老师学习古琴的。记得那一年非常忙碌,压力也很大,但是当与古琴的缘分到来之时,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因为古琴总是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幸运的是,我遇到的启蒙老师是可以成为亦师亦友的谢倬老师。

见过谢倬老师的人,可能注定都要把他与古琴连系在一起,他的气质里似乎就藏着古琴,言重一点,他就是古琴的化身。因此,到了他那里,你会不自觉地慢下来,学习慢慢品茶,学习内观,学习去泡一壶好茶,然后才去感受调琴如心,去感悟如何在勾挑之间自由呼吸。所以,那一年我虽然很忙,但我几乎没有落下一堂课,因为只有在学琴、练琴的时候我才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和休息。

不同于常规的教琴方法,谢倬老师采用的是古人传统的教琴模式,融入他自己的感悟与传承之使命。你甚至不必去看谱,不必去死记硬背那些乐理技法与琴曲,而是放松自己,用心去听,去模仿,去练习,然后去感觉,去领悟。后来我发现这种肌肉记忆的方法非常适合我,而且你很难忘记,即便是很久不弹,那种旋律还在,弹琴的那种感觉不一定是苦练来的,它会随着你的阅历与情志的变化而见长。

我也非常认同谢倬老师一直倡导的“琴的生活”。古琴绝不只是一门乐器,它更是一种深藏于中华大地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中正和静大雅大美之精神,一种修身养性心存敬畏的生活方式。琴界有一个说法“天下琴人是一家”,我理解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吧,正常来说,习修古琴的人应该有一种精神默契,有一种心领神会。所以,退休这几年我去过几个城市小住,念念不忘的是那里的琴师琴友,他们也是我感受到那个城市温暖与可爱的重要理由。

在泉州有个朋友也很喜欢古琴,甚至还买了一把心爱的古琴,但是因为没有学下去,所以琴一直被冷落,都有些枯涩了,让她心里有愧疚感。我教她不会弹可以抚琴,可以弹开琴音,这也是与琴交流,然后我按谢倬老师的方法教她几句《良宵引》,她感觉很美,很享受,就有了动力重新开始弹琴;一周后,她开心地告诉我:“琴果真是有生命的,这几天明显地变润了!”

两年前我与老朋友阿利在厦门一起呆过一段日子,她说那是她最怀念的一段时光,我练琴的时候就是她最享受、最觉得岁月静好的时候。后来他先生来了以后正逢我有些日子没练琴,他就疑惑地问阿利:并不像你说的有美妙的琴声啊?我笑了:练琴也不是啥时候都能练的,心浮气躁的时候就不适合练。这倒是事实,“琴者,禁也”,正如林妹妹给宝哥哥所讲,古人弹琴有很多讲究。不过,好的环境、好的心境适合弹琴,但弹琴也可以让你变得心胸开阔,情志饱满高洁。

谁人与你立黄昏?谁人问你粥可温?老年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甚至不可回避地要独自走过一段最幽暗的路程,但即便是这样的时刻,琴人还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古琴,承载着悠长而旷远的历史,收藏着一路上曾有过的欢笑与甜美,安安心心地陪伴我们终老。

(图/@MAY

【后记:《老年报》的记者请谢倬老师安排几个大龄学生谈谈古琴与退休生活,我是被安排的学生之一,想想也正好做个小总结,于是写了这些文字以作纪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