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1042年,帝都南京一场大火

 峨嵋吹雪 2021-12-13

一、朱一代传位朱三代的失败

公元1402年,帝都南京城一场大火。大火地点,大明皇宫。放火者谁,当朝天子。何故放火,燕兵入侵。大火后果,当朝天子从此不知所踪。

这,在史书上记录分明。“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本纪第四恭闵帝》)”

至于当朝天子是否由地道“出亡”,我们不去管它。但一场火起的后果,表面上是朱允炆败给了他四叔,本质上则证明“朱一代”传位“朱三代”彻底失败。

这是权力交接未能取得成功的一个例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则这土上最大的那个“王”的分量自然是重中之重。

朱允炆何以失败?历史学家自有总结,比如说他是“生长于宫庭之中,虽则也读了一些古书,却食古不化。即位之时,年纪才有二十一岁,对当时的国家情势茫然无知,一味听信自己的老师太常寺卿黄子澄,蛮干。”而他这位黄老师随后又引荐了一位能人知己名叫齐泰,黄、齐两位先生共花了一年工夫,就完成了把燕王朱棣逼反的历史使命。然而两位老师加上一位天子虽则有本事把朱棣逼反,却没有本事再把反臣打服。如此等等。

我的看法,朱允炆的失败根源在于他的爷爷。他的爷爷朱元璋生平所最喜欢的,第一是太子朱标,其次是燕王朱棣。朱标好读书,秉性仁厚;朱棣雄才大略,颇有父风……

不幸的是,朱元璋活得久,太子朱标活得不够久,朱元璋不幸病故,他就不能再把位子传给他,他又不把位子传给其他儿,却传给了太子朱标的儿子他自己的孙子朱允炆。

他这样传的具体动机我不清楚,是否因为“庄稼老好爱小”,或者因为他诛尽功臣心灰意冷,或者因为传给孙子可以保证江山更稳,我皆不甚了然,但他这种做法我们见过。

二、老爷爷特别喜欢小孙子

和朱一代元璋先生想法相同的,还有位皇帝叫晋武帝司马炎。他老人家也面临过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也考虑过儿子和孙子。

司马炎共有儿子二十六个,他最终却传位给了司马衷。而这位司马衷生性痴呆,“何不吃肉糜?”即出自他口。司马炎自己也觉得这个儿子不靠谱,立他为太子后一次次心中忐忑。最终使他下定决心的,却是这个傻儿子给他生了一个能孙子。

他这位能孙子名叫司马遹,玲珑乖巧。在他五岁时。宫中失火,武帝登楼观察火势,这孩子拉着祖父的衣襟,要他退到火光照不到的地方,说:“深夜发生意外事件,应该提高警惕,不可让火光照见皇上。”

这等见识,出自一个五岁的孩子之口,令老爷爷心情大好,通过一场火灾发现一个优秀的孙子,这场火烧得值!司马炎开心的结果导致了一番思量,儿子笨,但笨儿子将来传位给能孙子,一代明君已堪想望,好!

可惜,他这主意打错了,因为这个能孙子的亲娘不是历史上鼎鼎大名,心狠手辣,自作聪明,实则愚蠢的贾南风。诚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又恰似捡到一枚鸡蛋就做起了发财梦的那位雇佣工,最终的结果是,傻皇帝被人操控,司马炎的能孙子被人陷害并杀害。一代明君终成泡影,晋朝江山兵连祸结,还导致“五胡乱华”,天下大乱……

三、传儿子有时不如传弟弟

关于皇位传承,古来就有“传弟”——兄终弟及和“传儿”——父死子继两种玩法。

兄不终而弟及的例子也有,也有不欢而散的,比如明英宗朱祁镇,当他被瓦剌俘虏之后,朝中几位大臣一看不好,于是扶他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后来瓦剌看看留着这个俘虏没用,算了,不要了,给你们送回去。这送回之后就出了事情,朱祁镇就动手抢回皇位,他弟弟被赶下台,那位“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就被搬了脑袋……

兄终弟及成功的也有,比如赵匡胤和赵光义。

众口相传,有一个金匮之盟。说是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和赵光义共同的妈妈杜太后大病不起,生命垂危。这时,杜老太太想起来当朝宰相赵普曾向她老人家上奏论皇位继承一事(吹雪附言,这事蹊跷,赵普应该对赵匡胤负责,怎么忽然对赵匡胤的妈妈或者别人提及如此重大事体?甚为不合常理。但既然有这么个由头)于是,杜老太太便召赵普入宫,而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在侧。

杜太后问太祖何以得天下,答以祖宗和太后积德,太后说:“不对!正因为周世宗让幼儿主天下。倘若后周有长君,天下岂你所有?你百年后应传位给你的兄弟。能立长君,社稷之福啊!”见太祖叩头应允,太后对赵普说:“你记下我的话,不可违背。”于是赵普在榻前亲写约誓,一式两份,在两份纸尾崎缝处签上了自己的名衔。事后,一份随葬入杜太后的墓棺,一份由太祖手封收藏……

反正后来赵匡胤死了,他弟弟赵光义继位,好像干得也不错,至少没有被别人欺负孤儿寡母,夺去赵家江山。

那么,孤儿寡母就一定办不成事吗?似也未必,谓予不信,今日已晚,我们下回再扯。

20188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