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有风险

 峨嵋吹雪 2021-12-13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古人这话,只说一半,倘若不善读之又当如何?故作读书有风险之说。
一怕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黑发时节读书是否就不迟呢?未必。
有古人的例子。骆宾王七岁《咏鹅》,他的启蒙必在七岁之前。三国时的王弼,曾经分别为《老子》、《周易》注,他的注遂为高峰。此后各家再解两书,必引其注。然而王弼逝年,不过二十三岁。就他们而论,读书若迟将如何行。
有自己的体会。年少时节难有书读,但所读过的书,背过的诗文至今记忆清晰。成年之后,买的书堆积成山,想再背诵,却发现事倍功半。手抄、口诵、默念,用尽各种手段,反复加强记忆,也往往如过眼烟云,最多只留大概。
人更有“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慨叹,直令人徒唤奈何。
二怕偏。言说有局限,往往只举一端。
比如曾令许多中国人自豪的拿破仑名言:“如今看来,中国更像是一只睡着的雄狮,表面上看你可以很容易的击败它,可当他惊醒之后,必定会一展雄风,震惊世界!”
其实呢,他还有后半句,“感谢上帝,让他继续沉睡下去吧!”
再以中国人读书为例。很多人都嘲笑明清时代的小孩子,在学堂里跟着老师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子曰诗云,根本懂也不懂。但令时人乐道的民国时大师云集,难道与他们曾受私塾教育无关吗?
据说跟鲁迅关系非常亲近的孙伏园曾要鲁迅开一份题为“青年必读书”的书单,但鲁迅却交了白卷,并在“附注”中加了句“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此后许多年很多人真的很少看中国书,甚至对中国古书往往都看不懂。
站在鲁迅的角度,他当然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知道,他曾在私塾的书桌上刻过一个“早”字,那都是苦读中国书的明证。再以他的作品论,分明是饱读古文的结果。否则,《中国小说史略》将如何写?
三怕假。“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兴师动众,言之无物,甚至令人怀疑在高价卖纸的口水书何其多。
有的假托古人。据说《周礼》一书是假托周公所作,《管子》一书是假托管仲所著,《孔子家语》一书已经坐实由王肃伪造而假托孔子之名,汉魏六朝间的《十洲志》《神异经》则托名西汉大儒东方朔。有的假托洋人,一些书会标榜自己是《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全世界怎么样受到好评。你一看,是本译作,作者是一个洋人的名字。你再仔细查下去,原来这本书根本不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也从来没有这本书。
还有的是解读前人著作。自从喜欢传统文化,这样的书读过不少。读《道德经》直到张默生的《老子章句新释》,读《孙子兵法》直到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才感觉豁然开朗,多有心得。此前读书,多类假书。
怕迟,所以要趁早。已经迟了,只好以勤补拙,老而好学;怕偏,所以戒道听途书、浅尝辄止;怕假,则只好入水问渔、求教方家。读书有风险,然而更大的风险也许更在于师心自用、拒绝读书。

2020年8月2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