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虫小札》录

 峨嵋吹雪 2021-12-13

昨晚二毛劝我,读书图个快活,不要那般沉重。
 

读黄苗子《书虫小札》,记可记事三件。
 
其一,郭令公的墙
郭子仪在长安的相府十分广大,大到自家僮仆彼此陌生。某日他要出门,看见工人砌墙,随口交待:“好筑此墙,勿令不牢。”
大唐那时工人尚未晋级领导,但也未必见官先拜。这位大哥随口应答,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的墙,多有所筑,“只见人改换,墙皆见在。”
这话大有含义,我管保我的墙能撑到你官倒。
郭子仪一听,当即醒悟,赶紧上书坚辞一切职务,于是光荣退休。
其实,郭子仪出将入相,出将胜多败少,也有输得很惨的时候。入相效果又很值得商量,据说曾有些刚愎自用,排斥异己,于是多人请辞,他又悔悟。这都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一句话能说完的,大多有所隐瞒。但他善于自保,这点并无疑问。
 


其二,中国人的逻辑
苏东坡《艾子杂说》记载对话。
有人问艾子,大车和骆驼上,都挂一个铃,什么意思?
艾子说,大车和骆驼载物,夜行,怕狭路相撞,不好回避。挂铃让人预做准备。
那人又问,佛塔也系个铃,难道也怕夜行相撞?
艾子答,你怎么如此糊涂,佛塔系铃是为防鸟雀筑巢撒粪。
那人问,人家养鹰,也在尾部安个铃,也是防鸟雀筑巢撒粪?
艾子大笑说,你这人真怪,给鹰系铃,是怕鹰猎兔时,被藤蔓绊住或其他意外,可以循着铃声解救。
那人继续不依不饶,再问,出丧送殡的道士,一路摇铃唱歌,我最初不解何故,现在乃知恐为木枝所缠,便于别人寻找。
艾子大不耐烦,告诉他,出殡的道士是给死者领路的,由于这死人生前最爱同人诡辩,所以摇个铃让他在棺材里安静些。
这当然是在骂人。
笑话说完,黄苗子说,那个人胡搅蛮缠,油嘴滑舌。
我倒想起某些人的逻辑。
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年月日,有位昆明姑娘在国外说昆明的空气不够好,结果惹一位高智商人士愤慨,驳斥说,昆明的空气足够好,我去过,那位姑娘是跪洋。
听了他的话,令人其妙莫名。
本以为他是昆明市空气质量监控站站长,可以拿几十年空气质量数据,与彼城作比较。
却不是。
或者他是昆明人。
也不是。
仅仅是去过,只一次。
 


其三,黄梨洲的原君
任何一种学说,都会受到利用它的人们的阉割。
孔孟之道被历代皇帝强调它那有利于专制统治的一面,儒家学说中的某些伦理道德观念便被利用为两千年来历代专制皇帝的护法神。死人不会起来申辩,只好受千百代的冤枉。
再读一下《原君》篇:“……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惨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封建统治者“打天下为了坐天下”的心态,已被黄梨洲一针见血地剖示出来了。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这句是刘邦在长安称帝,再把老爹从乡下搬来,跟他老子算账。因为他爹早年多次骂他鬼混,不像二哥肯干,经营家业。这时他指着如画江山批评他爹,你看看,我跟二哥,谁有出息?天下都是我的了!
逐的还是一个利。
有打有坐,咱便不说。
不说也罢。
请二毛兄指教!


2021年9月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