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病房3张床,靠近房门的病床上住一位70多岁的老人,血栓,运动性失语。陪床是他的儿子,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 刚入院时,老人连舌头都伸不出,几乎不会说话,“啊,啊”指这指那,点头、摇头,表达自己的意愿。 药物治疗的同时,康复科的医生每天来给老人做语言康复。几天后,老人竟能偶尔说出一两个词语来,这给了中年人莫大的信心。此后便在医生走后,有意无意地逗老人多说话: “这是什么啊?”“早上吃的什么啊?”“咱家是哪儿的啊?”“我叫什么名字?”“咱家几口人啊?都是谁啊?”…… 如此语言,同和一个3岁娃娃在对话一般。 起初,老人有些羞涩,但经不住儿子的执拗,便艰难地回答。 每有答对,儿子的欣喜就溢于言表,抱着手机冲到走廊上,欢快地向家人汇报:又会说什么什么了。真是兴奋啊!周围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为他们高兴。 见到如此场景,恍惚间,就觉得人生真的有轮回,且时刻在上演。 50多年前的老人该是初为人父的青年吧? 彼时的他面对咿呀学语的儿子,心里定是充满了无限的怜爱,他定会牵着儿子的手,四处的指着这里、那里,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当粉嫩的小嘴里弹出似真非真的言语时,他也定是欢喜得不得了的,也定会眉飞色舞地告诉家人,儿子今天会说什么什么了,一如今天走廊上的儿子。 当年的青年已满头白发,腿脚不便,儿女早已成人成家,离开了他的庇护。忽一天,父亲就不会说话了,“复制”了当年的儿子。很自然地,儿子就承担起当年父亲的角色。 似在报当年的抚育之恩,但这烟火凡尘中的亲情是报不完的啊!于是,温馨的骨肉情便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景再次出现。 唯如此,才觉人世延绵不息的根脉就在身边,一代又一代。如是,便觉红尘恋恋,令人难舍。 (已载12月14日《德州晚报》) END ■作者:宋可祝 ■编辑:王晓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