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静宁县》之文化教育(二)

 李振堂 2021-12-13

静宁县宁五区下官庄村,1945年3月3日,村里建立了冬学,群众在学习讨论中说:一个冬天没有事情,除了串门子,就是打麻将赌博,村里不能办些文化娱乐活动?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区干部王俊元琢磨后,觉得有条件满足群众要求,因为下官庄村民国前办过道情戏班,村里群众有唱道情基础。7月3日,王俊元召集41个有唱戏基础的群众,利用原有的戏剧乐器,起名为“群众剧团”,一个农民自娱自乐的剧团就这样成立了。演员全部是本村农民,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仅有10多岁。大家选举劳动英雄刘善士为团长,民兵分队长徐酉时为副团长。剧团下设道情、话剧、眉户、乐器4个班,各选一班长。为了解决剧团的经费问题,村里用变工队开荒地15亩,作为剧团经费来源。剧团成立后,请白马崖村石双仁为教师,教两个半月,给石师傅拔出120斤莜面,5斤油,5斤盐,解决吃饭问题。工资是8斗莜麦。村里为此还和石师傅写了约。7月18日,宁五区召开欢迎劳动英雄白存贵大会,剧团首次登台演出。演出的节目是道情《摸牌》、《打金堂》,附近十里八村群众都来看戏,惊奇地说:“下官庄人就是日能哩,怎就一下子闹出个剧团来,这下好了,我们有戏看了”。这次演出结束后,剧团团长刘善士提出,我们现在演出的都是旧戏,没有教育群众的意义。要自己编节目演新戏,鼓舞群众的抗日热情。经过大家编排,根据河南省敌占区遭受水灾,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结合本地拥军优属活动和批评有人少出军勤的问题,新编出了《新摸牌》、《小放羊》、《观灯》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人们高兴地说:“这是咱们的剧团演咱们自己人哩”。

为了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在冬学内宣传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根据地军民和各级学校均结合实际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冬学内结合学习文化教唱了开展生产运动的歌曲。

1944年7月,晋绥边区实验学校教员张进轩同志来到静宁县办中学,组织农民识字。据离休干部赵建基讲述:张进轩教员来招生,赵建基负责联系动员,共招到24人,于是1945年1月到兴县北村实验学校报到参加培训。当年春天,学校组织学员上山开荒种地,主要是用镢头刨荒地。由于镢头安装不牢固,刨几下就掉头,每天误工不少。赵建基以前修过镢头,学校知道后,专门让赵修镢头,并让其它组学员来学习这项技术,生产进度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学生会选举赵建基同志为生产委员。秋天,响应边区抗旱备荒的号召,学校要求大家边学习边刨小块地,种植秋粮,秋后收获颇丰。1946年,学校搬到岚县东村,住着旧房子,下雨天屋顶漏水,学生又动手修房子。短短几十天,修好40多间房顶,赵建基因成绩突出,受到校部好评,被推举为校学生会主席。1946年夏天,赵建基带领二十多名学员参加一二零师政委关向应同志追悼会。

在当时全民抗战的氛围中,一切事业皆为抗战服务,宣扬抗战的方式更是不拘一格。静三区妇救会女同志们更是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原籍盆子水嫁到上村的辛芙英,是当地妇救会积极成员,也是剪纸高手。她创作的《打日本》、《埋地雷》等作品在当时是很好的抗战教材,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也受到了静宁县政府的表彰。

也正是这些新的文艺思想,逐渐照亮了边区人民前进的道路,激励着静宁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与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为新中国的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