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解放初期的大义镇旧貌

 xghuang163 2021-12-13

2),解放初期的大义镇旧貌    

大义镇。因有大义桥而得名。大义桥原名大墅桥,跨浪澄塘的青石板桥,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知县郑浚任期兴建。清光绪13年(1887年)移位重建时更名为大义桥。

大义镇位於常熟县(现改市)北门外,离市区约12华里,在常熟虞山的西北角,是乡间贸易的一个小镇。镇虽不大,贸易商店齐全,贸易商品丰富,应有尽有,满是居民和农民生产资料和生活所需。这座桥习惯名称大墅桥。

这条塘称浪澄塘,是南北水路通道,南面经过“小山村”、“大吁里”、串过常熟西湖边到达常熟县城。北面到江阴县长江口岸(现张家港市)。

小镇以这条横跨在“浪澄塘”上的桥为中心,分桥东桥西两条主街,河东诃西沿河均有延伸的小街。从桥的平面看,摄影师是站在桥的东北角拍下的照片。前面已有细说。

桥东一条主街,3千多米长。整条主街约三分之一的街道两边有一些小店。只是靠桥头几家门面生意较好,延伸越到后面就越冷落。三分之二的街道两边是住宅区。大都是自家私屋,有的是二层楼房,有的是一层半,上面实际是个阁楼。一楼(底层)做商铺,或自己开个小商店,或将舖面出租。楼上或阁楼是住宅,都自家住。我小妹妹的家即宗家,就在这条街的中段,街的南面。我妹家的房屋很进深,前门朝街道的店面,曾出租过。后门是“搞虎湾(音)”,是河湾,一群船民仃泊点。

在我童年记忆中,在街道的北面,只离桥头隔三、四家商铺,还有座庙屋,屋里有一些'泥菩萨’,过什么节,从庙里担出一个活'泥菩萨’,镇上街道乱串。

主街道街末巷尾,是一条泥土路通往东。路南面是水稻田,稻田有几百亩,一块联着一块,秋天稻子长一米多高,秋风吹起稻浪翻滚的美景。路北面是条河,即是“浪澄塘”的支流,支流往东延伸,经西头“祝家庄”过,到“祝家庄”自然村的最东头,到底是河头。河头岸上有庙屋,庙屋有大小很多“泥菩萨”。沿街尾向东是一条泥土路,往东行走约3-4千米,过一条横跨在支流上的平面小木桥,即到“祝家庄”自然村的西头。这村庄沿支流北岸边建造,村庄很长,分成西、东两个自然村,也是黎明大队的两个小队。民办夜校就办在村最东头的庙里。

桥东头的左()()沿浪澄塘边(河边)二条小街。

  大桥的桥尾南处,有二层楼的茶馆,每天早市客满无空坐,夜市还有说唱夜书和评剧等。小孩子有胸前挂着香烟纸扳,有的提着小竹篓子卖瓜子,乱串着要乎。茶馆对面,有米店、理发店。中间一条很窄的小石子街,长年潮湿,茶馆的老虎灶就靠街边。穿过这小弄堂,外面高低不平,斜坡的沿河往南的泥巴路,向左带弧形的路,是“搞虎湾(音)”,岸上几家货物仓库,河湾一些船民仃泊避风港湾。

桥东尾向左边转弯一条小街道,石子路两边:东边是一家面馆,我参军那天19561月)离大义镇当天中午,与同大队的钱保生、钱保岐在这麺店,每人吃了两碗鱼肉麺,是大队部请的客。西边是小叔黄惠香的药店,与范家合开的,因开药店,土地改革时被评为富农,从此一生吃尽苦难。石子路向北延伸,过一条小木桥,就是河堤岸。河堤是石块砌筑,有3米多深,路面是砖铺,有45米宽,100多米长。路南边很高的围墙,围墙里是酱油园,用黄豆做成豆饼,泡在大缸内发酵,几十个大缸,放在露天也不盖缸盖,日晒夜露,制成酱油。(2)                                                       

河岸北头是黄祖享的住屋,老兄弟二家,靠河建了一排居民住房。靠黄祖享的住屋对面,有钱家的豆腐制品坊。向东北方斜挿到小石桥-----“响扳桥” 。就在响扳桥这里,解放前曾是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队的堡楼。解放后房屋拆了,成为黄家场,在这场上后来盖了大队的大礼堂,又翻改成医院。属黎明大队所在地。再延伸过去黄家宅基,黎明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延伸往北是外黄泾桥,过桥就是朱家海了,黎明大队的一个生产队。

桥西一条主街,比桥东长,商店多也热闹。有鱼行、旅店、杂货店、米店、饭店、面店。解放后盖的第一个百货商场就在这条街南面,离距桥拖伍(土话)只有千米左右吧。整条街约有45千米。我的影响比东街长又热闹。刚解放初期,乡政府在这条街上。

桥西头也有南北二条沿河的小街道。

往南头笫一家就是杂货店,接着是支河上的小木桥,就从大桥图片的中间大桥洞看到的河边的屋就是小木桥边上的屋,过小木桥就是商店,米店等,再往南走是一片场地,有另星住屋,一直到国道边就是“洋学堂”,解放后改为大义中心小学,这是我解放前读书的学校。国道有一条横跨“浪澄塘”的45米宽的大木桥,大家平时称乎它“洋桥”。这座大木桥糟蹋过几次,烧了修,修了又烧,它记录着战火的历史。(另外有写)

往北小石子街东边是河,小石子街是沿塘边路,街西边有鱼滩、有茶馆。这茶馆也是二层楼,分楼上楼下,店堂比桥东茶馆大一倍多。早市生意也很旺,茶客满座,吸引着河西边的十里八乡的农民赶集落脚的地方。靠茶馆隔二个门面,我读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开过小商店,应在解放前4年吧,所以土改时不算在内。再往北有范家住屋,我姑妈的房子。再过去有陆家的小木器店,这个店做的木制品,手工制作精细,有木脚盆脸盆等销售,信誉也好。解放后又办托儿所,接着大义区区政府也就设在这里,区政府占居那个地主房屋,记不清了。后面西北角有座天主教堂,解放初期,教堂空出几间房办过小学,还办过夜中学,我在夜初中读过二年书。这条小街上串插有居民屋,范家屋比较多的一家。过一条河湾就到赵巷,是主要赵姓的大村庄,我祖母娘家就在这赵巷。

茶馆是农村交流信息的主要场所,关心政治、经济、大路消息,小道消息的人,都会去茶楼丢5分钱喝壶茶。

我童年的记忆里,解放前有这样的一件事。桥东头就在黄范药店门口,桥拖头(地方语)即桥的最后三、四个抬级,靠桥边设个蔬菜滩子,菜农早上挑来的新鲜蔬菜就放在这滩位上,镇上专门有人掌称,统一由他称,由他叫价。菜农不得自已摆摊出售。菜农交给掌称的钱,交得好的,第二天邦你提价,交的少的给你压价。或者在称头上做手脚,农民处处被剥削。少数农民自供多余的蛋、鸡、鸭、等农产品,摆到桥上自由交易,也无人管理。

1949年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墅桥与全国一样,迅速开始建设,很快起了变化。市场贸易由工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了各级政府,大义乡政府,大义区政府;桥西街解放后盖起了第一个百货商场;国民党败退时为了阻止解放军的追赶,将“洋桥”浇上汽油烧了,及快重新整修,唯一一条公路线畅通;水路恢復客运货运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