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个特殊的群体。提到他们,往往就想起“畸形”两字,包括身体和心理。 但是也不能简单地把太监们都归到不好的方面去,毕竟真实的历史中,有不少好太监,诸如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七下西洋的郑和、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冯保等等。 也有坏太监,诸如魏忠贤、王振、刘瑾、童贯、安德海等等(明朝贡献不少),倒也不能一概而论。
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例子,这里我们只谈《红楼梦》里的三位太监:戴权、夏守忠和周太监。看看这三位是怎么用权和捞钱的。 01戴权:明码标价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位太监是大权在握啊! 戴权的职位是“大明宫掌宫内相”,也不知这到底是个什么职位,但“掌宫内相”四字已经表明,他是宫廷实权太监。那么他掌握的是什么权? 他出场是在参加秦可卿丧礼之时,来时派头很大,“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但他是有资本的,因为他一来,就为贾蓉解决了一个“前程”问题。 原来贾珍因为儿媳妇秦可卿死了,悲痛欲绝,非要给她办一个风光无限的丧礼不可,但美中不足的是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衬不出秦可卿的地位来,所以看见戴权来了,就动了脑筋了。
可能有朋友问了,戴权权再大,那也是“掌宫内相”,官吏任免是宫外之事,他由于身在大内获知信息快速全面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内官怎么可以管外事呢? 的确,太监是没有“任命权”的。这就要考虑到,像戴权这样的太监,手里不仅有“知情权”,更有“建议权”。 他身处非常关键的位置,是后宫与皇帝、皇帝与群臣的联结点,或者说是“关卡”。太监干预政事,就在这里。这里我们不多展开,毕竟各方面资料浩如烟海;只说这“龙禁尉”这个美缺戴权是怎么安排的。 当时戴权让贾珍写了贾蓉的履历来,看过之后:
是不是有点像开空头支票? 事实就是如此,一个五品的龙禁尉官职,就这样“先交货再交钱”随随便便地买了。 那位户部尚书“老赵”为什么这么听话?不言而喻,老赵与老戴之间交情匪浅,而一个高官与一个太监的交情,只能是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的。 就是说,也许老赵能当上户部尚书,还是靠着老戴通过后妃娘娘的枕头风呢!这个老赵如此,其他高官呢?或者高官的亲友弟子呢? 贾蓉的五品职位就这样搞定了;当然,不是白送的。戴权用权的目的,是拿钱。 我们看戴权怎么要钱的。
不过,此时已经不是“两员”了,而是“一员”,因为其中一员已经被“襄阳侯的兄弟老三”送了一千五百两银子到家里要了去了。 既然已经要了去,直接说只剩下一员不就行了?不行,因为“一千五百两银子”这个关键数字不能省略, 也是他的核心意思——人家侯爷家里可是送了我大把银子的,你贾府如果想要,自然不能短了多少的。 然后,一员就一员吧,他又说“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只是还“没工夫应他”,等于说连这一员都几乎不能保证,抢手得很,过了这村没这店的! 然后,戴权又表示“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意思是就不去管什么节度使了,先送了给贾府,谁叫咱们感情好呢! 这一路下来,戴权可谓表现得“重情重义”,把唯一的好机会插队安排给了贾蓉。
他让贾珍把钱花到点子上,给他就行;并且基于感情额外打折,只要送他一千二百两银子就行,较之襄阳侯的兄弟所送银子减了三百两,真可谓“仁至义尽”呢! 你猜这一千二百两银子怎么分?我猜他是吃了独食的。 02夏守忠:只借不还这位夏太监是“六宫都太监”,也是个重要角色。有说法是他这名字的谐音是“下手重”,我们来看看重在哪里。 他用权的方式,与前面戴权相同的地方是利用“信息权”。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提高自身重要性;不同的地方是戴权较会显示与贾府的亲近感,而夏守忠却突出“距离感”。 比如元春被封为贤德妃时,宫里派夏守忠出来传旨。到贾府的时候倒是“满面笑容”,不像是有什么坏事,但是真的也就是传了要贾政立刻入朝的旨意,别无二话,“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 显然,他连个类似拍拍贾赦贾政等人之手或者丢个眼色之类的动作神情都没有,搞得“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
这就是他在刻意营造距离感,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贾府上下心神不宁。这对夏守忠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很大的,与元春的信息,可不只有通过他?“通不通”全在他,又明显有点距离感,那贾府还有不准备大大的好处奉承他的道理? 这就是权的“不用而用”。 说起来,这也真是现实中的一个问题:都说“马善被人欺,人善被人骑”,表现得“高冷”一点,人家反而更尊重。可叹。 不消说贾府,估计元春在宫里也是笼络着夏守忠的,因为他是“六宫都太监”。有一年端午节,元春让娘家人去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也是打发夏守忠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出来的。 夏守权用权,同样是为了钱。 不过,他的方式又与戴权不同了,戴权是直接“卖官鬻爵”,夏守权却是“借钱”,只不过是“只借不还”的。
小太监:
王熙凤:
从小太监所说中可知,夏守忠借钱是很频繁和随机的,“偶见一所房子”短了二百两银子要借,恐怕找了个“对食”也要借的。
同时,夏守忠似乎对借了多少记得清楚,但据王熙凤说“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恐怕是远不止一千二百两的。这样说来,还真是“下手重”。 对他来说,反正就是一个借字,直借到贾府抄家破产,包括他借钱的记录(如果有的话),一并消散。 03周太监:给我银子此太监在书中没有写出名字,算是相对不太重要的一个吧! 不过尽管身份可能不太重要,不清楚他除了如戴权、夏守忠等太监共有“信息权”之外有什么其他权力,但在“要钱”上却比前两位还要明目张胆。 我们看到,戴权要钱,毕竟还是有直接交易的,算是“无功不受䘵”,尽管也是“非法”,但估计也是当时的不成文规定;夏守忠要钱,还是稍事修饰,用了一个“借”的名义;这周太监却是真的“要钱”,不搞交易,也不事修饰:
好家伙,既不保证会给贾府什么好处,也不说“偶”遇何事急需用钱,直截了当就是“给钱”;人家答应得慢了点,马上就放脸色。 原来周太监用的是敲诈勒索之法。
以上就是本人对三位太监“用权和要钱”的不同方式的理解,归根到底一句话:为了捞钱,他们是各有特色,各出其招,至于丑态百出,那就顾不上了。 对此,不知朋友们以为然否?欢迎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