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哈军工成功研制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这是中国首台第二代计算机。聂荣臻下令国防口的单位共同复制,7个大学和几个两弹一星基地轰轰烈烈组织起来。可歌可泣的一大步迈得坚实有效。 北京工业学院也在其中,人手不够,组织20多位家属,培训之后参与组装。 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教育52周年(1958-2010)》中,简要记录了这一片段,还有一张这些家属大妈、大姐的合影。 1966年3月8日,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参加计算机生产的家属和指导师傅王秀英、王淑秋(前排左3、4),家属领队刘金素(后排右3)。 这10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她们都是谁?为计算机做了哪些工作?后来又做了些什么工作?新中国成立10多年了,申纪兰早就提出了“同工同酬”,可是城里的岗位有限,总有一大批妇女成为不能上班、没有单位的“家属”。 家属的领队刘金素是齐尧副院长夫人,她也是没有正式工作的家属,后来知道齐院长曾在晋察冀参加抗战,那他的夫人也在抗战根据地生活工作过吗? 2021年12月9日,突然在微信上看到认识多年的齐晉生说他父亲是齐尧,参加过一二九游行,哪他的母亲就是刘金素啊! 12日,我和计算机学会的吴树民一起去北京理工大学,看望了93岁的刘金素老人。她在那张“家属工”合影上是在后排,右边第三位,她是家属的领队。 刘大姐看到学院的历史中都有她们一笔,十分欣喜。 她记忆犹新的是大家一起“穿磁芯”,用手工一圈一圈地把漆包线绕到直径和手指头差不多粗的磁芯环上,圈数有规定的,一圈不能多,一圈也不能少,有仪器要逐个检查的。这是计算机的重要部件“脉冲变压器”的线圈,质量要求很高,圈数一点不能出错,后边还要固化处理。 年代久远,她也不记得做了多少只,只记得有好多个。我今天问了哈军工的老师康鹏和任连仲。他们说,脉冲变压器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部件,每个反向器电路都有一个脉冲变压器;一个触发器有两个反向器。计算机有大量的触发器,你说得要多少变压器吧?总要有一二千只。康鹏教授说,一块电路板上有5只变压器。刘大姐说起往事,心情十分激动。她说,我们没有见到后来组装好的计算机,也不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事,那都是保密的。她为自己能够参与这样重要的工作,十分高兴和自豪。 哈军工研制的441-B晶体管计算机,中国第一台二代计算机。 我问她,抗战时期就参加了工作,为什么后来成了没有工作的“家属”。 她说,1945年,我16岁就报名去了化学厂,隶属晋察冀军区晋冀军区生产管理处。哪知道,工厂不是做梳子、牙刷的化工厂,而是保密的生产炸药的军工厂,为根据地的八路军生产子弹、炮弹,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 她们从定县走了将近200里,到河北平山县南苍蝇沟村,大家炸山取石头盖车间。没有工具和装备,就是两手一托,把石头背在背上。有力气就背大的,没有力气就背小一点的。多数工人都是大姑娘,大的刚20岁,小的也有11、12岁的,干起活来全都不惜力。生产炸药有子弹药、炮弹药、无烟药(发射药),工作十分危险,一次盛在3个小缸里的硝化甘油不慎爆炸,把山沟里的房子炸飞了,3位在现场工人当场牺牲,粉身碎骨,她们依然每日冒着危险和困难坚持。军区有三个厂,一厂是炮厂;二厂是子弹厂;化学厂是三厂,最多时有300多人。无烟药的产量每个月有几百斤,不超过千斤,可生产几万发子弹。 那时是土法生产硫酸、硝酸、硝化棉、火炸药。炸药主要是硝化甘油。原料如硫酸铵是从地方上采购,再做硝酸铵。头一、两年,八路军生产的手榴弹质量不高,杀伤力不行。做出硝化甘油后才改观,一炸能有二、三十块弹片,杀伤力大大提高了。 抗战根据地用过的制硫酸大缸。
抗日根据地生产炸药的化学厂。 英姿飒爽的抗战女工,左一刘金素、右一尤素芬。 开工了,工作中有许多有害气体,人被呛得很厉害,好多人生了病。她也生病,后来肺出血住院治疗、休养。北京解放后,她还在海淀区温泉这边疗养了好久。这时,有了两个孩子,爱人也忙,为了坦克工厂生产,经常出差。自己身体也不好就放弃了工作,在家属委员会,当了治保主任。 2015年,刘金素荣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抗战胜利,有刘大姐和齐院长的一分奉献。 齐尧(1917.1.2——2005.1.27)与刘金素。 CCF记忆历史工作组吴树民(左)记录刘大姐的讲述,右为齐晋生。 笔者与吴树民,对刘大姐怀着深深地敬意。后边墙上是1978年,齐院长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合影。 听着大姐唱起“拿起我们的武器……走上抗日的战场”,对这位老人生出崇高的敬意,为抗战,她义无反顾;为中国现代化,她义不容辞,兢兢业业。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有科学家,有一大批科技人员,也有众多的普通职工和家属,是这些人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齐尧简介,1917年生于河北省交河县齐家桥村,就读河北省第八中学初中、保定河北省第六中学高中,1936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1938年8月,在易县西古县村参加八路军民运科地方工作团任过民运干事、宣传干事、组织干事、分区教导队指导员。参加了黄土岭、大龙华(村)两次战斗。1944年底,调到晋察冀军区晋冀军区生产管理处三厂——化学厂任厂长。1947年,调曲阳县北镇村任化学厂厂长,到曲阳县生产管理处任副科长。1950年,接管阎锡山的化学厂,任厂长,一年后调兵工局任基建科长,1952年,任兵工局基建处长。1957年,入北京工业学院干部班学习,任系主任。1961年12月15日,经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40年代,因生产支前成效显著,记功一次,并授奖章一枚,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附录资料: 60年代,国外进入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聂荣臻指示:“哈军工要用国产晶体管尽快研制出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 1961年,哈军工慈云桂教授组建了计算机工程组。1963年,441-B晶体管计算机的关键技术获突破,国家科委肯定康鹏作为“隔离—阻塞式它激间歇振荡器”的发明者,1965年10月10日,颁发了由聂荣臻签署的0296号“发明证书”。 1964年9月29日,国防科委〔[64]科四字第1126〕号文批复:同意西安军事电讯学院、北京工业学院(简称京工)、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和三机部六院一所(601所)、六机部七院六所(706所)等7单位复制441-B晶体管计算机11台,主要器材由国防科委提供,向每个单位拨款60万元人民币 。 依照协作分工,京工为各校“推广复制”统一采购器材和研制磁芯板,院工厂李开泰组织磁芯板结构部件生产,教研室主任张绍诚率彭一苇、高永峰、韩建伟、战守义、叶梅龙、吴鹤龄和江涛参加研制,朱龙江和马淑兰远赴抚顺电子仪器厂,制订磁芯性能指标,从测试到完成磁芯板穿线生产,春节也不停工。李耀墀和院工厂刘汉严到上海交大进行机箱机柜的设计和生产。 加工人手不够,请来20多位家属,经过强化培训后从事电路板和机箱连线焊接及上千只脉冲变压器生产。当时待业的家庭妇女很多,她们工作精细、认真,质量全部合格,领队刘金素是齐尧副院长夫人,也是没有正式工作的家属。 “文革”到来,研制停顿2年,1968年恢复联调,9月28日,京工的441-B机通过国防科委验收,成为第一批拥有晶体管计算机的高校,结束了纸上谈兵的10年计算机教学。京工的工程光学专业全国闻名,宋瀚涛编制了“通用光学系统设计计算程序”,提升了整个光学行业和全国兵器工业的光学设计水平。 |
|
来自: 昵称3870638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