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否则,将你仅有的也要拿走

 新用户9913Bpb0 2021-12-14

否则,将你仅有的也要拿走

——第16周给教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很早就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或者身份越高,或者社会成就越高,或者挣钱越多的人不管是外出游玩还是吃饭,往往都会有相较之下更低一层次的人给他们买单。

这让我想起了“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种现象不仅在前面的吃饭游玩中出现,还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演绎。前天璋怡老师在批注阅读中提到,没有想到学校这几年会变成如此精致。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但是一路过来,我真正体会到了很多人在帮助我们,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富裕”了。

我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桶金,是来自瓯越狮子联队给我们带来的校园广场绿化。因为这个事情,叶小青老师开始捐赠。后来,爱心人士继续投入给我们建图书馆。再后来,慈善总会给我们建“关爱儿童之家。”就这样,原本破破烂烂的学校就开始一点点变化了。

教育局装备中心看到我们在用心做校园阅读,给我们一个书香校园项目十五万元;基建中心小型维修项目给我们四十余万元;这个雪球后来就越滚越大了。温州市教育局给我们定位为温州市小而优样板先行学校,教育局更是加大了投入,从多媒体装备到课桌椅,都得到了更新。去年暑期,一鸣公益基金会给我们投入一百万元,进行校园的环境改造。

现在的校园可真是一点都不落后,甚至比很多城里的学校都要好了。崭新的塑胶跑道,古色古香的先贤坡、林去病主题故事园,充满诗意的百草园都让这个校园既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味,又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

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的确,还有许多人的帮助,我都还没有一一列入清单。学校的改变,其实都是大家共同帮衬的结果。

写这些不是为了炫富,而是想寻找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富有”?我想当我们赚到了第一桶金时,我的改变就不断地被人看见。看见的人越多,就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从比例来讲,关注的人越多,我们的机会也就越多。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同样的年轻的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是截然不一样。一个有着更多资源和更多平台的学校,老师的成长自然就快;反之,教师成长就会缓慢,甚至会停滞不前乃至落后。

然而,当一个老师处在一个资源和平台更多的学校,他就会拥有更多的机会。这些机会就构成了他获取更好的平台,从而获取更高资历。他的成长就会进入到一个富上加富的循环,甚至许多机会他都已经忙不过来了。而一个各方面都薄弱的学校,教师想成长没有人帮助,教师想上公开课没有机会,想跟名师名家学习没有门路。最后,年轻的老师连想成长的欲望都没有了。

这就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写这些,不是为了告诉大家有多么不公平,而是想弄明白如何从这个咒语中解脱出来。

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让自己“富上加富”的。前面描述的都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可是多数人是没有对外部环境有选择权的。那么,从人的主观性来改变自己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以阅读为例,当我们踏出第一步走上专业阅读之路时,就会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从一本到一个系列,从一个教育专家到一批教育家,都会在路上与我们相遇。越多,我们就越有阅读经验,知道哪些书更适合我们阅读。而不阅读的老师,就连读什么书也不知道。当然,拜师也是如此。从第一个师傅开始,他就会不断的让我们认识更多老师。

所以,归根结底能不能让“马太效应”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得看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动起来,一切都会随着我们动起来,然后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富有”。反之,如果我们不动,一切都会静止,然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落后,最后仅有的活力也没有了。

王蒙先生在《我的人生哲学》中写到“人生即燃烧”,我们能否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富有”,就看我们的选择和行动。

否则,一定会将你仅有的也拿去。

最后,祝大家工作愉快!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