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备课

 空明流光909 2021-12-14

关于备课

——在青年教师培训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受教科研中心李主任委托,来讲这个关于备课的话题。

我来讲所有学科的备课,有一定的局限性。我教的是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是外行。 在坐的又有许更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就算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一孔之见,未免见笑于大方之家。

一、备课和教案的区别

备课不等于教案,二者不是全同关系,应该是交叉关系,编写教案是备课,但备课不仅仅是编写教案!我个人认为备课和教案有以下五个不同点:

1、备课是宏观的,从大处着眼教案是微观的,要从小处入手。2、备课备的是人,是终生的,具有长久性教案的是教材,具有是期限性,具有阶段性。3、备课具有广泛性特点教案具有针对性特点。4、备课兼有不可视性教案具有可视性。5、备课无时限制教案受时空限制。

二、备课的广义性和狭义性

广义的备课,是为了课堂教学的直接的间接的一切活动,狭义备课基本等于编写教案。

《语文学习》的广告语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可以说:备课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广义的备课是涉猎与本专业相关或看似非相关的所有知识。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博闻强识,突出一个“博”字,体现一个“杂”字,中学老师是专家又是杂家,广泛的知识获取就是广义的备课。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备好课,功夫不全在教材上,教材之外的功夫不能等闲视之。比如教语文课本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应该熟读《水浒传》的。也就是读《水浒传》是备课,看《水浒传》电视剧是备课,到梁山泊旅游也是备课,唱《好汉歌》也是备课,看京剧《野猪林》也是备课,而这些不一定讲解时再读再看,应该早就读了看了,你看这不就是终生备课,无时空限制吗?这不就是个杂家吗?讲《鸿门宴》可以先看看大泽台、虞姬墓、垓下、乌江,读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等,这不就是备课吗?当然没有这些也能教,但要游刃有余就有点难度!

如何在“博”字上下功夫呢?一个语文老师上《林黛玉进贾府》自然要读《红楼梦》,这不叫“博”。其他老师呢?就是“博”了!政治老师读了,就知道第一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是小岗村。探春理家的时候在大观园里实行过的措施,应该是联产承包的滥觞,小岗村要晚了几百年。理科呢?大观园是一个植物园——海棠、菊花、斑竹、梅花各种植物应有尽有,可以编植物学考了!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里的竹子其实就是泪竹,也叫湘妃竹,为什么叫这,语文老师可以讲,历史老师更可以讲!

历史老师读《红楼梦》会看到里面主子喊婢女“小蹄子”,“小蹄子”是什么?就是小脚。由此可以联系到缠足的历史,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吗?对历史老师来说这就是“博”了!你看,博览群书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了!

“博”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是广义上的备课。所以,语文老师古今中外的名著都要广泛涉猎。如果你连阿·托尔斯泰和列夫·托尔斯泰都分不清楚,连勃朗特三姐妹也不知道,那你就得补补课了。

作为一个历史老师,不一定非要读完了二十四史,但起码“前四史”得读读吧!蔡国藩的历史演义应该读吧!对于物理老师,霍金的《时间简史》要读吧!对于生物老师,法布尔的《昆虫记》得读吧!对于英语老师,英文版的《傲慢与偏见》《简·爱》要读吧!这都是在备课,广义的备课!

狭义的备课是指授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熟悉课程标准(新课标核心素养);研究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查阅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班学情;准备教具制作课件;选择教法学法;设计练习试卷命题等等。

这些有的是看得见的,写成教案,有的是看不见的,不在教案内,体现在活动中。所谓的备课检查只能检查看得见的教案,而无法检查整个备课过程,这就是备课和教案的不等同!属于教案的的内容非本次所说的重点,故不赘言!

三、备课的几个误区

不要把抄成品教案当做备课。市面上的成品教案汗牛充栋,随便拿来一抄,不叫备课!教案抄得再完美你也讲不了课,因为鞋子是别人的,很难合你的脚,当然了,除非你削足适履!

不要把单纯地编写教案当成备课的唯一。要把上课的各种综合因素考虑进入,做到常备不懈,做到胸有成竹!教案不能不写,但写完教案就万事大吉了的想法要不得!教案写得好不好,不应当是备课好坏的标准。它是一个载体,而且只是一部分。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书写,书写一定要好。启功先生的教案就是字帖。当然他是书法家,另当别论!有的老师上课从来不带备课本,一节课能挥洒自如,深浅有度,你只能说他没带教案,但你不能说他没备课!这样的备课借武侠小说的话来说就是人剑合一的境地了!这不是写一遍两遍教案能达到的!教案是文案,备课是综合实力的积累!夯实了备课的实力,教案就成了备忘录,课堂就是耕耘后的收获!

不要把教案当成讲稿来演讲备课要备学生备班级眼中要有学生有班级!如果照本宣科就无法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更谈不上感情共鸣。备课是预设,还有课堂生成,而预设不一定能生成,生成的未必在预设范围内。课堂是要有碰撞的,碰撞才能有火花,有火花才有智慧产生,当讲稿自我讲授肯定是不行的,那老师就成了一个传声筒!课堂不是演讲的地方,不能麻痹自己,也不能陶醉自己!

四、备课的实质

备课是教学的预设

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的规划,从而预设教学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生成。譬如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需要几个课时的话,那么每一个课时的侧重点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每课的侧重点是需要有衔接的,让学生有“温故知新”的体验,如果说“温故”是预设。那“知新”就是生成!当然生成的更高层次是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备课的成功,也是课堂的最大收获!

备课是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综合过程。

教学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活动,不惜利用外部事物,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校内的还是校外的,有形无形的,只要是教学资源都可以利用。比如:我们学校的几块奇石,就是一个教学资源,我把它带进课堂,一节课去参观校园的石头,一节课写作文。对象奔牛的石头去领悟它默默耕耘、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对操场上的乌龟飞鱼去想象它对大海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对回归的期盼等等。生物老师带领学生编一本《学校植物名录》:校内有什么花,什么树,是哪一科哪一目,在什么位置,有图有文,图文并茂那肯定不错!这些都是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这就是备课。

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内化有两个层次的要求:

一是要求我们把书面语言通过实践学习和钻研理解,转化成口头语言并流畅地表达出来。如果不能转化成口头语言,就是照本宣科,就是学生腔,就是教条主义,就和学生有了隔膜,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中学课堂不是秀口才,秀文采,秀才华的场所。课堂的本质是对话,所以口头语言很重要!课堂应该把抽象讲具体,把深奥讲通俗,忌反着来!萧县人摆摊卖水果:抹钱了!抹钱了!可甜了,可甜了,快来买啊!换成这样降价了!很甜很甜,快来来交易吧,效果肯定不好!

二是把思想感情注入到教学语言中去:小而言之包括对学生对学科对教育的热爱,大而言之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情感不能融入的课堂就是没有逻辑的课堂,没有灵魂的课堂。课堂就是无舵之船,就是没有绿洲的沙漠。设想一个不爱本专业本学科的老师怎么可能带出学科优秀的学生! 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生命世界。教育需要生命在场,生命需要情感在线。只有完美结合起来,教育才能真正绽放光芒,生命也会因此而璀璨! 举个例子:2020年4月4日,全国哀悼日,我们在上网课,这节课怎么备怎么上?这是一场生命的教育,它比任何一节课堂都重要,老师的备课怎能弃之而不顾,学生生命中怎么缺少这节课!

备课是教师的再学习过程一本书一本参考资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一本书一部手机的时代来临!这两者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量体裁衣,也不能只对号入座!备课过程中要跳出书本的限制,追求先进的理念,要转换角度,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时时刻刻关注教育家学者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成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借鉴他的教学实践过程。要去关注山西的通讯系列,陕西的参考系列,人大参考资料复印系列这里是教育的最前沿,有教改成果的呈现之地。除此之外,一个语文老师,教《红楼梦》再去读《红楼梦教》,《水浒传》再去读《水浒》,这是再学习;一个英语老师,再读《简爱》,再读《傲慢与偏见》,这也再学习!这也是备课!大学学习的知识未必都能用在课堂上。但大学的知识能让你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同一本书,在大学读是学习,在教学时再读就是再学习,或曰备课

 五、新时期备课的特点:

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过去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今天是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主,不是为了一次月考,而是为其终身,老师不能自私!过去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你看《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包括《新闻联播》不都是教材吗?

由经验备课向研究性备课转变。新时期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每个新课程教案设计就是对旧教案的创新,教学设计推陈出新就是教学改革。备课内容可以开放点,备课过程的可以多些反思,教学设计要现个人的创造性!《孔雀东南飞》在坐的学过,刘兰芝被休的原因说法很多,有封建家长制,无子说等。但我在备课时思考两个问题:刘兰芝完美吗? 无子说成立吗?于是就对课文展开了我个人的研究性备课!

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备课转变教师的合作备课显得特别重要,新课程设计问题多,而且大部分都是新问题。一个人解决比较困难,靠集体智慧既提高了质量,也节省了时间,现在最热的词就是共享——共享单车,共享空间,老师们也应该共享:分工负责,资源共享教法共享,考练共享。不能共享的就是班级学生和个人风格。这就是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备课的根本!  

我在这里说的这些也算是一种形式上的共享吧!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